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九大美院
访问量:1677w+
国标代码10003
所 在 地北京
院校特性教育部直属
院校隶属教育部
学历层次本科
办学类型大学
院校类型艺术
开设专业艺术史论 动画 绘画 雕塑 摄影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工艺美术 艺术与科技
网站地址http://www.tsinghua.edu.cn
咨询电话010-62770334
院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其他院校

广州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清华美院副院长方晓风教授等作客清华大学第九期文科沙龙畅谈日常生活与文化创新

2020-12-17 14:25 13449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0年12月11日,清华大学第九期文科沙龙在水木清舍举行。本次沙龙以"日常生活与文化创新"为主题,围绕艺术现象与设计实践,探讨在现代社会中,日常与大众的重要意义;在回归日常生活观念的引导下,我们如何看待文化,如何实现创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沈康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梁雯,就此展开对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小茉主持活动。

沙龙现场

(从左至右分别是:方晓风、梁雯、沈康、王小茉)

方晓风老师首先破题。他通过对文艺复兴至20世纪数件艺术作品的比较,分析古典和现代之间的重大改变——从以往的宏大叙事,转向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普通人情绪的刻画。由此,现代艺术的审美范式发生转移。他指出,绘画艺术的力量在于,它比摄影艺术更注重真实性、日常性。所谓真实性,就像卢西安·弗洛伊德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所作的肖像画。艺术家的目的不是展示一位君主,而是要将伊丽莎白女王作为常人、更为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绘制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肖像画和官方发布的女王肖像摄影图片

他提出,将设计实践进行大项目、小项目的级别高低区分,反映了一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建筑史上的西格拉姆大厦、设计史中的苹果iMac G3电脑,还是前段时间中国百姓赴日旅游时热购的马桶圈、电饭煲,它们都在说明,只有真正进入日常生活的设计,才能称为好设计。大众产品不等于低劣产品,廉价产品不等于劣质产品。

沈康老师认为,在当代语境下,应该重新理解现代主义。在技术与材料的突破之上,现代主义最深刻的社会性变革,是关切点从贵族向平民、大众转变。中国现在的发展越来越快,此时更需要我们用微观视角,拉近尺度,审视日常生活。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改变很多环境、创造很多新的空间、许多人涌入城市,在这个转折点上,我们如何思考和如何应对,就变得愈发重要。

梁雯老师强调,西方启蒙运动之后,普通人开始进入整个社会结构,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于是,设计开始面向这类群体,更多地联系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日常、大众背后的核心是"人"。然而,人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泛泛的大众。以微观视角、拉近尺度,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谈到沙龙主题的另一个关键词"文化创新"。方晓风认为,目前对"文化"和"创新"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在设计界,文化常被误解为一种符号;创新则被简单地"没见过"来概括。其实,文化创新应该是结合时代精神的、价值层面的创新,日常生活是创新的土壤和源泉。他以冯纪忠先生的建筑设计何陋轩为例,从空间处理、材料运用、使用功能等方面,详细剖析了建筑师的做法:没有采用中国古代建筑规整的基座,摒弃机械地复制传统符号;选用竹、钢为主的材料,新创结构形式。然而,整个建筑又很好地与场地环境契合,营造出毫不突兀的传统氛围。作为一间大众茶室,它亲民、朴素,至今仍是当地百姓常去休闲的场所。

梁雯提出创新与人的关联,创新的根本是为人服务。进一步而言,创新回应的不仅是人的需求,还有人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当前,设计的创新从视觉层面逐渐转向更丰富的体验。它所触动到人的,不是简单直接地激发,而是一种微妙地"唤醒","唤醒"本已潜伏在人们内部的东西。所以它超越了视觉,超越了某种单一表现形式,而是唤起了一种情绪,带来我们对周遭不同的认知。

何陋轩

沈康指出,在物资充足的现代社会,文化创新变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社会变得尤为重要。而这里的传统,包括已经被城市化和现代社会改变的、并不遥远的过往。在广州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教学中,沈康和他的同事们特别注重设计如何贴近日常生活,并在毕业设计中将"日常生活"作为主题之一。他列举了两件优秀毕业生作品,均以日常空间为主题。他们设计的目的和最终呈现的结果,不是一间甜品店和一家农贸市场,而是与之相关的传统产业的活化、儿童教育的不足,以及生活方式、社区关系的重构。

关于现在与历史的传承关系,方晓风认为,如何回望过去,重要的是以当代的眼光。他以为清华大学设计西南联大纪念碑和英烈纪念碑改造项目举例,阐释如何将本来离生活很远、且具有沉重感的历史事件,利用设计的手段使之既有纪念性,又能进入人们的生活。如此,历史才能被为普通人所记,民众才能对历史信息形成更为切身的认识与解读。

最后,与会嘉宾就对谈主题进行了延伸,对日常生活和文化创新的思考存在在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期待今天的讨论能够引发观众的进一步思考。

嘉宾合影

清华大学文科沙龙简介

清华大学文科沙龙致力于促进校内艺术、人文和社科等领域的跨学科对话,助推跨院系、跨学科的思想碰撞,激发科研新思想、教学新内容和合作新机会,展示清华文科建设成就和文科教师的精神风貌,树立清华文科品牌,为"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做出清华贡献。

沙龙迄今已成功举办九期,吸引了线上线下校内外师生、观众7万余人次参与。

(文、图:装饰杂志、艺术史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