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光达美术馆
2021年3月26日下午,“人的主题——具象表现绘画雕塑展”在光达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光达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主办,司徒立任艺术总监,蒋梁、王乐其策展。
春意盎然,人头涌动,社会各界二百多人出席了今天的开幕仪式。来自艺术界的嘉宾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许江,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参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章晓明、井士剑、蔡枫、封治国、赵军、兰友利、任志忠、史怡然以及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黄鸣等。还有来自杭州市上城区的嘉宾,区委常委来建波、宣寅、刘少平,区政协副主席陈少华,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教育发展基金会会长丁晓芳,以及来自教育界、艺术界的诸多嘉宾出席了本次展览开幕式。
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主任
蒋梁阐述展览主题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主任蒋梁教授首先阐述了展览主题。他介绍说,展览的题目“人的主题”来自司徒立先生三十年前的同名文章;随后,他又通过许江教授与雷蒙·马松的雕塑《一只手》的相遇往事,勾连起一段近三十年中国画坛与具象表现的因缘。回首过去的一年多里,全人类共同经历了疫情,经历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今天春暖花开,我们可以再次唿朋唤友,可以再次面对大师们的作品。相信疫情之后的我们面对这些作品时,对“人的主题”的“在世存在”会有更深的触动与领会。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许江致辞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教授在开幕式中作精彩的致辞。他高度评价了展览的品质和当下意义。他也特别表达了对光达美术馆终身馆长司徒立先生的感谢与敬意。多年来,正是在司徒立的引介下,陈火法先生致力于收藏具象表现绘画大师的作品,使我们可以随着这些作品穿越时空,重温具象表现绘画在大师艺术生命中的方法实践。许江教授指出,“主题”这个词在绘画中的使用十分广泛,也十分冗杂。那些感人的艺术作品,真正留驻在我们心里的,既不是题材,也不是内在思想,而是绘画作品与绘画语言本身。“人的主题”,不仅是将人作为主题,更是通过绘画,让人作为主体而得以显现,让人作为主体而充溢地展现出来。
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杨参军致辞
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参军教授在致辞中代表大家表达了对远在巴黎的司徒立先生的想念。他富于深情地指出,我们从贾科梅蒂的油画、素描和雕塑的人形中看到了某种超越于外形的更深的内涵。我们有一个潜在的志向,就是希望一代代具表的艺者和学子,能够把具象表现绘画的那种无先验的观看,与中国传统绘画的以物观物,进行深入连接。让具象表现绘画对自然的观察转化成中国人内心的一种体验,转化成带有中国精神的一种语言。
光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光达美术馆馆长
陈火法致答谢辞
光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光达美术馆馆长陈火法先生致答谢辞。他表示,光达美术馆的收藏是建立在中国美术学院三十年具象表现绘画研究的基础上。以许江院长为首的团队,不但对中国美术学院做了很大贡献,也对光达美术馆的建设做了很大的贡献。他也再次对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各位艺术界的同道、各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上城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上城区教育发展基金会会长
丁晓芳宣布展览开幕
最后,上城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上城区教育发展基金会会长丁晓芳宣布展览开幕。
展览开幕式合影
浅谈“人的主题”
——“人的主题具象表现绘画雕塑展”开幕致辞
许江
半年多以来,光达美术馆沿着具表绘画的研究脉络,先后举办了井士剑艺术展、杨参军艺术展,现在又一次将多年来在司徒教授主持下的西方具象表现绘画的大师名师艺术收藏集中展出。我们随着这些艺术作品,穿越时空,阅读赏玩,情往似赠,兴来如答。通过这个展览,我们重温表现性绘画思想的梳理,重新看到了这些名师,这些艺术史上的先贤。通过这个展览,我们重沐当代人文哲思的洗礼,又重新发现了这些名师,这些大写着的人。
展览现场·一号厅
