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代码 | 10355 |
---|---|
所 在 地 | 浙江 |
院校特性 | 31所独立 |
院校隶属 | 浙江省教育厅 |
学历层次 | 本科 |
办学类型 | 学院 |
院校类型 | 艺术 |
开设专业 | 艺术史论 广播电视编导 录音艺术 动画 影视摄影与制作 美术学 绘画 雕塑 摄影 中国画 艺术设计学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公共艺术 工艺美术 艺术与科技 建筑学 风景园林 陶瓷艺术设计 |
网站地址 | http://www.caa.edu.cn |
咨询电话 | 0571-87164630 |
院校地址 | 杭州市南山路218号 |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CIPB)于2003年创办于中国杭州西子湖畔,是中国最高规格的海报设计竞赛,也是国际平面设计领域备受关注的海报类竞赛和展览之一。迄今为止,共收到来自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累积超过数万件海报作品。
展览盛大开幕
Grand Opening of CIPB
11月21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联合承办的“2021第十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CIPB)在天目里游牧画廊(杭州)开幕。展览旨在呈现全球海报设计的多元发展与创新探索,以此推动国际平面设计领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主视觉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校教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设计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相关领导及负责人;浙江树人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平面设计师联盟、深圳平面设计协会相关领导与嘉宾,以及数十名知名设计师和专家出席开幕式。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记录着艺术与技术、社会与人文演进的脉络发展,也见证着一代代设计师的成长,是全球化视域下视觉叙事结构从技术表现层面到深层结构的审美与观念转变的重要缩影。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韩绪表示,双年展中带有众多中国美术学院独特的色彩,这无外乎象征着一种传承。十八年过去,如今已经是第十届,我们依旧保持双年展的完整性。双年展烙着中国美术学院的烙印、家族的烙印,这与血缘无关,而是作为一个大家庭,一代代人一起前仆后继的成果。对于一个有宗旨的比赛活动来说,这种家族感是尤为重要的。海报双年展过程艰难,策划展览不容易,几百张海报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观念与思想含义,它们通过展览聚拢在一起。保证一个观念至上并且拥有一个共同观念的群体始终不变,是一件难以绝对化的事情。我们将策展的思维进行转换,并使它超越了原本的观念,一直坚持做了下去!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创始人之一赵燕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主席毕学锋致辞
“尽管海报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海报仍然是设计师最热衷的设计媒介,它是最自由、最赋探索性,最能施展设计师的才华,也最像艺术家一样释放个性的创造,所以在历史上把海报创作者称为海报艺术家。一张纸上集合了设计师孜孜不倦的自我探索,也体现着时代审美和设计师的观念、创意和主张,”毕学锋在前言中表示:“今天,我们也意识到海报作为传统媒介存在的局限,尽管海报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多元迭代,给各国海报年展带来了反思,例如:动态媒介在不断侵蚀着传统纸媒,从油墨印刷的张贴传播方式迈向RGB屏显自媒体式传播,信息媒介的发展给海报增添了可能性还是逼上了绝路?屏的时代海报存在的意义何在?如何梳理海报背后不变的价值以及海报的作用?都成为我们未来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展览现场
正如本届双年展视觉形象主题“奔流不息(Keep Flowing)”,以多维视角和海报截面的观察方式,表现双年展的成果积累和汇聚的平台,犹如一条长河,是向前奔流的状态,是潮涌激荡的能量,是全新的时代风貌,寓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报在此汇聚交流,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不同的设计观念的汇集,是碰撞进而迸发的能量场。
