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千万上亿的“大货”不乏拥趸,中低端艺术品则流标严重。藏家心态有待成熟。从“裂变”到“聚变”,应该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过程。
前不久,引人注目的纽约亚洲艺术周落下帷幕。纽约亚洲艺术周一直作为国内春秋两拍的晴雨表。在此之际,我们对此次纽约亚洲艺术周的销售数据与情况做了详细分析。
虽然拍卖天天有,预展天天见,然而赤裸裸地打出,“估价10万以上‘高收益’的作品即将开拍”、“海派作品价值潜力大,每年15%的涨幅最适宜投资”的拍卖,确是不多。
美国纽约时间3月9日至18日,纽约迎来了2017年亚洲艺术周。共有51家国际画廊和5家拍卖行加入,“强势参与的状态,明确了亚洲艺术周作为年度重点艺术盛会的稳固地位”。
11月14日,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总成交额达到2.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上升71%,成交率高达92.2%,十大成交拍品中五件由亚洲藏家投得。
一批中国艺术品在刚刚结束的纽约亚洲艺术周上大放异彩,拍出多个天价,业内人士却认为甫掀序幕的中国内地春拍难以延续其热度。
4月初拉开大幕的香港地区春拍市场笼罩在一片暖意之中,苏富比现当代艺术略高于去年秋拍,保利香港整体成交额也高出去年秋拍,不过高估价的拍品多数是在估价范围内拍出。
估价5亿元齐白石山水十二屏,能否成为东方艺术“救世主”?
国际拍卖行致力于争抢顶级藏家资源时,无疑也给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2017秋拍市场出现这么多高价艺术品,反而更说明市场更加理性,这意味着拍卖行在调整期过程呈现理性和服务能力。
作为文化符号的“乾隆”,在专业研究、坊间戏说间,轻而易举就能撩拨起人们的兴奋神经,而“乾隆瓷”经过几年的发酵,早已变成一种“奢侈品牌”,一个引发狂热的追逐目标。
拍卖场上时见高价迭出,拍卖价格与艺术价值成正比吗?
艺术品消费的快速增长,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消费升级的标志,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有力的证明了这一观点。
近日,中国艺术金融计划本月底在香港举办首次秋季拍卖会,而为了不受到场地和时间上的限制,满足不同种类的艺术市场需求,中国艺术金融也同时开设纯网络拍卖。
从本质上来说,“艺术品鉴证备案”的机构,还是鉴定机构,只不过把这个鉴定过程从“后”提到了“前”,从“被动”改为“主动”。
香港佳士得秋拍即将于本月底启幕。作为今年秋拍重头戏,香港佳士得自然不缺少话题。
香港苏富比201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年度总成交额高达19.3亿港元,连续八年引领亚洲拍卖市场。
让更多优秀的书画作品及文创产品走进山西,让山西更多的文创产品通过平台走出去,助力山西文化事业,让京晋两地文化艺术品以及文创产品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11月5日晚间,上海匡时首届秋拍会“正道——近现代书画夜场”专场如期上演。在此专场上,一幅关山月1989年创作的《谷鸣飞瀑》图,吸引了较高关注。
2017年,令人瞩目的不只是份额问题,更是新的条件下艺术品市场将走向何方的问题。
相对于体量庞大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亿元作品数量毕竟在整个市场中只占极少数,而占据市场绝大部分体量的普品成交情况也绝对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