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美术馆

关于方圆美术馆

为您提供权威前沿的经典艺术文化资讯。 [详细]

母亲河的美学:王克举黄河系列油画作品展

2021-06-22 15:04 436

母亲河的美学

文/张晓凌

《黄河》长卷是母亲河的史诗,而这一史诗是通过一场宏大的美学叙事来完成的,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寄寓着王克举的“ 中国油画梦”“ 大画家梦”。

“ 中国油画”是数代油画家的世纪梦想,也是中国油画界的核心命题。在此,有必要作一极简的回顾,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以及它与王克举创作之间的关系。

《鄂尔多斯—不尽的黄河》 布面油画 140x120cm 2014

自晚清年间中国留学生赴欧美日研习油画以来,一场关于中国本土油画的梦想便被构筑起来。经晚清“ 东方化”“ 华化”之努力,再经民国、新中国“民族化”之奋斗,“中国油画”的理想似已触手可及。然而,吊诡的是,20 世纪 80 年代以降,在全盘西化浪潮的裹胁下,中国油画家多将临习、挪用乃至抄袭西画当作了自己的日课,久而久之,便成积习。中国油画由此进入“翻译体”时代。从现代性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可称之为“翻译的现代性”,或“文本的现代性”。新世纪以来,这种状况曾激起了小规模的反思性浪潮,所谓“意象油画”之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然而,这一主张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油画的寄生状态。今天看来,“翻译的现代性”算得上中国油画界眼中的白翳,它在遮挡住中国油画前行路径的同时,也浇灭了“中国油画梦”。

《壶口—克南山》布面油画 200X160cm 2018

王克举的梦想正是在这一困境下展开的。以原创性的图式、结构、造型、线条、色彩、境界,塑造出国油画的本体,在西画体系与格局之外,另起炉灶,别开生面,成为王克举创作的理想与旨归,也成为他的“ 大画家梦”的全部内容。

“梦”的痛苦与艰辛在于它必须从现实的桎梏中超拔而出。外表粗犷笃实,内心清脱的王克举清楚地知道,实现梦想,要静静地等待一个历史机遇,在此之前,须从内心到画布完成一系列的颠覆与超越:既要从写实主义所固有的科学裹脚布中挣脱出来,又要从市场、民俗所控驭的对“ 逼真”趣味的崇尚中超越而出;既要从“重大题材创作”虚情假意的“摆拍”模式中解放出来,又要排毒式地清空原有的认知与积累——这是一场油画语言变革所要付出的必要代价。

《秋叶映的花闪烁》 布面油画 100x120cm 2020

《秋风萧瑟》布面油画 100x120cm 2020

《黄河》长卷构思的萌动,之于王克举的“中国油画梦”“大画家梦”,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拯救。以此为起点,一个以“黄河”为母题的语言美学建构时代开始了。我们注意到,自“黄河”写生创作以来,王克举即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发现,这也可以视为母亲河对他的三个馈赠:1.从巨流、峡谷、古原、村舍、沃野的时光变幻中,王克举捕捉到了丰富的线条、色彩、形象。黄河以母亲河的姿态,毫不吝啬地为每一位热爱她的儿女提供美学元素,且给之不竭,予之不尽;2.黄河万里巨澜随地貌不同而形成的万千姿态,流域内山野、植被的妖娆变化,是王克举结构画面最好的基盘。来自于上天的鬼斧神工,给王克举的百米结构奉献了足够的依据与资源;3.黄河的阴晴昏晓之景,四季交替之美,让王克举充分领略了黄河的澄晖弄景、碧落苍茫等丰富意象,由此为画面境界营造积淀了丰富而细腻的心理感受与想象空间。

《库布齐大沙漠—恩格贝一》 布面油画 100x120cm 2018

《库布齐大沙漠—恩格贝四》 布面油画 100x120cm 2018

可以说,对黄河的发现,激活了王克举重构油画语言美学的雄心。从 2016 年到 2019 年,王克举以新的理念与方法,以富有穿透性的想象力,整合、重组了来自于黄河的各类素材,在百米长卷的画布上,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以母亲河为主体的语言美学体系。如果说黄河史诗的魅力一半来自于自然、历史与人文景观的话,那么,另一半魅力则源自于它的语言美学,或者从本质上讲,油画语言所闪耀出的美学魅力,才是母亲河史诗的灵魂所在。

《果洛—东倾沟》布面油画 100x160cm 2018

真正弄懂《黄河》长卷的语言美学价值,以及这一价值在油画语言转向中的地位,还要花很长时间作深度探讨。然而,即便是初步的阅读,也让我们意识到,《黄河》语言所具有的创新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在痴迷于此的人的眼中,《黄河》长卷具有一切卓越艺术所应有的高贵品质,通体闪耀着原创性的神秘光芒。事实的确如此,经由反思与彻悟,王克举以文化自觉的姿态将语言折返向东方的写意观,彻底从早期的表象再现中挣脱出来,以意象化生的方式重塑画面形象,并在游观的结构中重组它们。从自然主义中超拔而出,王克举将描绘变成了令人惊叹的自由书写。乍看上去,这种书写像是在半沉醉、半清醒状态中完成的,实则是高度理智的产物,光的游移、徘徊,色彩调性与对比度的运用,皆在王克举不着痕迹的控驭中。它们最终在犹如蒙太奇般的连绵不断的意境中汇聚,将一切来自于现实的物态,升华为精神的隐喻符号。总之,王克举在建构黄河的形式美学时,一下子创建了包括结构、色彩、光线、书写、意境在内的和谐一体的形式,爆发式地表现出了优异的原创性能力。

