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九大美院
访问量:1677w+
国标代码10003
所 在 地北京
院校特性教育部直属
院校隶属教育部
学历层次本科
办学类型大学
院校类型艺术
开设专业艺术史论 动画 绘画 雕塑 摄影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工艺美术 艺术与科技
网站地址http://www.tsinghua.edu.cn
咨询电话010-62770334
院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其他院校

广州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2018非遗时尚盛典“走出大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专场发布会

2018-10-02 22:56 46756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海报

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项目组团队合影

2018年9月22日举办的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式中,"2018非遗时尚盛典"暨"走出大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专场发布会"作为当天压轴活动在中华世纪坛举办,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本场以彝族服饰为主题的走秀活动,作为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时尚北京"版块和2018北京时装周"流行发布"版块的重要活动之一,在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的指导下,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共昭觉县委县政府主办,北京时装周组委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彝族服饰课题组协办,中共昭觉县委宣传部、昭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昭觉县彝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心、北京清美智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凉山诺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大凉山的彝族传统服饰通过与现代创新设计的结合,迸发出了新的时尚魅力,为设计周开幕活动增添了艺术气息,活动现场的嘉宾被彝族服饰的独特魅力深深震撼。

在彝族服饰秀开始前,政府领导、国内外设计领域的学者专家和设计师代表,以及参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各项展览与活动的国外内设计师和企业代表,相继走上蓝毯铺设的"设计之路"。

紧接着,在中华世纪坛现场近千位嘉宾和观众的热切等待中,"2018非遗时尚盛典"暨"走出大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专场发布会"隆重开场。展演舞台上,彝族传统服饰与创新设计服饰作品相映成彰,彝族儿童音乐表演、传统与现代走秀、创意产品展示、现场技艺展示等轮番亮相,刮起了一道酷酷的"最炫彝族风"。

在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活动当晚,昭觉县人民政府县长赫绍洪、昭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敏、昭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吉色方森、昭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局长巴久五牛莫、昭觉县彝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向旭、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体育局局长王东梅、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岸瑛、清华美院染织与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李迎军、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王旭东、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贠天祥、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副书记、副会长牛涛、知名彝族人士马新明和沙马阿果、2018主宾城市哥本哈根代表团、部分国家驻华使节、国际设计组织代表、国内外著名设计师、专家学者、企业和媒体代表,共同观看了彝族服饰主题服装秀活动,并对走秀服装和内容形式赞不绝口。新华网、北京电视台、优酷、爱奇艺等各大媒体现场进行了采访报道。

背景:

一个发展中的国定贫困县,在国际舞台上撑起一面传统与时尚相融的民族旗帜,把凉山的彝族服饰文化带上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实属难得。据了解,早在2017年8月,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共昭觉县委、县政府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就合作开展了彝族服饰创新设计课题,旨在探索民族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时尚转化,带动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大凉山精准扶贫工作注入创新活力。

2017年8月,受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司委托,清华美院"特色文化产业产品和人才提升"科研项目组就如何进一步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调研和论证开展特色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的可能性。项目组第一阶段深入调研了凉山、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服饰产业,并形成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彝族服饰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紧接着2017年9月,为了促进彝族服饰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彝族服饰产业的发展,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共昭觉县委、县政府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开展了"彝族服饰在现代生活中的时尚化设计与应用研究"课题项目,对彝族服饰产业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设计研发与成果转化,帮助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研发和孵化彝族服饰创新产品。清华美院服饰设计项目组赴凉山调研期间,得到了彝族服饰传承人阿牛阿呷的热情帮助。

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项目由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岸瑛作为学术顾问,由清华美院染织与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李迎军作为课题负责人,由清华美院艺术管理专业艺术硕士温博、工业设计专业艺术硕士李培作为课题助理,由来自清华美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系、工业设计系等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组成跨界设计团队,他们分别是代虹、李玲芳、孙秋爽、付少雄、王雨凡、贺萌萌、于天、马莎莎、陈婧睿、赵玉琦、薛迪、周虹池等。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组立足于当今的设计语境、审美潮流和市场环境,基于彝族传统服饰的美学特质来探究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时尚转化,探索民族服饰的创新发展路径。通过近一年对彝族饰的田野考察、文化研究和创新设计工作,课题组充分分析彝族服饰图案元素的形制特征和符号寓意,挖掘彝族服饰元素的审美意蕴,研究并设计了一系列富于民族特色和时尚感的现代彝族服饰,并第一次呈现在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活动中。

彝族服饰文化意蕴深厚,文化外延潜力大,文化基因保存完整,是了解和介绍彝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昭觉县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之初的州府所在地,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是大凉山的腹心之地,天然地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这里的彝族服饰特色古朴、独特而多样,不仅完整地保持了传统风格,还汇集了凉山彝族地区的服饰及服饰文化艺术。昭觉成为"中国彝族服饰之乡",可谓实至名归。

然而四川省大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个个村寨分散在重重高山深谷之中,交通闭塞严重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语言的障碍,教育的滞后,也让传统彝族社会难以追赶现代发展的步伐。四川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着的一片热土,总书记牵挂着这里的人民。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习近平总书记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出了良方,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加强对村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能够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稳定增加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大凉山的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CCTV-13《新闻调查》推出了"决胜:最后的贫困村——大凉山",节目中跟踪报道了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团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彝族服饰田野考察工作。节目中谈到,如何从本民族、本地区的自然和文化中挖掘内生动力和价值,其实是目前整个凉山州乃至全国扶贫攻坚工作中,一个严肃的大命题。乡村振兴是当下国家提出的重要战略,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前提和基础。它要求脱贫工作必须真正拿出绣花工夫,去发现和激发乡村内在的价值,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扶贫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发挥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2018年7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出台了《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和《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文件要求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并选取确定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2018年9月6日至8日,由四川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唐明率队成立调研组,深入到凉山州西昌市、布拖县、昭觉县等地开展"非遗+扶贫"工作调研,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彝族服饰、彝族银饰、彝族漆器等非遗传统工艺项目的产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在西昌市、布拖县、昭觉县设立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动形成更大的产业和规模,带动更多的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增收致富。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在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和凉山州全域旅游规划、围绕打造昭觉县为凉山东部"一枢纽五中心"城市的布局下。昭觉县结合文化扶贫,积极探索民族手工艺等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路子,走产业化道路,带动了一批贫困家庭彝族妇女在家就业,实现了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目标,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经验和路径。而以此次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为起点,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的长远发展平台,也许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以特色文化来发展特色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以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带动扶贫就业、增进民族团结,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组将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拓展工作,为彝族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时尚设计搭上桥,带动地方彝族服饰手工艺人的就业和增收,共同探索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实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创新实践。

(图、文:艺术史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