海报所呈现出来的累积叠加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受上的冲击与震撼,也是跨越18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更是数万件作品背后的设计观念与思想表达。从参展作品看,欧洲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落地性,中国因为缺少海报张贴的环境,作品普遍是设计师具有自我探索性的创作,体现了中国海报设计师特有的创作生态,形成了学术价值高于社会传播价值的特点。
嘉宾合影留念
全员合影留念
终评获奖名单公示
The panel of final shortlist
终评评审团
在经过终评阶段的激烈角逐后,终评评审团成员韩绪(评审主席)、Daniel Wiesmann、刘治治、刘钊、Martin Kerschbaumer、Robert Radziejewski、Thomas Kronbichler 、Toan Vu-Huu及王粤飞(按姓氏字母顺序)九位国际评审从120件入选作品中分别评选出了全场大奖 1 件,金奖 3 件,银奖 5 件,铜奖 8 件,评审奖 5 件。
揭晓终评获奖名单
获奖作品展示
全场大奖 / 文化海报类金奖
《第十届方正奖颁奖典礼》 杜潇 中国
简介:我们受到方正字库的委托,设计第十届方正奖(The 10th Founder Type Awards Ceremony)颁奖典礼的主视觉。主办方希望传递出比赛类别分为中西文两类的特征,同时还能兼顾到年轻观众的喜好。我们将颜文字作为第三种语言,引入中西文语境当中,希望仅通过三种文字的选择与编排,传递出颁奖典礼欢愉的气氛。
文化海报类
银 奖
《Pastoral》 吴嗣光 中国
简介:Musilk是一个自发的海报设计项目,旨在用图形和字体来表达古典音乐。这一系列5张海报的主题是Pastoral,即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作者在这部作品的每个乐章里加入了标题的概念,用来明确抽象音乐形式中的情绪感(而非画面感),这也开启了标题音乐的先河。我将“田园”交响曲五个乐章的德语标题作为海报设计的主体,通过不同字形的设计来传达乐曲所表达的情绪,这些原创字形设计更多偏向符号感保留少数的图形感,符合了原作乐章标题与作曲和编曲的关系。海报以白色和黑色油墨叠印于灰色卡纸上呈现。
银 奖
《Festival FILMAR en América Latina 2020》(2020年拉丁美洲电影节)Sophie Rubin, Cedric Rossel 瑞士
简介:FILMAR en América Latina是瑞士最重要的致力于拉丁美洲电影和文化的电影节。FILMAR支持独立电影和拉美电影人,提供新电影和伟大的经典作品,并通过电影节这个平台邀请更多的电影人参与并进行交流。FILMAR 2020电影节的视觉形象是基于玛雅语言,一种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手段。所选择的字形代表手,在这里指的是与电影密切相关的行动,如取景、拍摄甚至是构图。
铜 奖
《psD防疫计划》 马仕睿 中国
简介:疫情爆发之初,受psA邀请制作防疫计划公益海报,我们将双掌合十洗手的动作旋转,成为对未来命运的祈祷。
《曲园计划·在遗痕中,在镜像里,造一个江南》 蔡奇真 中国
简介:通过抽象视觉呼应江南语境,表达在江南故园中举办的当代艺术事件。
《North Sea Jazz》(北海爵士音乐节) Stefan Ilić 塞尔维亚
简介:海报呈现了一种漫游,以及寻找一种带有形式感和纹理感的运动状态,以此便可创造出一个适当的整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运动与寻找是两个很重要的元素,因为只有通过它们,才会把爵士乐的即兴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规则的和带异形符号的排版来源于流动的感觉和无定形的形式,这也与爵士乐的特质很接近。蓝色和 “气泡”在海报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一眼就能认出的海的元素。
公益海报类
金 奖
《der bunte hund》 (colored dog 彩色狗) götz gramlich 德国
简介:"通常情况下,这些彩色纸张用于校准印刷机。梯度和线条被扫描,使机器得到相应的优化。这些纸片被视为纯粹的功能物件,并在使用后被数百次抛弃,但这些纸片功能美学一直让我着迷!最初我只打算在纸片上印刷,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打算在床单上印刷的过程中,有机会加入自己的一些元素。随后,在机器被成功校准后,最后一层被打印出来。狗的负面形式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元素,最终的结果是为印刷商和我自己做了很好的广告,也是很好的礼品包装纸。经典的升级再造!"
