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丨魂兮归来——美育与今日的时代中国
活动主持:汪桥梁
特邀嘉宾:沈奇、石头娃、郑旭文、贾昆、杨颖、张河清、徐鹏、任晓红
活动时间:2021年2月6日(星期六)/ 14:30 PM
活动地点:西安崔振宽美术馆大厅
主办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媒体支持:武美云中国发布网
活动现场
美育与今日的时代中国丨视频(上部)
美育与今日的时代中国丨视频(下部)
2021年2月6日(星期六)下午,西安崔振宽美术馆公教活动“周六荟”,由汪桥梁主持,与特邀沈奇、石头娃、郑旭文、贾昆、杨颖、张河清、徐鹏、任晓红八位嘉宾展开“美育与今日的时代中国”的对话。
西安青卓美术文化培训学校校长 汪桥梁先生主持
汪桥梁:首先很感谢镜头前的朋友们和美育爱好者!以及感谢到场的各位嘉宾!感谢诸位能够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今天的这个活动,这个活动的主题是“美育与今日的时代中国”。我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汪桥梁,西安青卓教育的创始人。我自己从2001年的时候就开始创办了一个画室,然后现在发展成为一个美术学校,到今年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一直都在基础美术教育领域里做一些事情。当然今天前来的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和教授,都是在美育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对美育都有着很深的见解,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关于美育与当今时代的关系、美育与当今世界的关系、美育与我们每个家庭的关系以及美育与我们每个孩子未来成长的关系。在这些综合的关系中有很多不一样的点。今天的专家学者也比较多,下面就首先有请第一位嘉宾,着名的诗人、学者沈奇老师来为我们谈谈他对于美育的一些见解。
着名学者、诗人,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奇先生发言
沈 奇:我们的孔老夫子讲过“不学诗,无以言”,林语堂也说过“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美育从私塾过渡到现代教育,蔡元培先生把美育列为第一位。因为我在大学也做过一段教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于是我就比较认真的研究了一些有关教育的资料,其中让我最受感动的一个关于教育理念是德国的洪堡学派。他们的一个理念就是我们大学培养的目标不是让我们的学生将来去挣更多的面包,而是让我们的学生将来在和别人吃同样面包的时候,能吃出不同的味道。我觉得这是我目前见到的各种各样关于教育理念里面最让我感动的。什么叫美育?什么是美的人生?就是当你和别人过一样的日子,走过同样岁月的时候,吃上同一份面包的时候,能走出另一种风采,能过上另外一种状态,然后能吃出另一种味道,就像当年我们看《列宁在十月》中“爱情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但是有了爱情有了面包,你是不是会吃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味道来?这就和美育这个概念有紧密的联系。
去年《新华文摘》转载过我的一段话,是专门谈关于教养的问题。我们知道教养里面最核心的就是美,美的教育。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作为一个公民总有社会交往。我们一旦进入公共交往方式,我们就会感觉到教养的缺失比信仰的缺失还可怕。我们在和别人接触的过程中,不管是我们汉语的、古老的、传统的和礼仪的教育,还是西方的、现代的与公共交往场合下的公民的这种修养,我们似乎都还有所欠缺。过去私塾教育女孩子,闺房里面请私塾先生,我们所谓的高端教育就是施教、因教、美教。诗歌、音乐与美术等这些就是高端的教育,这些东西看起来不能变成专业,不能变成生存的手段,但它最终决定了我们一个人,甚至一个社会整体的、生活的、生命的、生存的质量和味道。所以我现在经常讲《新华文摘》转载的那段话,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虽然现在解决了营养的问题,但更需要解决的是教养问题,下一步我们还徐要解决的是信仰的问题。
而在教养的里面美育它必然是第一位的,一个爱美的人永远不会过于的自践。我想说的最后还是回到那一句话,爱美、有教养你才会和别人吃同样面包的时候吃出不同的味道。谢谢!
汪桥梁:下面有请石头娃老师谈一下他对美育的认识。
着名画家、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石头娃先生发言
石头娃:中国绘画讲究远看气势近看笔墨,我的导师刘骁纯先生提出过这样一个概念:一看气势,二看造型,三看笔墨,这三点在郭志刚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从他的作品上联系到他的性格,他为人善良、真诚、细腻,胸中还有一种狂傲气,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他的作品不仅画面气势很大、很美,震撼观众的心灵,给人一种博大精深甚至是一种生命之感。同时他的作品还有一个特性就是简中求繁,这是现代派绘画的一个特性,里面不仅有机理还有形式。他是老师,是教授,是要给千千万万的学生做好的表率,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谈的核心教育,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老师对于他自身的一种要求,这是我的一些感受。谢谢大家!