这个展的展题叫“人的主题”。主题这个词在绘画中的使用十分广泛,也十分笼杂。有的将绘画的对象和题材称为主题。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在即,大家为之工作了两年的“不忘初心”绘画工程就被称之为主题性绘画。有的将绘画的思想与精神的内涵称为主题。今天,世界的解释愈来愈植根于更为庞大的人文系统之内,社会学、人类学的思想形态常被视为贯通在众多绘画中、串连着不同题材的统摄性、内涵性的东西。但这种解释又往往疏离于绘画语言的本身而流于空泛。
展览现场·二号厅
绘画寄人心。画家生活在绘画之中,这是他的身心长相浸润之所。在这里,艺者的生存真实不断地被打开,又不断地被蔽藏。这种打开和蔽藏相交揉的方式长相磨砺,长相淬炼,被积淀成绘画的语言。微雨东来,好风相俱。这个语言是艺者身心止泊之所,也就是艺者作为主体的栖身之所。我们看到多少感人的艺术作品,它真正留驻在我们心里的,既不是那个题材,也不是那个内在思想,而是那个绘画作品与绘画语言本身。
展览现场·三号厅
艺者终其一生,用不断的生活的艺行去打开的那个东西;艺者作为文化使者所深深皈依而又无以逃循的那个东西;艺者作为独特的主体所持续不断地兴发出来并达到统摄地位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绘画的主题。杜甫诗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谁的寸心,人的寸心,诗人的寸心。所以,“人的主题”,不仅是将人作为主题,更是通过绘画,让人作为主体而得以显现,让人作为主体而充溢地展现出来。
展览现场·四号厅
当我们了解了“人的主题”的意旨之后,再来观看这个展,我们既能专注于我们喜欢的东西,又能透过这些东西,了解语言的主体和语言的哲学,领悟“人的主题”的寸心得失。这些作品有些以前见过,这次再见,就如老友相遇,既有重逢的快意,又有再相见的心得。那毕其一生的主题,最是需要我们情往兴答、反复体认的。
差不多两千年前,陶渊明读《山海经》写下不朽诗句,请允许我引用末四句作为结束语: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2021年3月26日
展览现场·五号厅
艺术家简介
安德烈·德朗(Andre Derain, 1880-1954)于1905年与马蒂斯一起开创野兽派。1907-1910年参与立体派运动。1912-1914年,他对色与形的激情变为节制,获至一种精神内涵的深刻表现和神秘诗意。一战之后,德朗作为现代艺术运动健将,开始对现代艺术提出质疑。他这时期的人物画和静物画显示出他所说的“必须内在深刻地渗入事物的生命”,他放弃了曾经作为表现主义者的主观表现,委身于与事物对象的相互依存与交织。
德朗自称非常敬佩中国哲人的“述而不作”。他说:“写实主义已经结束,而绘画才刚刚开始”。所谓刚刚开始的绘画是直观对象的多样性和可能性的“所有经验和知识,经过血肉之躯的过滤之后的总体迸射”。德朗称此为“总体表现”。
阿布迪亚夫人肖像
安德烈·德朗
布面油画
116cm x89cm
1934-1937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出生于瑞士一个画家家庭。1922年定居巴黎。早期接受过立体派和抽象派艺术影响,1930年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1935年脱离超现实派,回到画室重头开始面对眼前实物写生。
他认为传统雕塑塑造一个头像,只是塑造一个与真人原型的等同物,以为这样可能等同真实本身;其实,这并非视觉,只是知性、概念。在他看来,真实永远隐显于实存与虚无之间;对有限事物的真实的绝对追寻是无限的。因此真实的追寻并不在于求得精确而在于试着理解究竟看到了什么,并把看见的如其所是描绘下来。他对此有限事物而无尽追寻曾惊叹道:“奇遇,大的奇遇,在于每一天,从同一张面孔(或一个杯子、一个苹果)上看到某种不曾认识的东西出现,这比所有的环球旅行都要伟大。”
穿斗篷的迭戈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青铜雕塑
38.1cm ×34.5cm× 22.3cm
1954
巴尔蒂斯(Balthus, 1908-2001)出生于巴黎的一个波兰贵族家庭。他没有受过正规美术教育,却极早显露出艺术天赋。12岁时在里克尔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画册。1933年,他完成作品《街道》,开始形成以清晰轮廓和平扁色彩为特征的风格。1934年,他首次在皮埃尔画廊举行个人画展。1961年起担任罗马法兰西美术院院长。
巴尔蒂斯反感现代艺术强调自我表现的倾向,主张艺术家必须是服务于大自然的工匠,并“创造出一种可以传递事物之神并表现现实之美的绘画”。他对中国和中国艺术抱有极大的兴趣,作品中可以发现东方艺术对他的巨大影响。
女孩与金鱼
巴尔蒂斯
布面油画
60.3cm x62.8cm
1948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他是自学成才的画家,早期作品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他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态的人物为主题,描绘一些令人厌恶的形象。扭曲、变形和模煳的肖像,使他成为战后最具争议的画家之一。