《十月天》 布面油画 80x100cm 2014

《南屹垛—早春》 布面油画 180x200cm 2009

注重视觉经验,并将写生状态引导至澄怀味象的高度,通过审美妙悟,冥合万物,化生意象,是王克举面对自然写生的要旨与法门,也是他《黄河》长卷创作以来的固有状态。此法的关键点在于,主体须内心本明,胸中廓无一物,方能镜照万象,与万物交相契合,浑然化一,生出意象。因而,王克举的《黄河》长卷诸图,虽皆由写生而出,却无不理足事涌,意象昭然。从性质上讲,这些图像是诗意和超时空的,而不是视觉的。《星宿海》灿若星河般的神秘景观,《干坤湾》中犹如包裹天地的圆弧形巨流,《阴山岩画》满山纷披的色彩,无不是王克举笔下幻出的奇诡。

《黄河》长卷局部——干坤湾 作画现场

《老牛湾之二》 布面油画 100x120cm 2018

将形象的描绘提升至自由书写的高度,是《黄河》长卷语言美学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壶口瀑布》《小浪底》惊蛇失道般线的回旋缠绕,还是《齐鲁大地》笔触的垒落开合, 抑或是《鹊华春色》色、线、型的斑斓辉映,王克举总是能让用笔保持在跳脱、飞动和生气充盈的状态,并使其始终与造型、色彩之间维持着微妙的关联性。当我们的眼睛追随其踪迹时,会发现看似不羁的涂绘,没有一个笔触和线条不能呈现出造型的节奏感——用笔的解放、线条的自由与意象的呈现,在《黄河》长卷上是高度统一的一体化关系。借由《黄河》长卷的创作,王克举研创了一套类似于中国书法的“ 大写意”笔法体系——用笔求险峻放荡,所谓“ 守骏莫如跛”,或如“ 枯杉倒桧”,或如“ 横风疾雨”,或如“ 散僧入圣”,形态不一而足。

《壶口瀑布二》布面油画 140x160cm 2018

《黄河》百米长卷是一个巨大的光色体系,显示出王克举对光色的非凡的掌控能力。谈到这方面的经验,王克举以为,自己的用色分为对比色系与同类色系两个部分,依据对象而决定所用色系。从整个长卷色彩体系呈现出的效果看,王克举的贡献凸显在两个方面:其一,依据色彩冷暖、光影、明暗、色差的变化,将百米长卷谱写为一部宏大的色彩交响。对于每一个用心聆听的人来说,这个乐章虽是无声的,却犹如天籁。其二,强化色彩的象征性。从状物到象征,从物理到寓意,《黄河》长卷的色彩系统有着巨大的精神跨度。象征部分总是自如地调节着画面情绪,暗示着某种理念,让画面始终保持在超视觉的状态。

《六月小浪底》 布面油画 80x120cm 2019

光在这里发挥了超自然的作用,它从昏暗的幽深处,发散出耀眼的光芒,让陷入其中的主体部分突现出来。时而,它化身为晦暝,让万物滞留于迷离之中;时而,它以刻意留出的大片暗色,紧紧拥抱住了那些明亮的、半明半暗的部分;最主要的,它徘徊于百米长卷的每个图像,唤醒了所有的线条、色彩,以及它们所要表达的事物。光,成为画面最后的救赎。

《黄河东去》 布面油画 160x200cm 2014

母亲河美学的终极之处是不同境界的营构,境界即画面结构所呈现出的精神气象。王克举所面临的难度在于,他既要以丰富的想象力处理不同地域的素材,营造出不同的画面境界,又要使之连缀为一个整体,力求在画面不断的“转场”中气息连绵不断。在这个高难度语言美学的营构中,王克举表现出了一种重压之下才会被充分显示的天赋:任何狂野的语言美学冒险都将得到想象力的回应,并以几无偏差的方式落实于实践层面。逡巡于《黄河》长卷全图,可以体察到,不同地域落差极大的境界,几乎以不着痕迹的转换,有机地构成了一个生意荡漾,风致活泼,气息周流的大境界:从星宿海、扎陵湖的荒寒,到丹霞地貌的苍古,从库布齐沙漠、阴山岩画的枯淡,到黄土古原的雄浑,从壶口、小浪底的烟润,到巩义石窟、鹊华春色的空明,再到黄河入海口的迷远,王克举所营造的黄河美学境界,令人叹为观止,而其上所洋溢的,所呈现的,所闪烁的,是时间也要敬畏的民族精魂——每位站在《黄河》长卷前的中华儿女,都会在内心、在灵魂深处感知到她,在百感交集中而泪眼蒙胧……

—节选自《母亲河的史诗—观王克举百米油画长卷

展览信息

INFORMATION

《黄河魂·赤子心——王克举黄河系列油画作品展》于2020年11月起在方圆美术馆持续展出,展览呈现王克举创作《黄河》长卷前期与同期写生油画作品四十余幅,题材遍及黄河源头至入海口,地域分布广阔,展示着中华大地的包罗万象、物阜民康,是浩浩《黄河》长卷创作其中景点精华所在。

展厅现场

因档期安排,《黄河魂·赤子心——王克举黄河系列油画作品展》将于近期结束,欢迎还未能前来观展的朋友莅临参观。

展览地点:方圆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D06-3)

营业时间:10:00—18:00(周一闭馆)

艺术家简介

王克举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创作研究员

北京当代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