银 奖/ Daniel Wiesmann奖
《共存•和平共处》 洪卫 中国
简介:人以高等智慧生物自称,一度将自己视为万物的尺度,与动物之间,无非是裁决者与被审判者的关系。或许没有一种人类以外的生物,可以做人类的朋友。人类之所以保护其他动物,只是因为不想寂寞而乏味地生活在这星球上。正如人类之所以保护环境,是因为不想这么快灭绝。人与动物的和平共处可能永远都是假象,就像海报中所呈现的,笑脸相迎、相互拥抱其实只是一种自我欺骗与自我陶醉。
铜 奖
《Hope》希望 Agnieszka Ziemiszewska 波兰
简介:生活中的幸福和运气对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但在现实中我们很难看到自己每天拥有的运气。我们应该为我们活着的每一秒钟感到高兴。我们就像一棵草,在运气中成长,我们离四叶草如此之近。幸福的唯一途径是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幸福。
商业海报类
金 奖 / Robert Radziejewski 评审奖
《红脸蛋红鼻头》 洪卫 中国
简介:以幽默风趣轻松的手法描绘喝啤酒后红脸蛋,红鼻头的酒后特征,演绎了啤酒生活的魅力,传递浪漫青岛迷人的城市风情。
银 奖
《科学家咖啡豆产品推广海报》 吴嗣光、黄嘉浩 中国
简介:科学家咖啡是一个精品咖啡品牌,我们对其咖啡豆产品的推广提出了数字编码的概念,即用数字代替产地、处理方式、烘培度等信息,最终每款豆子都会形成一个特有代号。咖啡豆的海报设计延续其包装设计的风格,没有直接出现产品,而是基于这套编码,配合代表不同咖啡制作方式的底色和区分单品与拼配的数字颜色,以理性和专业的方式传达产品背后的信息和故事,为消费者对这套编码的产品体验提供了学习模版。
铜 奖
《SALE POSTER》(销售海报) Lee giltae 李纪泰 日本
简介:塑料模型绘画用品的销售海报。
《临时居所》 陈章乐逸、吴庆轩 中国
简介:这是为上海戏剧学院所排演由剧作家约翰阿纳斯塔西创作的舞台剧《临时居所》设计的宣传海报。《临时居所》从妻子在丈夫的公寓遇到一个妙龄女郎开场,最后揭示出三人互相间内心的挣扎和救赎。
评审奖
Thomas Kronbichler奖
《Young Blood Award》 林涛 中国
简介:Young Blood AwardYoung Blood Award 是一个针对于视觉传达专业的全球华人毕业生赛事。为了传递此赛事先锋,另类的概念,海报设计采用了涂鸦式的字体排印设计:应用了4种西文字体,2种中文字体以及一款定制化的中文主标题字体。
刘治治 / 刘钊奖
《DINO BURGER》 UNTITLEDMACAO ,UNTITLED DESIGN 中国澳门
简介:这个设计著重于品牌跳脱传统的态度,以及其创新的经营模式,因此我们打破常规汉堡店的既定印象,以外形怪奇、勇于冒险的恐龙作为主体,跟着它一起寻找滋味的汉堡。标识设计以简洁为主,用英文名称结合了恐龙脚掌的特点,在品牌的延伸设计上以丰富的插画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突出品牌的个性。
Toan Vu-Huu奖
《Festival FILMAR en América Latina 2020》(2020年拉丁美洲电影节)Sophie Rubin, Cedric Rossel 瑞士
简介:FILMAR en América Latina是瑞士最重要的致力于拉丁美洲电影和文化的电影节。FILMAR支持独立电影和拉美电影人,提供新电影和伟大的经典作品,并通过电影节这个平台邀请更多的电影人参与并进行交流。FILMAR 2020电影节的视觉形象是基于玛雅语言,一种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手段。所选择的字形代表手,在这里指的是与电影密切相关的行动,如取景、拍摄甚至是构图。
Martin Kerschbaumer / 韩绪奖
《Type Text Identity》 (poster series) Agnieszka Ziemiszewska 波兰
简介:TYPE TEXT展览的海报系列 (2020)。策展人选择展示最新的、最具创新性的字体海报和动感的字体设计的发展。
王粤飞奖
《LITERALLY FREAKS》 Kobi Franco 以色列
简介:这个项目的起点是Thieri Foulc的极具创意的作品,他是OuPienPo团体的创始人之一,该团体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是OuLiPo文学团体(1960年)的视觉延伸。Foulc开发了一种名为Onomometric Coordinates的肖像创作方法。 该方法基于一个网格,该网格由肖像中的人的名字和姓氏建立。作为项目的一部分,编写了一个代码来产生基于字母的生成性视觉变形,它建立在两个字的坐标上。这导致了一个原始的 "条形码",它扭曲了人像。
至此,第十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评选工作圆满结束。本届双年展的所有入选作品齐聚亮相展览现场,各大奖项优秀海报作品更是与观众进行直面互动,展期将持续至2022年1月3日。
“D-Future: 对话未来”——国际设计双年展主席论坛
主 办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时 间
