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关于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崔振宽美术馆是集展览陈列、学术研究、公共教育为一体的大型民营美术馆。 [详细]

魂兮归来——回向东方美学深处的当代性

2021-01-19 16:51 1154

公共教育丨魂兮归来——回向东方美学深处的当代性

活动主持:南阳子

特邀嘉宾:邵泳、孙津、谌多、袁峰辉、高溶、彭泽林

活动时间:2021年1月16日(星期六)/ 14:30 PM

活动地点:西安崔振宽美术馆大厅

主办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媒体支持:光昌艺术

活动现场

对话视频内容

2021年1月16日(星期六)下午,西安崔振宽美术馆公教活动“周六荟”由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郭志刚先生亲自导览解读《魂兮归来——郭志刚作品展》的展览作品,并阐述了艺术家自己对“东方美学深处的当代性”的学术思想。

同时,邀请当代水墨艺术家邵泳;当代水墨画家、西安中国画院当代水墨研究院主任孙津;当代油画家、西安工程大学教师谌多;当代艺术家、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袁峰辉;当代油画家、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高溶;当代艺术家、博士、岳阳当代美术研究院中心主任彭泽林六位艺术家和主持人南阳子先生来到现场,与观众共同分享郭志刚先生的东方美学精神。

西安美术馆策展人 南阳子先生主持

南阳子:首先,我想针对本次展览的题目“回向东方美学深处的当代性”讲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回向”。这个词来源于佛教,具有禅宗色彩,主要指不独享获得的佛教功德和自己的感悟体验,而是分享给大家。第二,“美学”。这是一个舶来词,于1750由一位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后来通过学术界从日本进入中国。郭志刚的作品中,有左有右,有中有西,有矛和盾。左右即是东方的水墨和西方的油画,矛和盾是东方的含蓄之美和西方个性张扬,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了矛盾统一的关系。我们今天的分享会请到了来自艺术界的几位嘉宾与我们一起探讨郭志刚作品中这些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我们首先请郭志刚老师分享一下他的创作感想。

当代艺术家、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郭志刚先生发言

郭志刚:首先,我认为我作为一名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有几个重要的任务。第一,如何把人类文明经典与学生一起继承?第二,我们作为存在于当下的人,如何洞察今天的世界?如何把情感与洞察到的东西融为一体,去表达这个世界?第三,为了未来,我们如何为明天去创作?如何引领明天?

再看回本次展览的题目“魂兮归来”,这里面的“魂”到底是指什么?作为华夏民族,作为汉族,我认为“汉”有四个组成部分。第一,形,即我们的肉体,我们如何感受温度;神即我们的精气,如何让自己每天都有神采;志即我们身体中的骨,它们如何支撑我们的身体;气即我们流动的血液。这四位合成一体就是“魂”。

“魂”的另外一种含义则是我们创作所用语言材料,即墨与色彩的当代拓展。我们今天很多艺术家都借助墨作为创作材料并将其转化成为新的形式加以运用,比如徐冰、蔡国强等等。因此,“魂兮归来”不仅仅意味着我们要回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次中,而是将各种材质的语言转化为新的时代的演绎,转化为我们今天世界的艺术,让全球更多的人共同体会到我们的艺术语言表达。

南阳子:接下来有请当代水墨艺术家邵泳先生谈谈他的想法。

当代水墨艺术家邵泳先生发言

邵 泳: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与冲击之下,我们面临着更多的焦虑,物质和冲突,尤其是在2020年的疫情之下,我们的时代进入大转型期,未来一切都是未知。而本次的展览可谓正逢其时。首先,艺术家的工作是对时代的反映和个人认知的表达,而在今天,真正具有当代性的好作品必须能够完成从传统到当代的转换这一过程,没有完成的则不能被称为具有当代性的好作品。我认为郭志刚的作品在两方面完成了这一转换。

第一,古人很少有大规模大尺幅的作品,也没有用很长时间来打磨一件作品。尤其在高速发展的现在,郭志刚能够静下心,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沉静下来让自己进入作品,形成宏大的画面,而没有被外界吞没,这是一种对时代的抗争,是一种先锋精神,这是非常稀有且宝贵的,值得我们学习。第二,做大体量艺术品的艺术家在国内外有很多,但大多数都发展成为“工厂模式”:艺术家只提供思想,不亲自作画,其余的生产和制作则由许多助理像流水线一样完成。但郭志刚却能用三五个月,独自一点点静下心完成,这种亲力亲为,为艺术奉献全身心的精神也是很宝贵的。

