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郭线庐题字
△《永恒的足迹》
范朋杰 200cm×240cm中国画 2020年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什么是伟大的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凝练地总结了长征精神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今天,长征精神依旧是指引我们不断奋斗的明灯,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作品《永恒的足迹》深刻把握了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传递出对大革命时期工农红军“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故而求大同”的精神赞颂。
作品选取了红军长征过程中过草地的场景,视角从部队后面切入,作者以“简笔”勾勒人物外形,采用以点带面的绘画语言,“C”型构图纳入了众多人物,形成部队的前进感,通过人群的动态及人物脸部细节的组织刻画,深度挖掘红军将士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脚下是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无路可循。藏青的色调为画面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传达出“行军到了傍晚,红军们似乎还没有要停下来夜宿的想法,又或许队伍正在寻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便这样继续走下去”的画面延伸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队伍前的红色旗帜,为作品点睛,与画面中唯一回头的士兵作了唿应,意在传达革命理想信念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范朋杰,先后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国家二级美术师;现为西安中国画院专职画家、艺术交流中心主任、陕西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陕西省美协会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艺评部副主任、理事。
△董扬篆刻2020
主办: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
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西安中国画院
文章标题:百年历程 | 永恒的足迹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aop/6/news-74.html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