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

关于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美术专业报。本报将通过“专业化、人文化、国际化、市场化、网络化”手段,力求服务中国美术家,推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 [详细]

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展走进深圳

2021-04-20 14:15 326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

何香凝美术馆

北京画院

展览时间

4 月 18日—5 月 30 日

展览地点

何香凝美术馆(1—8展厅)

展览链接

4月18日,“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深圳站)”于何香凝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现场合影 图源 澎湃网

何香凝(1878—1972),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省南海县棉村,自号棉村居士,又号双清楼主,是中国近现代集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何香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杰出领导人,她毕其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统一大业,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

展会现场 图源 澎湃网

何香凝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她的画作气度恢弘、立意深邃,常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是她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众多艺术家和国家领导人的补笔、题词,使得她的画作更为凝重。她的绘画作品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何香凝横跨近60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她的艺术创作与其革命人生紧密关联,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面貌。

展会现场 图源 澎湃网

基于对学术研究和历史的思考,何香凝美术馆与北京画院共同策划了此次“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画”,借助两个专业机构的藏品及学术力量,共同推进相关近代美术史个案及何香凝艺术的研究。

展会现场 图源 澎湃网

何香凝美术馆在馆藏1500余件的何香凝作品及手稿中遴选出37件艺术精品,其中10件为何香凝与北京画坛大家的合作作品,包括与叶恭绰、汪慎生、王雪涛合作的《枫·鸟》,与廖承志、胡佩衡、王雪涛、周元亮、溥雪斋合作的《把酒当歌》,与陈半丁、汪慎生、胡佩衡、邱及合作的《凌霜逞艳》,与廖承志、胡佩衡、王雪涛、溥松窗、周元亮、潘素合作的《山林雾霭》,与徐悲鸿、廖承志合作的《倚松读书图》等。

美术馆策展人易东华为观众作讲解 图源 澎湃网

此次展览,除了37件何香凝美术馆馆藏精品之外,还展出了北京画院馆藏的叶恭绰、齐白石、徐悲鸿、陈半丁、郭味蕖、胡佩衡等21位画家的69件(套)作品,题材不仅涵盖人物、花鸟、山水三大传统主题,还有建国后国画创作者关于水墨现实主义的探索。以期观众从作品的观看中,感受艺术的优雅及历史的真切感。

部分展览作品及简介

何香凝 北京中国画院成立贺词 纸本墨笔 30cm×21.5cm1957 北京画院

何香凝是一位有革命情怀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有政治抱负的艺术家。新中国时期,何香凝与北京画坛一大批画家的深切交流,构成了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何香凝与北京画院颇具渊源,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正式成立,大会由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主持,周恩来总理及郭沫若、陆定一、沈雁冰等300余位文化界、美术界知名人士出席了成立大会。在北京画院筹建之初,便得到了何香凝的大力支持,在成立大会召开之前,她专门为画院题写了贺词,鼓励传统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叶恭绰 兰花 纸本设色 25cm×25cm 北京画院

叶恭绰是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广东番禺人,字誉虎,号遐庵。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为传统中国画的守护与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叶恭绰不但收藏颇丰,且工书善画,作品主要以兰、竹、松、石为主,尤喜画竹。其所绘兰竹,多取元人神韵,逸笔草草,墨趣横生的意境,也彰显出其追回溯传统文人绘画之初心。

齐白石 白衣大士 纸本设色108.5cm×30cm北京画院

齐白石,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号白石。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57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白石的人物画之名虽不如水族题材那样妇孺皆知,却也极具自身特点。此幅作品绘一白衣大士手托净瓶侧立,人物慈悲含笑、情态动人。虽着墨不多,但线条流畅、一气呵成,设色浓而不俗,体现了齐白石“简括而不草率”的人物画特征。画家将白衣大士巧妙地安排在画面右侧,人物重心的移动使画面富于变化、不落俗套。看似一简再简的人物画,其实源于白石老人的反复推敲,更可见其扎实功底以及对日常生活的仔细观察与真切体悟。

陈半丁 岁寒结同心 纸本设色 87cm×36.5cm 1961 北京画院

陈半丁,1876年生于浙江绍兴的中医世家。早年家境贫寒,学徒时期开始接触笔墨,自言“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青年时期在上海以拓碑帖刻图章为生,工余时间学画不止。在上海十余年间,陈半丁从吴昌硕、任伯年身上获益最多,又获诸多海上前辈的教诲,为日后艺事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为一名诗、书、画、印兼擅,花卉、山水、人物、走兽全能的书画大家。

