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经济学家克莱尔·麦克安德鲁撰写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艺术市场销售额增长6%,达到674亿美元,在过去十年的年销售额中排位第二,仅次于2014年的销售额682亿美元。
书画是市场下调主因 。
伦敦时间2月26日晚(北京时间27日凌晨)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及“超现实主义艺术晚拍”举槌,总成交额则达到8770.7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7.78亿元)。
画稿是指在绘画过程中,先行对绘画创作的草图;或是将真迹用仿影的方法描绘下来,以作临摹、参考之用稿,其大部分都是未经任何装裱或其他形式处理的画心。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画家的自画像作品明显要高于画家的其他一般作品,究其原因,主要是自画像的附加值比较高。
最近几年,南北各地拍卖槌声此落彼起,艺术品拍卖行的商业操作不但为自己赢得了丰厚的利润,也使原来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并不怎么值钱的近现代中国画家的作品价格飙升。
拍卖市场作为艺术品市场中的重要一环,更是众多艺术品投资收藏者的青睐之地。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快速了解,掌握这个特殊市场的“游戏规则呢?
2018年苏富比全球拍卖总成交高达53亿美元,较2017年上升12%。逾5万件拍品于400多场拍卖及网上专场成交,新参与竞投人数突破1万,刷新纪录。
2018年中外艺术品市场的古典家具拍卖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尤以明清黄花梨家具最为抢眼。在拍卖成交价前十中,黄花梨材质的古典家具就占了9席,稳居龙头地位。
苏轼《木石图》以4.1亿港元落槌,潘天寿巨幅指墨《无限风光》以2.875亿元成交,安思远藏善本碑帖11种成交价1.926亿元……中国艺术品市场2018秋拍季落下帷幕。
近几年艺术品拍卖市场高价作品大多集中在古代及近现代大师的作品上,但2018年很多当代书画作品在拍卖市场中亦有不俗表现。
中国书画艺术市场的聚焦效应,并没有提升市场的信心。
2018年,中国艺术品与金融市场出现的诸多新动向值得关注。
进入21世纪,中国瓷器在国际艺木品市场中愈发受到重视。
2018年的艺术品市场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
2018年的当代书画市场展示出强劲的价格突破,市场也永远在调整中演进,很多当代书画作品在拍卖市场中有不俗表现。
2018年拍卖总成交额高达10亿美元,亚洲苏富比成立45年以来最高成交额,超越亚洲其他拍卖行。
佳士得过去几年每年新增客户约30%,其中,欧美的“老钱”们表现稳定,他们是主要的卖家来源,而亚洲则已经逐渐成为最大的买家市场。
在2018香港第一轮秋拍中,已然能感觉到市场的降温,保利的香港秋拍总成交额从去年的18 08亿港元大幅下跌至今年的9亿港元。
此次ART021首日,藏家预览日人潮涌动,成绩斐然。VIP的第二天,参观观众的反应仍旧是热度不减,而对于参展画廊而言,多少有点喜忧参半。
艺术市场上除了“过世的”古董、经典,作为“活着的”当代艺术这一新板块,即使在市场上也已频显停滞、衰竭、老态,多少年来的拍场信息,当代艺术好像就停留在上世纪前。
11月3日至5日,北京古天一拍卖公司2018秋季拍卖会巡回展览在广州番禺区梅边竹外楼举办,展品包括古代玉器、漆器、竹木雕刻、文房杂项、金铜佛造像等一批艺术珍品。
对于读书人来说,书原不是收藏的良选。怎奈随着近年中国财富的迅猛增长和对传统文化重拾的热情,中国古籍在拍卖市场上也是屡屡创下新高。
虽然砚台市场在最近10年也有不小的涨幅,但相对其他门类艺术品,相对砚台文化、历史、艺术价值而言,其价格远远处于低位,砚台的收藏和市场相对冷清。
中国艺术品市场我认为处在了一个“小年”状态之中,增长的势头会减弱,比去年的总成交可能还会下降,但不会出现市场的大规模下滑的态势,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刨去此次出现的《木石图》,香港拍卖市场的古代书画相对于内地来说,还是偏弱势的。以刚刚过去的春拍为例,香港苏富比上拍94件古代书画,成交71件,成交率75.53%,成交额4041.06万港元。
曾有人说范曾画画是“流水线作业”,他说,我对这些人深表同情,他们是一批无能的人,这么做只是为表现自己的存在。我对他们少有恨意,他们说的不是我,我何恨之有?
不管故事多么的精彩,我们主要是看文物或者艺术品本身,过度的包装或许能带来短期的利益,但是一旦回归本身,便会陷入毫无收藏意义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