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实现伟大复兴梦的征程中,具有时代特色、时代精神、时代担当的文艺地位日益凸显。新时代的文艺使命肩负重任,书写中国、启示世界。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态势,线上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必要的考虑之一,演艺行业也不例外,该如何使得中国云演播新业态乃至整个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呢?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让美的创造更富有活力。
这一阵子人工智能续写名著写出了爆款文的消息在网上被热议。有人开始议论人工智能会不会在战胜了国际象棋和围棋高手之后,又抢了作家的饭碗。
佳士得纽约将于全新推出的二十世纪艺术晚间拍卖中,隆重呈献巴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巅峰之作《坐在窗边的女子(玛丽·特雷斯)》(Femme assise près d'une fenêtre (Marie-T...
一个一生几乎足不出户的“钢铁宅男”,却创作出时下最受热捧的“流行”,这似乎有点不合“规矩”。
“我的作品既贵又俗”——杰夫·昆斯
扇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物品。或为纳凉挡尘、或为赠予好友、或为寄情咏志,作为“怀袖雅物”的扇子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物品。
日前,来自中宣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有关司局、地方文化和旅游厅(局)、国有文艺院团等的相关负责人齐聚蓉城,谋划“十四五”艺术创作新格局,共商新时代艺术创新之路。
人工智能(AI)与艺术创作的融合,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对人类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影响,更令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AI在艺术上的创造力究竟有多大?
人工智能参与艺术创作,其优势在于高产能,但它又是高度定制化的、技术化的。这也就决定了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无法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人的灵魂、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审美感性经验。
虽然他自己笑称,作品是“被憋出来的”,他也是“被勤奋作画”,但我却认为,他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朋友们进行了交流,所以看起来让人特别感动。
格莱斯顿艺术家群落呈现出丰富创作图景,以多视角探索传递着多元文化理解与认同。
徐里的作品在或浓或淡的油彩中掩藏了民族风貌,是一种久违的属于东方意象的味道。他的油画无论人物与山水,力求追索一种“心游物外”与“物我为一”的诗意,从中你会捕捉到民族文化的精神以及代...
如何用美术的形式和语言表现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奋斗过程和成就,刻画经历着巨变的中国人的生活与心灵,在现代意识的映照下描绘民族的精神图谱,是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的...
综观赵延年的艺术创作轨迹,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和他对人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上世纪40年代,他创作的《抢米》《想起了……》 《摊贩的悲哀》等代表作,塑造了那个时代底层民众流落街头...
金农的绘画美学思想是出于什么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和对扬州八怪其他人的美学思想的回答有所不同。它不能仅凭“象外体物之初”一句许作直观的理解,似乎应和他的几个怪里怪气的名号
通过这次创作,我深深地体会到,滋养艺术家笔墨、陶冶艺术家性情、激发艺术家激情的,永远是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当代人文环境,有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人生有限,艺术无涯。时光,如流水般匆促而逝,而今,距离吴冠中先生到塞罕坝写生创作,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他放下画笔,离开这个世界也已经10个年头了。
刘人岛所涉猎的艺术创作门类、题材之广,跨度之大,材质手法之多样,的确令人出其不意,但从风格和手法上看却一如他的中国画创作。刘人岛强调并十分珍爱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同时却吸收和借鉴外...
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事实上,艺术作品的创新既体现了表达手段的不断更新,也暗含着艺术家文化认知与创造力。
此次展览共展出来自20多个国家的138幅版画作品,展览的作品涵盖各个版种,形式风格丰富多样,从中不但可以看出版画技术的发展变化,而且呈现了中国版画与国外版画积极互动的发展面貌。
百年的发展变化昭示,写生作为一种观照方式、一种实现心眼手联动的手段,不仅映照出火热的现实,更映射出时代的艺术观念和精神走向。
吴冠中把作品比喻成风筝,如果太拘泥于物象,风筝就飞不起来了;如果太脱离物象,风筝的线就断了。这根线联结着作品与生活的源头,联结着物象与人情。
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中国元素,除了中国馆以外,还在另外一个地方能够看到。
人工智能可以写诗、画画、作曲、写剧本等现象,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甚至恐慌:难道人类最后一块领地也要被人工智能占领了吗?
艺术感知是艺术家对创作对象所形成的对艺术审美或艺术形态的感性认识,在对创作对象持续感知后,上升为艺术家创作的前心理动机和创作倾向。
提起马修·伯恩,很多观众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创新”,的确,永远喜欢走到新地方、结交新朋友、接触新鲜事物的马修·伯恩。
在米兰有这么一幅画,如果不专门提起它的名头的话,一般人恐怕都不会抽时间,去安布罗夏纳美术馆看看。
展览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认识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广袤文化区域,以及辽阔的地域背后人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同源性的东西。
2019年是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逝世170年,日本东京太田纪念美术馆正在举行的“北斋:通向富士山之路”纪念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