汪桥梁:下面有请郑旭文老师谈一下她对美育的认识。
西安美术馆公教部部长郑旭文女士发言
郑旭文:我今天想从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这个角度来谈谈关于美育这个话题。什么是美?美其实是一个主观的感受,是能够引起人们对美感的最本质的属性。我们对美育的认识大体上就是培养人们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以及创作美的教育。其实美育中的“美”是审美而非是美术,“美育”这个概念应该是更广泛。在美育的过程中其实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循序渐进的将审美的情绪或审美的感知慢慢地渗入到人们的心中,她是一种情感而不是艺术技法或者技能的层面,更多的是情感感受。
生活中的美育,其实从形式到实质上都会因场域和受众群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中小学的美育,最开始她是归结到德育这个范畴里而没有独立开来。但从近几年我国中小学对美育的重视看来,她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在我国教育的大环境下高中其实已经谈不上是美育了,(更多的是技法层面),实际上美育在这个阶段是有所缺失的。可是在高中这个年龄段对美育的认知以及美感的培养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龄段;第二个层面就是从市场上的少儿艺术机构来看,少儿艺术机构的出发点只是在培养艺术技能;第三个层面就是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美育,博物馆和美术馆恰恰是补充了以上几个缺失的一个非常好的空间。美术馆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又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而美术馆的展览和学术交流又怎样与大众发生联系呢?我们在美术馆做公共教育活动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是不愿意走进美术馆的。其实美术馆空间目前处于一个被动受教育的空间,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让大众从被动教育到主动教育的这个现状呢?公共教育在这里就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教育不论是在美术馆还是在博物馆都是搭建美术馆展览、学术交流、馆藏以及艺术欣赏的一个非常生动的桥梁。郭老师的个展已经在崔振宽美术馆做了三期的公共教育,这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公共教育和美育的一个艺术现场。我们在这里不仅仅是谈郭老师的作品及现在美育在当下中国的一个发展的现状。中国绘画的发展自古至今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普及和推广美育的一个过程。
美育不只是美术这个简单的层面,它更是美感的体验。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美育活动,包括活动现场和展览本身就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郭老师个展让很多观众发现中国传统水墨还可以这样去创作与创新思考,包括绘画的方式、绘画的媒介都会有不同的思考。就展览本身而言,当观众走进来的时刻,美育就已经发生了。观众会认识到绘画的方式和材料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就像我们今天这个活动用直播的这种方式,我们通过新媒体将美育传递给更多的人,今天所有人其实都已经介入参与到这个美育的活动当中,已经是美育的推行者,所以我也希望我们以后的美育在我们身边随时都会发生。谢谢大家!
汪桥梁:接下面有请贾昆老师谈一下他对“美育与今日的时代中国”的认识。
西安清美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校长 贾昆先生发言
贾 昆:我们今天谈的美育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很难在短时间谈的非常清楚,我只是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来和大家来探讨。我先来谈谈“美”,美的范畴很广泛,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文学、戏剧等都是美的范畴,我们今天谈的是美术或者说是视觉艺术。
“美”有两大特性:一个是发现,一个是创造。毕加索说过,“美处处都有,重要的在于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喜爱的人和物,每个人都能看到了他自己所喜爱的人和物中独特的或是共通的东西。首先是人们发现或观察到了这些东西,所以美是很庞杂和无穷尽的。但是美也有很多共通之处,美共通的东西造就了一个个时代的烙印,一个时代不同于另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美学范畴,一个国家与地区之间最大的区别也是体现在美学范畴;另一个就是美的创造,普通人可以发现、感受、理解多种多样的美,但是美的创造只能靠专业的艺术家去完成,艺术家不但要去发现表现美,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的去提炼、改造、创造、升华美。大家看看郭老师的作品,就能理解创造性的问题。
我们再谈“育”,育首先是分阶段的。从年龄上讲有少儿、青少年和中老年这几个阶段;从性质上分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国家层面的教育。美术馆就是最好的社会教育的平台,由于我的工作关系,我主要谈谈学校教育。在少儿阶段,我们主张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观察与认知方面,让孩子充分的表现出对美的渴望,同时能释放孩子的创造力;在青少年阶段的美术教育要开始从美育的广度和精度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学校在通识美育上的广度,要让青少年认识到不同领域,不同方式的美的表达,这方面很重要。我们很多学生到了高三阶段都不太理解美术学科的范畴,就说明我们在初、高中美育的广度还不够。另外就是部分学生他们将来走专业的美术道路,那就要从美术的表现手段开始学习,练习素描等基本功,这些练习就需要有更加专业的老师去教学,所以我们培养专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也很重要。希望我们的美术教育能在学校层面、社会层面与国家层面遍地开花。也愿各位美术工作者更加努力,为时代争光!
