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柔

西安美术学院

作品信息

《一念无明》-视听语言分析

类别:影像/ 作者:陈泽柔 9969

《一念无明》-黄进

-电影分析

香港,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tvb镜头下的香港:川流不息的人群、繁华热闹的街道..另一面香港则是这样的:拥挤的空间、发烧的房价…两面无法分离,都是真实存在。只不过,我们总是更愿意看见那个繁华香港,而对另一个困窘香港视而不见。

2017年由黄进执导的香港本土电影《一念无明》上映,则展现了香港社会的另一面,平凡却引人深思,电影拍摄仅用了16天,改编于真事导演说这是一部拍给香港人看的电影,电影荣获多项大奖,代表那年香港去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一念无明,源于佛教用语,香港电影中经常有从佛教故事取名的习惯,因此背后也蕴藏着因果宿命的味道。“一念”可以理解为一个念,“无明”指看不到的事情。电影中没有可刻意文艺腔,电影呈现出来如同发生在身边的事,导演很克制的讲述了这个故事。

《一念无明》运用平行式与颠倒式蒙太奇进行叙述一个弑母,躁郁症患者,父子情的故事。一次意外,阿东失手杀死了母亲,经法医鉴定,患有躁郁症,被判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母亲在世时,也患有同样的病症,因此阿东的病躲不开遗传的嫌疑。开场就从父亲去医院接阿东回来,景深镜头拍摄角度都比较低,劏房在画面里分割明显,如同牢笼般。电影中很多运用了这种画面切割方式,水泥高楼,医院病房····直接带出狭窄压抑的影片氛围。其中,阿东首次进入劏房运用了俯拍角度,在阳光也透不进去的房间,阿东包裹在里面显得如此渺小,被包围的还有他的内心。当被前女朋友当众控诉后在里浴室,还有在精神病院浴室里自杀都用了俯拍角度的镜头。母亲死亡的以及照顾母亲的回忆,穿插电影当中,循序渐进的交代了阿东错杀母亲的原因,以及母亲对照顾自己的阿东毫不在意,心里却想念着抛下的小儿子的人物形象交代了出来。

对声画不同步也是电影的一个特点,这边人物说着话,画面切到了另一个场景中。想重新振作的阿东,在遭遇了失败的面试、好朋友自杀、前女友控诉后,彻底掉进了情绪的深渊。他沉浸在痛苦和痴呆中,除了对着空气发呆,就是无故大哭…拍摄多数为客观的短固定镜头克制又冷静,影片中唯一的运动长镜头在影片后段,跌入谷底的情绪,阿东奔跑在街上,想试图挣脱却清醒挣扎,背景音乐采用香港本土音乐人黄衍仁空灵的声唱,构造出幻梦幻醒的环境,更是突出整个社会的“装睡”的冷漠。

同时父亲也濒临崩溃,他拨出那个大洋彼岸的电话号码,寻求小儿子的帮助,而小儿子的回答是:钱我会给你们,可是就别指望我回去了。年逾六旬的,一生都没尽过父亲责任的男人,问了一句:是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交给别人去做?这句话,像在问弟弟,也是在问自己。他们要面对的世界,正如电影的英文名“mad world”一样,充满苦难和悲伤。电影最后,父子俩被曾经帮助过的邻居们赶出了房子,唯一对阿东没有歧视的只有小男孩,在阿东难过时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在阳台上种花,而小男孩会不会就是下一个社会里的受害者,迎合着社会的洪流,不服从就会被当作异类。那在这个社会中到底哪一个才是正常的呢?说出真相那个?还是迎合大众那个?

《一念无明》整体灰沉的色调,无不体现压抑,画面多采用散射光和自然光,父亲决定和阿东一起渡过难关时,父亲脸上用了侧光,也就是硬光,将人物五官划分明显,也代表父亲不放弃阿东的心理状态。导演有很多话想在电影里述说。一个躁郁症患者想要重归社会,却被现实再次抛弃。但近年来的《可爱的你》,《踏血寻梅》等片越来越多地将关注点落在了香港的底层人群身上,从小人物身上入手,以小见大。而新人导演黄进也采取了相似的方式。

比起不食人间烟火的现代都市剧的视觉疲惫,如今观众对于平凡触动的故事更买单。这样的好片子还太少,电影最后,阿东和父亲搬到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好好努力的生活了下去。之所以有冬天,是因为我们要去寻找温暖,现实如水母看似无害实质致命伤人,如果周围的人不这么冷漠,电影会不会有不同结果?《一念无明》有太多值得思考。

2018级影视摄影与制作

20185001181 陈泽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