培根笔下的形象不是现实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向人们展现了命运真实的面目。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试图把某种情绪形象化”。他喜欢表现孤独和苦恼的主题。他所绘制的肖像在画面上变成了一种令人不适的恐怖。正是这种敢于直视内心感受,毫不介意地表现在画面当中的态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让当时的画坛为之震撼。
威廉·布莱克的脸模塑像
弗朗西斯·培根
石版画
80cm x 60cm
1955创作 1991印制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生于法国塞纳-马恩省。摄影界称他为“摄影之父”、“快照之神”。他的摄影风格命定了他要到处跑,捕猎真实。他像最好的猎人,总是恰逢其时地守候在那里,等待某些历史性的事件发生,于是他就闯入,在“决定性瞬间”拍下最具有意义的历史影像。
除了摄影,布列松也画素描。他选择铅笔,画出颤抖的线条、颤抖的诘问所看见的世界。而这些线条,正好是在“决定性瞬间”的中止之前或之后的颤动,直至透露出新的真实。
工作中的贾科梅蒂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摄影
27.8cm x 18.5cm
雷蒙·马松(Raymond Mason, 1922-2010)早年从事抽象雕塑,26岁遇到贾科梅蒂之后,开始追随贾科梅蒂的足迹而转向写实,并逐步开辟出自己的艺术道路。
雷蒙·马松从空间中的距离出发,将一种难以和解的视觉逻辑加以多向度的综合,并预见了观者面对作品的任何一个视角及位移,使形与色、光与影得以最大限度的拓展,在视觉的碰撞融合中达到了主体交互需求的共鸣。多维画面在空间中的定位令雷蒙·马松赢得了“三维空间中的画家”之誉。
小群像
雷蒙·马松
青铜雕塑
12cm x 10cm x6.5cm
1963
阿维格多·阿利卡(Avigdor Arikha, 1929-2010)早年以抽象艺术享誉画坛。1965年,在他取得巨大成功之时却毅然放弃了这一切,重头再来。他开始对抽象艺术进行反思,并领悟到绘画的实质不在于记忆和解构,而是观察。
他的画作的题材均来自于他的日常生活,并以一种纯粹的视觉方式对现实的感知提出疑问,任由意识指向目光所向之处,从一个特定的点开始往外扩散,然后漫向四周。这种作画方式决定了他的绘画必须一次性完成。
红衣自画像
阿维格多·阿利卡
纸本色粉
31cmx 19.8cm
2000
森·山方(Sam Szafran, 1934-2019)基于对现代艺术的反思,于1960年代放弃了抽象艺术,重新选择具象绘画。他用一种单纯的直接的视觉去摹写周围的人与物,并倾其一生不厌其烦地反复追问同一个主题,这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
森·山方不但创造了个人的艺术风格,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方式。他驱散了人类中心主义所制造的焦点透视幻像,也摆脱了现代绘画“平面空间”与视觉观看割裂的假想,而选择了一个极其特殊的处境。让·克莱尔称之为绘画上“哥白尼式”的革命。
安东尼奥
森·山方
石版画
75cm x 57cm
1967
多米尼克·古德士(Dominique Gutherz, 1946- ),生于蒙彼利埃。1975-1977年获罗马法兰西美术院奖学金。1977-1996年定期在巴黎佩罗画廊举办展览。1979年于蒙彼利埃法布雷博物馆举行个人展览。同年获维勒绘画奖(Prix de peinture Paul-Louis Weiller)。1982年在巴塞罗那法国文化中心举办个人展览。1981-1982年参加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具象表现素描展》(Dessin d'expression figurative)。1982年至今,执教于尼姆美术学院。1989年参加贝佳尔博物馆的《生命之上》(Sur le vif)具象表现绘画展览。
穿紫裙的卡特琳
多米尼克·古德士
纸本水彩
64cm x49cm
2001
让·莱利斯(Jean Leyris, 1939- ),生于英格兰,后在巴黎生活和工作。1979年至今,曾在法国兰斯的贝勒丰贝斯拉香槟画廊、巴黎让桑画廊、佩罗画廊、普罗旺斯里奇画廊、贝佳尔博物馆、阿普特(Apt)文化之家、默东(Meudon)艺术与历史博物馆、瑞士“阿尔佐工作室”画廊,以及法兰克福和伦敦等地举行画展。1998年在巴黎的学院旧书堆画廊举行个人展览。
半裸的日本女人
让·莱利斯
青铜雕塑
56cm x 26.5cm x21cm
2002
约瑟夫·埃哈迪(Joseph Erhardy, 1928- ),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韦尔奇。1949年离开美国前往意大利学习古典雕塑。1952年定居巴黎。
经过一段抽象时期后,他在1960年代末转向了具象艺术。他在美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英国和奥地利举办和参加了50多场个人和团体展览。
发型
约瑟夫·埃哈迪
青铜雕塑
61.5cm x 36cm x40cm
1993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artgallery/89/news-1048.html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