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

九大美院
访问量:1677w+
国标代码10523
所 在 地湖北
院校特性31所独立
院校隶属湖北省教育厅
学历层次本科
办学类型学院
院校类型艺术
开设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艺术史论 艺术设计学 艺术教育 美术学 产品设计 工业设计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表演 服装与服饰设计 风景园林 环境设计 影视摄影与制作 摄影 视觉传达设计 工艺美术 陶瓷艺术设计 雕塑 数字媒体艺术 动画 公共艺术 绘画 书法学 中国画
网站地址http://www.hifa.edu.cn
咨询电话027-81317222
院校地址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栗庙路6号

其他院校

广州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教育报》湖北美术学院:集聚特色发展动能 培育德艺双馨人才

2024-10-25 11:00 1549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集聚特色发展动能 培育德艺双馨人才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点亮红土地”团队助力乡村振兴

湖北美术学院校训石

湖北美术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1930年更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历经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湖北艺术学院等办学历程,于1985年独立建制为湖北美术学院。

作为国内独立设置的八所美术学院之一、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创业能力的艺术人才。

学校现设有15个教学单位、28个本科专业。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上榜专业21个,其中,评级A专业数7个,评级B+专业数7个。拥有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门特色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

近年来,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湖北美术学院不断强化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由中国画、书法学、绘画、雕塑、公共艺术、陶瓷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组成的“美术创作与文化传承”特色专业集群,代表了学校的传统优势与办学特色。如今,这些专业不仅全部获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还与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长江流域美术设计与理论”学科群相互促进,勇担“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

“思政+艺术”融合创新,“实践+专业”协同发力

早在2020年,《湖北美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就明确了“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高等美术院校”的办学定位,将“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创业能力的艺术人才”正式确定为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

经过论证分析社会需求、系统梳理内涵特色,各专业持续优化培养方案,按照“反向设计”的思路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为若干可衡量的指标,将毕业要求分解为若干明确、具体的指标点,内容涵盖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对应学生毕业时所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着力培养学术型拔尖卓越人才、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应用型行业服务人才。

绘画专业着力培养崇德尚艺的美术创作人才,坚持“思政+艺术”融合创新,“实践+专业”协同发力,“育、绘、创、传”联动并举,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特色育人模式实现校内有效、校外传声。打造“一线的专业课”,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与生产一线进行采风和艺术创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在创作中学技能,“江汉平原行”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持续服务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艺术点亮红土地”团队深入江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创作艺术作品2000余幅,绘制主题墙绘3600余平方米,在20余所中小学开展艺术培训,参与学生逾1万人次。

雕塑专业强调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突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构建“学创用”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把楚文化融入雕塑艺术创作,逐步形成了“根植传统,花开当代”的教学特色,积极传承荆楚文化,助力建设长江文化高地。推行“艺术+”教学理念,构建“雕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雕塑+当代艺术”“雕塑+科技”和“雕塑+服务”教学模式,建设国家级别、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多渠道建立行业产业实践教学基地,以“真题实做”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2021年至今,雕塑专业承担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资助两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两项,师生作品入围国家级别展览获奖150余项,入围省级展览获奖300余项。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优做强特色专业

学校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融入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主动服务城市更新行动、和美乡村建设以及湖北省“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发展规划,积极响应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

学校主动对接未来产业变革和紧缺人才需求,跟踪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新设创新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重组绘画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不断加大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验实训基地等办学条件建设力度,持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美术创作与文化传承”特色专业群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和行业企业一线需求,优化培养方案,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作为制造业大省,2021年湖北省提出了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51020”现代产业体系,即“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学校闻令而动,发挥艺术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发起成立湖北数字艺术创新实验室,围绕产业链布局有组织的应用型科研创作。近3年,特色专业集群共有13项科研成果(技术)成功实现转化,其中,在湖北省转化11项,占全部转化成果的84.6%。依托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承担各类艺术工程项目、大型创作项目36项。

社会服务是高校加强和做好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馆艺术品设计、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吉祥物及场馆艺术设计等重大任务,承接武汉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地铁特色艺术站点、“知音湖北”品牌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区概念性方案、湖北东湖实验室视觉设计优化提升等一大批公共艺术设计项目,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2021年至今,学校70%以上的毕业生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就业,50%以上的毕业生在湖北省就业,40%以上的毕业生在武汉市就业,近60%的毕业生在教育业、文化娱乐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相关领域就业,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特别是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聚焦“四大发展愿景”培养“四至合一”人才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湖北美术学院始终秉持美育报国之初心,牢记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之使命,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将“崇德、笃学、敏行、致美”校训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精品之作,为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及文化事业繁荣持续贡献“湖美力量”。

近年来,湖北美术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新作为第一价值追求,聚焦“引领中部美术教育发展”“推动荆楚文化传承创新”“服务构筑美好生活图景”“塑造传播时代文明风尚”四大发展愿景,以“向善至美、博雅至广、尚象至精、明理至和”的“四至合一”艺术人才培养为目标,扎根荆楚大地建设高水平艺术学府,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中彰显“湖美担当”。

对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要求,学校探索形成了“1+2+X”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通—专—通”螺旋式人才成长路径,改革成果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建成国家级别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别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7门,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26个,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湖美方案”。

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学校主动融入城市更新行动、乡村振兴、社会美育、文旅产业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传承与传播高层次、高品位、高格调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担负“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学校协助地方政府部门打造“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等系列知名文旅品牌,形成华中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消费创意IP,推动师生原创文化作品走进群众生活;引导师生积极投身公共艺术产品创作,“流水知音”“水景新韵”等数十个武汉地铁特色艺术站点成为独具荆楚文化特色的城市新名片,在推动高等美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湖美风格”。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目标,积极服务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以及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建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高等美术院校”而努力奋斗!

(汪亮亮 肖莉 黄晓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