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杜布菲

让·杜布菲

Jean Dubuffet(1901-1985)
高级绘画(物质绘画),素人艺术(原生艺术)艺术家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专题网站

艺术分类

全部
首字母
艺术领域
艺术流派
艺术国籍

更多高级绘画(物质绘画)艺术家

更多素人艺术(原生艺术)艺术家

更多法国艺术家

克劳德·莫奈
让·巴蒂斯·西美翁·夏尔丹
亨利·马蒂斯
卡米耶·毕沙罗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乔治·布拉克
马塞尔·杜尚
埃德加·德加
乔治·修拉

请相信野蛮的价值

展览资讯 2018-01-06 00:28 来源:UnderstandA其然 23388
我相信野蛮的价值,我指的野蛮是直觉、热情、情感、暴力与疯狂。——让·杜布菲

我相信野蛮的价值,我指的野蛮是直觉、热情、情感、暴力与疯狂。

——让·杜布菲

2017年秋,佩斯伦敦画廊(Pace London)将呈现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的个展。

这个杜布菲,在全球拍卖战绩最佳的艺术家排行榜中名列第26位。

但他最出名的却是儿童画。

让·杜布菲,《景观与阿格斯》,1955年

Jean Dubuffet, Paysage aux argus, 1955

有钱,任性!

杜布菲出身于一个酒商家庭,吃喝不愁,想学啥学啥,是个天赋满点的富二代;18岁,考上了朱丽安美术学院,但读了半年就辍学了,因为受不了学院派;再然后,他旅游、服役,子承父业当过酒商,开过公司……毕竟有钱,任性。但41岁那年,他不折腾了,幡然醒悟,以画画作为终生的志向。你别说,他这次半路出家,竟然成功得很。被称为《二战后出现的最伟大的法国画家》的,就是他,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 1901 - 1985)。

让·杜布菲

其实家境优渥的杜布菲,从小就是个学艺术的好苗子,语言、文学、音乐、绘画,样样都通。但这些只是他的兴趣。因为怀疑西方艺术与文化价值,杜布菲有陆续13年的时间没有画画,经营酒业。回归画画,完全是个任性的契机。

1937年,在《德意志第三帝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Paul Joseph Goebbels)的提议下,举办了一场名为《退化艺术》(Entartete Kunst)的展览。

1937年,退化艺术展览

何谓《退化》?这自然是一种讽刺——

展览上囊括了梵·高、克利姆特、席勒康定斯基等等一系列艺术家的作品,排成一堆,然后再辅以汉斯·普林茨霍恩(Hans Prinzhorn)医生从精神病院搜集来的病人画作,旨在讽刺现代艺术的散漫、堕落、不成体系。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退化艺术》展竟吸引了超过200万的观众,是同期举办的官方艺术展《伟大的德国艺术》三倍多。

但正是这些精神病人的作品,让杜布菲看到了新的可能。

致我所敬仰的精神病患者

杜布菲研读了普林茨霍恩医生《精神病患者的绘画》(Artistry of the Mentally Ill)的著作。

书里那些病人的画,让杜布菲找到了野性的、天然的、极具张力的表达形式,他视若珍宝。

普林茨霍恩的著作《精神病患者的绘画》

他也开始作画,像精神病人一样作画,线条紊乱,虚实交叠,紧张的情感力量却迎面而来。所谓任性,是抛弃画画的形式,去画情绪,画感受,这就是他所寻求的天然和原始。

让·杜布菲,《楼房》,1946年

Jean Dubuffet, Building Facades, 1946

1945年,杜布菲由此提出《原生艺术》(Art Brut)这个观念。他去往在法国、瑞士以及欧洲各地,参观精神病院与监狱,寻觅并收藏那些不被待见的《边缘作品》。

原生艺术是指由默默无名的人、疯子创作的素描、油画等所有艺术形式。它们源于自发的冲动,收到幻想甚至精神错乱的驱使,远离常规的传统艺术……它们呼唤着人性的本原和最自然、最个性的表达……

——让·杜布菲

对杜布菲来说,疯狂带有一股原始的生命力,它比任何在美术馆白墙内所展示的艺术品都更有力量。

在1947至1949年里,杜布菲三次踏入西非的撒哈拉沙漠之地。暴烈的艳阳、滚烫的沙砾、次次席卷的尘暴,让杜布菲沉迷了。如何把它们装载到画面上去?如何让画更《接地气》一点?杜布菲抓起一把沙子,径直抹在画布上。

让·杜布菲,《女人的身体》系列,1950年

Jean Dubuffet, Corps de Dame, 1950

这些女人的躯体巨大而丰腴,顶天立地充塞了整个画面,因为加入了泥土和矿物,画面的颜色如大地般温暖妥帖。所谓任性,是人物从画面隐去了,而自然的绘画探索开启了:沙、石、树叶、蝴蝶翅膀,或层叠粘贴,或直接入画,他颠覆艺术的陈规旧则,获得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能量。

让·杜布菲,《景观与阿格斯》,1955年

Jean Dubuffet, Paysage aux argus, 1955

往画面上添加自然界的种种物体,这个技法,杜布菲用了15年。突破了形体的规范、材质的界限,也突破了所有人对画的理解。这时候的原生艺术逐渐被人所看见、所理解、所接受,原来艺术可以是这样的。自由,可以是这样的。但如果杜布菲就此止步,这就不是今天的杜布菲了。他开始寻求创作上的再次突破。野蛮?那是为了返璞归真

我希望能让创作成为连接当下日常生活的艺术。

——让·杜布菲

1962年,杜布菲开始创作黑、白、红、蓝等颜色为基调的《乌尔卢普》(L'Hourloupe)系列。

让·杜布菲,《乌尔卢普》系列作品,1963年

Jean Dubuffet, Rue de l’Entourloupe, 1963

而这纷繁交错的线条,灵感来源与哪儿呢?

——电话线,和儿童涂鸦。

这个系列,也让杜布菲进军雕塑行业,把不规则形状的卡纸剪下来制成大型雕塑,比起平面上的画,这又是一次大胆而任性的新尝试。一堆乱糟糟不成形的纸片堆叠,孩子气似的霸占眼球。至于这个奇怪的《乌尔卢普》,则是杜布菲自创的说法,意从《呼啸》(hurler)、《狼》(loup)中而来。从音韵上可以联想到怪诞的人与兽,带着低沉的呼喊和煎熬。

《乌尔卢普》系列雕塑作品《Coucou Bazar》

杜布菲觉得,这是无意识的儿童画,但却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他宛如把自己隔绝在文明之外,完全在独立而自由的环境中创作,用涂鸦、素描的形式,刻划歪曲的人形、扭动交杂在一起的肢体,向形似《野蛮》的儿童涂鸦和原始艺术致敬。他设立了杜布菲基金会,把收藏的原生艺术作品全部捐给瑞士的洛桑市;他自己的画也辗转在东京、米兰、巴黎、日内瓦的各个艺术机构;82岁高龄,他开始了《对焦》系列的创作,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接受了荣誉表彰;他的健康每况日下,但他始终牢牢攥紧画笔,坚持绘画。

1985年,在完成了最后遗作《冲动》(Pulsions)之后,杜布菲逝世,享年84岁。

如果你要问,杜布菲和他的原生艺术伟大在哪里?

也许恰恰在于他的《有钱任性》,让他冲破传统的桎梏而来,任由自己的情感发散,去捕捉住纯真、原始、冲动的力量,

伟大,是用那一股野蛮的力量,为人们带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