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利用数字技术将经典名画从历史的尘埃中拉入现代生活空间,通过改变传统绘画的存在方式、展示方式,激活画中的人物和场景,展现绘画背后的故事及蕴含的文化内涵。
2022年是虎年,时下全国各地多家博物馆围绕老虎文物举办的一连串展览中,虎枕这样一类瓷枕展品成为了“标配”。
伴随着2022北京冬奥会的盛大举行,冰雪运动的前世今生引起人们的关注。事实上,自我国百年前,冰嬉就作为宫廷冬令时节的重大活动开展,今天就让我们从《冰嬉图》一睹风采。
不难发现,自当年《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后,中国纪录片领域的发展愈发蓬勃。随后,众多导演乘着一股东风将非遗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给世人,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中华民族自古便与冰雪有着不解之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不仅学会了抵御冰雪的严寒,更学会了利用冰雪、观赏冰雪、嬉戏冰雪。
艺术的内核是相通的,无论是分属于时间艺术的音乐,还是空间艺术的绘画,借助艺术通感使艺术形式间的沟通、转化成为可能。
中国宫灯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已有其相关记述,现出土的宫灯实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乃至更早。
回首2021年的综艺市场,从年初到年尾,文化类综艺成为最耀眼的新星。过去文化类综艺曲高和寡的局面,在这一年被极大地改变。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们深切感受到,考古工作者们用心发掘的文物,正在以越来越丰富、新颖的方式“活起来”,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14件套国宝级音乐类文物,正在故宫午门举办的“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中的“妙音乐舞”单元展出,引领观众进入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唐代韩滉《五牛图》卷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卷轴画,那么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为何被称为“古画第一幅”?
近年来,文创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不时可见“文创雪糕”、遮住表面图案便毫无差别的卡片式U盘、印上名画扫描图就溢价数倍的明信片。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开展了,“林下风雅”这个命名即可领会展览的核心主题——古代文人高士的精神世界。
五行五色制是中国传统色彩最基本的构成,青、赤、黄、白、黑归为“五方正色”,绿、碧、红、紫、骝黄(硫黄)归为“五方间色”,并有正色谓正,间色谓不正的说法。
盛夏即仲夏,是夏季中最热的时候。唐代诗人樊旬在《仲夏》中描写道:“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预约旅游的时代已经开启,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体验,也给文旅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人们都去哪里避暑?
中国(China)与瓷同名,想要了解陶瓷,仅靠读书听网课是不够的,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观览实物带来的体验,是其他方式难以取代的。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上,一群从名画、国宝中走来,娇憨可爱、嬉戏起舞的“唐朝小姐姐”让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遍大江南北...
“清华”究竟是何意呢?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试图用艺术经典带观众解答这一问题。
近年来,围绕“让文物活起来”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在文创方面,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发挥博物馆主体作用,多渠道开发文创产品。
熨斗古称钴鉧,出自宋范成大《驂鸾録》:“路旁有钴鉧潭。钴鉧,熨斗也。潭状似之。”由于使用得早和广泛,地名里还可以看到熨斗陂、熨斗镇、熨斗台、西熨斗街。
五月,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书画爱好者期盼已久的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一期,名为“庙堂仪范”。
全民兴起的“博物馆游”热潮,既体现了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也是文旅融合发展作用的必然结果。
在世界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新发展、新模式、新方案,是全球博物馆普遍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云端博物馆”“云逛展”火了,短视频平台让博物馆和文物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得普罗大众能以更便捷、更直观、更专业的方式亲近之,感受人类文明精粹。
只要你愿意靠近,关于博物馆的一切美好,就会出现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