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后印象派艺术家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专题网站

艺术分类

全部
首字母
艺术领域
艺术流派
艺术国籍

更多后印象派艺术家

更多荷兰艺术家

约翰内斯·维米尔
皮特·蒙德里安
伦勃朗
文森特·梵高
弗朗斯·哈尔斯
科内利斯·维里登伯格
林堡兄弟
亨德里克·弗鲁姆
希罗尼穆斯·波希

《梵高(Van Gogh)最后一张自画像》梵高(Van Gogh)艺术高清

油画 20417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自画像

梵高最后一张自画像 荷兰 梵高1889油画

梵高把第二幅自画像(即本幅)看作自己神志正常的标志。"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滞了些。我带有另外一幅,那是我在病中试着画的,不过我觉得你会更喜欢这一幅,我在创作这幅画时有意画得简约质朴些。等你见到老毕沙罗时,把这幅画给他看看。"

与梵高自己看法正相反,这面孔绝非平静,表情也绝非茫然呆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坚定、专注、决不退缩。作者用旋动的冰蓝色笔触描绘出似乎在颤动的背景,背景衬托出身着中产阶级上衣和坎肩、留着桔红色头发和胡须的画面主公,同时画家的面孔又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气质性光彩。梵高这幅作品的目的即是暗示自己要恢复信心。他让提奥把这幅毕沙罗看,这表明他急切地想离开医院,想回到画家群体的环境中去。在同一封信中,他还写道:"一个人毕竟不应该仅仅作画,他还必须跟人见面,必须不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并且通过与别人的接触给自己补充思想内容。"梵高把这幅作品看作自己身心复原和可以重新作画的标志,因此当他回到北方时,便从提奥那里将它取走,把它带到了奥维尔。

这幅作品感动了奥维尔的加歇医生,他想要一幅摹绘品。然而梵高并没有留的摹绘品,不过也许是为了让这位恩人高兴,他采用这幅作品的色调和笔法风格,为医生画了一幅肖像。

梵高的自画像所表现的是现代画家的气质与抱负,是从画家的立场上追求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境界。

这幅半身像中,画家以微侧的正面出现,背景是蓝、绿、灰色混合的漩涡、水纹状连续线条,穿在无领白衬衣外的外套几乎和背景的顏色相同,这些细节与他紧张的面部表情和深暗、呆滞的目光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他的眼神,就如安东尼·阿得所说的“能把一个人穿透”一般。

背景中悸动的纹路是传达亢奋的符号,并非由固定的节奏或一成不变的图案所构成;这些纹路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环境所具有的排山倒海式的感情。然而这些澎湃的感情却被镇压在凝固的形式之下,并且被统合在井然有序的构图内,如同事先被选定的元素;尽管画面充满流动与不安,一股巨大的平衡力量仍主宰著一切。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 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这是梵高1888年早期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他自己将它称为"死亡之脸",并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透过这张面对镜子画的自画像我得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概念:桃灰色的脸上长着一双绿眼,死灰的头发,额前与嘴周满是皱纹,呆僵木讷,非常红的胡子,被忽略而且充满哀伤。”后来,梵高的兄嫂说这是他所有自画像中最象的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