陈半丁对中国传统花卉的价值和审美观情有独钟。此幅《岁寒结同心》画于画家耄耋之年,传统花卉画“尚意”“重趣”,画中的水仙象征凌云仙子,寓有纯洁、吉祥之意,是半丁老人主观情志的表达。

于非闇 墨竹喜鹊 纸本设色 113cm×63cm 1949 北京画院

于非闇1889年生于北京,自幼得书画家传,京味十足。中年后于非闇开始专攻工笔花鸟画,从明代的陈老莲入手,上溯五代、宋元,特别是对于宋徽宗的绘画与书法情有独钟。在此基础上,于非闇还非常看重花鸟画的写生传统,经常观察分析和比较花木鱼虫的外在形态和精神面貌,另外还从缂丝和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了富丽堂皇、雍容大气的“于派”花鸟新风。

此幅作品为于非闇在公园见喜鹊蝴蝶双飞之景有感,经写生而创,所以画面极其生动自然。于非闇从学画的启蒙阶段一直到年近七旬,数十年来始终坚持“写生”的传统。对于写生的认识,从于非闇晚年常用印“我师造化”,就直接道出了其自身的态度。

徐燕孙 仕女图 纸本设色128cm×61cm 北京画院

徐燕孙,着名工笔人物画家。名操,字燕孙。原籍河北深县,生于北京。早年于朝阳大学研究法律,走入绘画之途纯为天性使然。初画并无师承,稍长纵观名迹潜会于心,后又得工笔人物画家俞明指点,绘艺大进,并以此为业。

徐燕孙是20世纪“京派”人物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和进步。其兼擅小写意,终生以历史人物故实为题材进行创作,于人物神貌、衣冠制度、宫室车马、甲胄弓刀等均能默识,于工笔重彩技巧功力深厚,重视线的运用,笔法顺畅自如、得心应手,色彩明丽,造型严谨,具优美、沉稳、典雅之风。

王雪涛 松鹤 纸本设色 135cm×56cm 北京画院

王雪涛,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历任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务。王雪涛是齐白石最为得意的门生之一,在画院潜心创作数十载,尤以小写意花鸟着称。在花鸟画的意境创造上,王雪涛擅于在情与景的结合中把握机趣,捕捉自然界转瞬即逝的妙意。在静止的画面上,找到了使情感随景物生发而溢化为想象的关联。王雪涛以灵巧多变的笔墨,在中国画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讲求的色彩规律,以色助墨、以墨显色,增添画面韵律。

胡佩衡 阳朔奇峰 纸本设色 164.5cm×83cm 1959 北京画院

胡佩衡,谱名锡铨,字佩衡,蒙古族。历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评议,华北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

胡佩衡认为学习中国画,当以临摹画谱为先,之后再以古法进行写生,这种主张在上世纪50年代,胡佩衡赴南方的旅行写生中得以实现。《阳朔奇峰》便源于胡佩衡对自然山川的写生和真实感受,也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中国画家改革中国画的积极探索和尝试,胡佩衡的山水作品大胆施色、山重水复,寓缥缈于沉着之中,形成浓艳雄奇的独特画风。

胡佩衡 吴镜汀 周元亮 白雪石 山村春浓 纸本设色 63cm×131 cm 北京画院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形态的巨大转变。这些在民国时期功成名就的大师名宿,遇到了传统中国画能否以及怎样表现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问题。因此,北京画院建院之初所要解决的课题,就是促进中国画从文化观念到笔墨语言乃至艺术主体创作心态的审美转换。北京画院曾组织画家深入首都钢铁厂、郊区农村、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十大建筑工地,并沿长征路途写生。

《山村春浓》即是在此背景下由胡佩衡、吴镜汀、周元亮、白雪石四位画家,在北京郊区写生后集体创作而成。画中描绘了北京乡村春暖花开,勃勃生机的景象。而在创作模式上,几位画家共同合作也成为新中国初期中国画创作中一种典型的模式。

汪慎生 花鸟 纸本设色 93cm×56.5cm 1956 北京画院

邵逸轩 鹰 纸本设色 146.5cm×66.5cm 1953 北京画院

郭味蕖 太平春市图 纸本设色 102.5cm×40.5cm 北京画院

秦仲文 岳阳城 纸本设色 132.5cm×70.5cm 1959 北京画院

惠孝同黄山天都峰 纸本设色104cm×55cm 北京画院

吴光宇吹箫引凤纸本设色 127cm×70.5cm 1962 北京画院

溥松窗 鹰击长空 纸本设色170cm×63.5cm 1963 北京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