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格利特作品《集体发明物》
名画档案
名称:《集体发明物》
作者:马格利特
创作时间:1934年
尺寸:73.5×116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私人收藏
《集体发明物》的诞生得益于画家从《变形记》中所获得的启示。作品通过对事物的错位扭曲、组合或者赋予一种新的意义而形成荒诞、幽默的效果,让人在惊愕和神秘感中,领略到一种打破常规、别具一格的风趣和睿智,如同进入了一个怪异的梦幻天地一样。
入选理由
◎“魔幻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典型代表作品。
◎打破通常的“美人鱼”形象,在突兀中营造荒诞、怪异的幻想效果。
◎在真实的错位和荒谬的组合中,把真实的空间与空间的幻觉混合在一起。
名画欣赏
马格利特不同于另外一位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的张扬和自大,比较默默无闻。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将现实中熟悉的事物,进行错位的扭曲、组合或者赋予一种新的意义而形成荒诞、幽默的效果,让人在惊愕和神秘感中,领略到一种打破常规、别具一格的风趣和睿智,如同进入了一个怪异的梦幻天地一样。
1934年马格利特阅读了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名著《变形记》,受到书中所描述景物的启发,创作了这幅《集体发明物》。远处辽阔的大海,海浪拍岸、波涛汹涌。在近处的沙滩上躺着一条半人半鱼的怪物。上半身是鱼身,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鱼嘴;下半身是人形,两条腿光滑、细长。如果说是美人鱼,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美人鱼都是人身鱼尾,看上去漂亮、美丽,惹人遐想。而马格里特一反常态,彻底颠覆了这个形象,给人一种啼笑皆非的突兀感觉,可是你又无话可说,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人世迥异的奇特、梦幻世界。马格利特认为,虽然这怪物与民间传说中的美人鱼不一样,但也是受其启发,幻想出来的形象,既然幻想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形象也是想象的产物,就给它取了个“集体发明物”的怪诞名字。
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认为:物体的形象与物体的名词名称之间不存在所属或不可转移的关系。树叶也完全可以用大炮的形象来代替。这样的理论无疑为他的创作打开了无限的发挥天地,他也常常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寻找到可能的相似点,把一些互不相干或者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况组合或者扭曲排列在一起。比如上方是白云朵朵的明亮白昼,下面却是屋里点着灯火的漆黑夜晚;头的后面突然长出一张人脸;满天都是降落的小人,铺天盖地,无休无止。不过,然而马格利特对这些形象的局部却描绘的很写实、逼真。就如同这幅画上的人腿一样,非常形象和真实。可是,就在这种种真实的错位和荒谬的组合中,真实的空间与空间的幻觉彻底地被搞得面目全非。马格利特认为:世界上没有见到的“真实”,只有感到的“真实”,绘画的“真实”本来就是一种人眼的幻觉,而绘画就是为了打破人们日常习惯中的参照系。这还可以从他还擅长玩弄的文字游戏中看出来,比如他在画面上画上一只烟斗,却在下面美其名曰:“这不是烟斗”;把一个单词故意遮去一个字母,从而,形成一种奇特的幻想效果等等。他通过这些概念的转换打破人们头脑中一些固定的观念,赋予形象本身完全独立的地位,就是说,形象就是形象本身,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是人为的称谓罢了。
马格利特一生都坚持着自己独特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富有幻想和荒诞的视觉形象,在美术史上留下了奇幻而瑰丽的一页。他的创作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同时代的许多年轻的超现实主义者。由于他奇思怪想的创作风格,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画家”。
画家简介
马格利特(1898~1967),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出生于莱西讷。曾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后开始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探索。1927年迁居巴黎,进入创作的旺盛期。他的作品常常赋予平常熟悉的物体一种崭新的寓意,或者将不相干的事物扭曲地组合在一起,给人荒诞、幽默的感觉。代表作有《戴圆顶硬礼帽的男人》、《强奸》、《戈尔达礼》、《单词的使用》、《自然之美》以及《集体发明物》等。
作品名称:勒内·马格里特高清作品《集体发明物》
作品链接:https://www.mei-shu.com/famous/26075/artistic-180442.html
作品类别:油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