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书笔记
看过导演绝大部分作品,所以读起这本书一定酣畅淋漓,十足满意。但若是想要进一步了解导演除此之外的私人生活和感受,那怕是要失望了,书中只零星展现了一点他与母亲间的生活细节,还是作为对电影作品的补充。这本书展现的是作为创作者的是枝裕和,字里行间,一位温顺、谦卑的,对工作抱有极大热情和自省意识的,对电影行业充满忧患意识的个人形象,呼之欲出。庸俗一点说,这实在是一部“教做人”和“教做事”的励志书!
是枝裕和按时间顺序,逐步介绍了他的每部作品的创作历程,从中可以看到导演的工作方式、电影理念以及与演员们的相处故事。比如导演在写剧本时会与演员充分交流,揣摩、观察演员的性格,并以此修改剧本,有时甚至将演员本人说的话和动作细节直接移植到剧作中;他将《无人知晓》理解为“硬汉电影”;他认为“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导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一个坏蛋可能会让故事容易理解,但其实是对现实的扭曲,导演必须“如实地描述我们生活的这个由相对主义价值观构筑的世间”。这样的理念当然谈不上多新颖,但对我们所谓的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来说,仍具有启蒙意义,只要看看《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电影是如何简单对立的,就能明白。
是枝裕和以电影导演的身份闻名于世,但其实他也是一名优秀的电视人,尤擅拍摄电视专题纪录片。通过对日本电视史和自己电视节目创作历程的梳理,以及和电视届前辈们的交往,是枝裕和展开了对电视作为媒介本体性的批判和思考,“不经意的邂逅正是电视的魅力所在”,是枝裕和认为电视节目应该取消著作权,电影是作者的产物,而电视要参与到公众中去才能形成价值,这“意味着创作者与赞助商不应以利害关系或利益追求为导向,要以形成成熟多样的公共空间为目标”,电视节目的自由使用,“可以为那些四散各处的人提供与他人邂逅、交流的场所,还能形成一道安全网络,防止他们受到国家主义的诱惑。”
是枝裕和的作品很少流露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尽管他拍摄了不少反映边缘群体和社会议题的纪录片,比如《无人知晓》《小偷家族》带有社会批判视角,再到《第三度嫌疑人》对国家权力机关的质疑,不过这些作品明显更作者化,与持左派立场的社会批判家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在反对国家主义的立场上,是枝裕和一贯坚决,比如他反对将东京电影节作为宣扬日本国家形象的典礼,主张维持其行业属性。
作品名称:影视读书笔记-是枝裕和
作品类别:影像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