汪桥梁:接下面有请张河清老师谈一下“美育与今日的时代中国”。
西安艺大艺术学校校长 张河清先生发言
张河清: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我自己感谢一下郭志刚教授和崔振宽美术馆搭建的这个平台,让我们来一起参与聊聊“美育与今日的时代中国”这个宏大的课题。
关于美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答案。下面我简单谈谈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美育就是关于美的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素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提高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才是美育的关键所在,心灵美、行为美,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才是现代美育的核心。我们千万不能狭隘的理解美育,不能认为美育就是美术教育。美育包含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但并非仅仅限于美术教育和艺术教育,也并不是单纯的以艺术技能为主的教育。美育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美无处不在,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新型审美教育。
美育自古有之,早在中国周朝的教育中就以“六艺”中的“乐”开始了美育。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美育立德最典型的例子即周代的礼乐教化之治。礼乐教化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讲也就是社会美育。我们的先贤孔子和荀子都曾对美育作了系统的论述。王国维先生提出“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宗教”。
汪桥梁:下面有请杨颖老师谈一下他对美育的认识。
西安黑马艺术文化培训学校校长 杨颖先生发言
杨 颖:当前我国美育理论研究中对美育的理解多有分歧,总体上讲有两种取向:一是作为“教育价值取向观”的美育;二是作为独立成分的美育。前者认为美育是培养自由的、完善的、和谐发展个性的那种教育,即“美的教育”;后者把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相并列,认为美育是“培养年青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艺术创作能力”。这两种取向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不视“美育”为独立的教育成分,但重视“美育”的人文精神,强调以培养完满的人性和人格为根本目的;后者认为美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成分,它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特征、功能、规律和方法,有自己独立的目的,即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但无形中却消解了美育的人文关怀。
如果说作为独立成分的美育较为可行的话,那么作为“教育价值观”的美育则更为深刻,因为它要求的不是孤立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是着眼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着眼于人性和人格的完善。要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的确很难!但是如果从美育作为感性教育的角度有机地把这两种美育观结合起来,视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则思路就比较清晰了。首先美育是“独立”成分的美育,它以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包含审美能力)为基础;但是美育的目的和作用并不是就此结束了,它还要进一步协调德育和智育,即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塑造完满的人性,最终实现人的“诗意化生存”,这最后一个层面的作用正体现了美育的人文关怀。
汪桥梁:好,接下来有请徐鹏老师说一下他对美育的认识。
水墨画室教学校长 徐鹏先生发言
徐 鹏:大家好!我刚才聆听了沈奇老师从家规方面谈到美育,然后到石头娃老师从文学角度谈及美育,然后是郑旭文老师从美术馆角度分析美育,最后到我们做培训教育的同仁谈到的教育与美育的关系。我觉得美育其实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洞察力,从我学画画开始老师就教育我们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所以我觉得美育她是独立存在的。由于今天的时间有限,前面的各位老师谈的都非常好,在此我就不多做发言了,今天也借此平台祝郭志刚老师的艺术之路越走越远,为我们年轻人树立一个榜样,同时也向郭老师看齐。祝愿在座的各位老师与同仁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汪桥梁:下面有请任晓红老师谈一下她对美育的看法。
陕西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 任晓红女士发言
任晓红:中小学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阵地,要说“美育与当今的时代中国”,我个人认为美育的脚步还没有跟上当下的时代中国。我亲历了200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那时我还在湖北宜昌第六中学任教,把我们当时使用的湖北美术出版社的教材换成了湘版美术教材。我记得很清楚,七年级的第一课就是《你 我 他》,我们就非常惊讶于教材中的人文关怀。我们以前从来就没有见过这样的课题,从课题上就关注到了教学面对的主体——学生,以学生为本才是我们教学的核心。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部进行了第三轮的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倡学科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与文化理解,这次改革在上一次的基础上拓展和丰富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实践性、创新性与包容性。
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是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现实中孩子们身边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当今的中国与世界的变化之快让人炫目,但当下孩子们自身的成长是有缺憾的,学校里艺术教育空间由于受到了升学的压力而致过于狭小;校外美术虽然是很好的补充,但是他们的范围也是局限于较狭隘的范围。艺术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从事二十多年的美术教育者我想对家长们提出几个建议:一、孩子美育需要父母自身美育在先;二、幼儿、少儿的美术表达重在孩子自己的表达,成人不应过度参与,同时家长也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三、从小给孩子一个美育的环境,没有环境也要创造环境,比如美术馆、博物馆、自然界与都市情景等,在这样的环境中让美好纯真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在与时俱进的社会中,用艺术陪伴其成长并被艺术陶冶,用画笔来描绘内心的世界,让孩子们能身心健康的快乐生活、成长!
现场花絮
魂 兮 归 来 —— 郭 志 刚 作 品 展
学术主持:朱 其
策 展人:侯昌恒
出 品人:崔 迅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26日—2021年2月25日
展览地点:西安崔振宽美术馆(3/4/5/6/7/8/9号厅)
主办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崔振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
协办单位: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水墨记、库艺术、漫艺术
学术支持:西安美术学院 · 学科建设办公室 · 科研创作处 · 实验艺术系、张家港市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西安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陕西省中国画学会
赞助单位:青卓教育、清美艺考、黑马艺术基地、水墨 · 博雅、常青艺术、西安艺考、西安艺大、艺品绘、络绎网络
展览总监:上官争奇、刘玲
展览执行:江夏楠、李俊琦、宫超、宋阳、邹佳俊、刘雅茹、杨蕾、杜璇、孙慧平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artgallery/85/news-929.html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