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已然成为发展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超四成的年轻人乐于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身体力行让更多人认识和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检验,一些经典动画形象的魅力并未减退,今天依然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感,依然能够感动人心、引发共鸣。
在业界看来,IP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它代表着个性和稀缺性,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识别度、重游率、品牌溢价,带动二次消费,从根本上解决同质化竞争所带来的种种行业顽疾。
新增消费者4.6万人次、销售额较去年与前年同期增长15%和28%……这是汇尔康徐州馆国庆期间,通过直播平台引流互动取得的成绩。
支付宝开放平台发布的今年国庆消费报告显示,国内主题乐园消费最为活跃。
河南卫视中秋晚会再次发力,立足中原文化,围绕非遗传承,以刺绣、剪纸、皮影和泥塑等传统文化带给观众一场追寻中华文化根与魂的奇妙之旅。
“文化IP”是一种以“文”承载用户情感意义并接受市场检验的符号、形象、元素、故事和载体,文以化人,文以载道。
优质的虚拟人物来自生活,又反哺生活。涵养现实底蕴,用技术赋能数字生活,虚拟人物的未来值得期待。
泥土,是地球表层的肌肤,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母体。
9月6日,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主论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近年来,越来越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热爱也由衷自信。
近年来,中国多地博物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不仅在展陈形式、文物保护等方面迭代更新,更推动运营管理及观展体验的优化升级。
如果你关注东京奥运会,一定对本届的开幕式印象深刻。不仅被评为最差的一届奥运会开幕式,还被网友戏称为奥运历史上最接近阴曹地府的时刻。
文字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而新的技术手段让文字艺术以可知可感可观的形式呈现,打通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壁垒。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对江南宅院有多少了解呢?江南古宅通过建筑的方式代代传承,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更体现着深厚的人文智慧。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方言的运用,已经成为文化创作中屡试不爽的加分手段。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影视剧等热播,汉服文化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2021年堪称国潮的“当打之年”。第五个中国品牌日公布的一个相关数据显示,国潮搜索热度10年上涨528%。
艺术介入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路径,在日本的实践中已得到了印证。
文艺评论是推动文艺创作的动力,它不仅能够引导受众认知,辨善恶、鉴美丑,而且在助力新时代艺术事业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时下,浓郁的“中国味道”正在成为文化作品的一种“流量密码”。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上,一群从名画、国宝中走来,娇憨可爱、嬉戏起舞的“唐朝小姐姐”让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遍大江南北...
只有融入时代,文化遗产才更能体现自身价值;只有融入生活,文化遗产才会焕发新的光彩。
如何以智慧和激情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话,完成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让中国文化和经典艺术活起来、酷起来?如何让超级IP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化和年轻化?
作为城市发展细胞的社区,又该如何借助艺术介入形成社群自发生长力量,为居民带来亲密感和凝聚力,同时延展产业链条,带来经济活力和社会效益?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灵魂。摊开洛阳文化地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以及国民文化自信的日益提高,在文化创意领域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年轻态表达的“国潮”风格逐渐浮现,受到年轻人青睐。
《哪吒之魔童降世》《萌鸡小队》《罗小黑战记》等优秀作品在海外的火爆,说明中国动漫已不单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日益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
《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大地自古有崇尚华服之美的文化传统。
随着疫情的稳定,各地古风活动、古风旅游愈来愈火,“古风经济”成为热词。
近年来,从大型文博综艺节目热播到文博微纪录片刷屏,从讲述、演绎文物的故事到文物出场讲故事,文博类节目内容越发丰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