南阳子:接下来有请长期生活在东京的彭泽林先生,让他来谈一谈他对这些作品的感想。

当代艺术家、博士、岳阳当代美术研究院中心主任

彭泽林先生发言

彭泽林:我认为郭志刚的作品具有东方美学的禅意,对美的追求和诗意的情怀,充满了东方文化的禅的智慧,以大自然为师,空旷,淡雅。我也被其中的“魂”打动了,特别有感觉。尤其是里面的综合材料的运用,我非常喜欢,因为他能把每一个物件都物尽其用,没有任何偏见和废弃,体现了一种召回本心的精神。

南阳子:郭志刚和彭泽林的创作都非常有东方性。像郭志刚创作大幅作品一样,彭先生也创作过巨丈屏风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在东方美学之中是非常典型的。另外郭志刚的画非常具有禅意,比如在这张《千秋·羽化》中,看似是画传统山水,但其实是画两只鸟在安睡,在羽化,这体现了绘画由传统向当代的转换,即水墨的当代性。接下来有请长期研究佛造像的当代艺术家孙津女士谈一谈她的感想。

当代水墨画家、西安中国画院当代水墨研究院主任

孙津女士发言

孙 津:郭志刚的作品非常让我震撼,也让我联想到了我曾经到访过的中国古代的石窟造像。这些造像很多都在人迹罕至,非常偏远的地方。每次进到这些窟里的时候,我都会想象当年是怎样的一群人,用怎样的虔诚和耐心,用斧头一下下凿下去,并进去修行。郭老师的画中体现的精神与这些开窟修行的僧人们的精神非常像。他们都在寻找生命和艺术中的那束光,用手中的斧或笔,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和对自身生命的思考,沉浸在作画中,抓住每一个当下。郭老师的外表虽文弱,但内心很坚韧,正像当年开窟造像的虔诚的僧人们一样。

南阳子:接下来由同样作为油画家的高溶女士讲讲她的感受。

当代油画家、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高溶女士发言

高 溶:郭老师的作品给我的感受非常强烈,所以我准备了一小段文字想与大家分享:“看过老师的画,用磅礴这样的词已无法形容,它蕴藏着一种高频颤动,在这种颤动下娓娓道来,它可以在多维空间自由穿行,渗透着“摄魂摄心”的境界。看郭老师的画能让人忽略掉他使用的各种媒介,而直接与画面呈现出的气息契合。一气呵成,一切形式都无足轻重......” 郭老师的画面呈现的气息震撼到了我,除却展览评论中提及的“至美之痛”这样能够贴切地形容他的作品的词,我认为“大紧大松”这一词语也可诠释他画面中的“魂”,这正是他的整体画面所体现出的一种修行境界。

南阳子:接下来由当代艺术家谌多谈谈他的感想。

当代油画家、西安工程大学教师谌多先生发言

谌 多:郭老师作画的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他的作品大体量,密集度高,作起这样的画来其实正是一种修行。而他的作品中又有一种陕西人特有的“倔劲儿”。他的画第一眼看着大,而第二眼却会变小,因为这些画具有的不是简单的膨胀感,而很有亲和力和细致度,是很细腻,很晶莹剔透的。

南阳子:最后由当代艺术家袁峰辉与我们分享他的感受。

当代艺术家、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袁峰辉先生发言

袁峰辉:作为郭志刚曾经的学生,我很骄傲,他是我的偶像。因为郭老师一直都给我一种具有古老灵魂的感觉,并且我深深地被他的作品震撼到了。只有在陕西,像谌先生说的,那股陕西人特有的倔劲儿,才能有这样的气魄,才能画出这么大幅的作品。郭老师以无与伦比的技法,吟诵着魂牵梦绕的东方意像美学,是文脉,是一脉相传。因此我代表所有还迷茫着的学子们,向老师致敬!另外,我最喜欢的老师的一张画是《千秋·彼岸》,在这张画中我感受到了老师的修行,也感受到了“大隐隐于市”的感觉,和他在这样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与之所进行的博弈。最后,我想用老师的一句话结尾:“彼岸,在风中,在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