2021年11月21日 9:30-13:30
地 点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民艺博物馆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从2003年创办至今已举办第十届。值此之际,“D-Future”国际设计双年展主席论坛于2021年11月21日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D-Future”,是“Design the Future/Future of Design”(设计未来),是“Digital Future”(数字未来),也是“Dialogue for Future”(对话未来)。主办方邀请了来自中国、捷克、芬兰、墨西哥、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地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设计年展主席们,就不同地区与文化背景下设计年展的举办状况进行分享与交流。他们作为行业意见领袖,对海报设计及展览的未来发展与嘉宾们进行了线上与线下的对话。
主席论坛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发言
韩绪认为,本次论坛中的八个双年展如同八个形形色色的小宇宙,迸发出璀璨的多样性。因为彼此不同,所以互相吸引,却共同点亮了那一片夺目的星空。作为海报设计的活动组织者,面临着一些必须克服的困难,海报可能是平面设计领域最具有观念性的设计品类之一,观念之上的观念显然更加不易。感谢八位主席的分享,科技让我们在疫情期间还能开展对话,希望这种海报节形式继续保持并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希望共同发起专题活动、特殊展览或照片展览,用设计接力赛的方式,不仅在线上,也在不同的时空进行传递,让活动的内涵更加丰富。倡议海报双年展主席联席会议能一直延续下去,共同助推全球海报设计领域迈入交流与合作愈加深广的新纪元。
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主席泽维尔·贝穆德斯表示,墨西哥国际海报展创办于1988年,作为世界五大海报展之一享誉全球。其目标在于向公众展示海报以及整个行业集结起来的力量。他介绍了博物馆的海报艺术与最近的一场展览,他们将以开放的态度举办国际设计大会。自2015年开启的“海报之家”研究中心项目旨在系统性地分类、编目、保存海报档案,建立数据库,目前已经汇聚了80多个国家5万多人的资源。最后,他热情呼吁大家参与第17届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
美国科罗拉多国际海报邀请展主席约翰·格拉夫达尔分享了他以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为平台参与组织海报双年展的情况。当谈到当代海报艺术的功能和定位时,他认为“虽然如今海报的大小、数字化表达方式与历史上已然不同,但海报传递信息的功能及其作为有效交流工具的价值有增无减。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海报在不断磨炼我们的批判性思维,也鼓励我们以今日国际会议的形式开展对话。从设计教育者的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制作海报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认为通过邀请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评审员、开启在线国际展等手段来保持和增进国际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主席毕学锋概述了40年来改革开放与设计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设计领域的发展状况,并阐述了海报如何成为中国设计师表达自我主张和设计语言探索的最好媒介。他回顾了2003年以来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建立历程,强调设立双年展的目标是:“希望鼓励优秀的海报创作,推广设计师的成就,以此辐射设计教育而推动设计的发展,扩大国际间的专业交流与研究。”此后,毕学锋介绍了双年展的历年评审情况、专题展和教学工作坊的系列活动,并提出了传统媒介与数字印刷对海报的影响、海报背后不变的价值、中国海报学术价值高于社会传播价值的特点以及国际评审和中国本土评审团之间的差异与共识等问题与反思。呼吁大家共同面对海报双年展的未来,同时建立一种更有效的国际海报联合模式,共享信息资源,开启海报设计的新未来。
(中国)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主席邓民亮通过许多案例阐述了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的具体发展历程。这个在2001年创办、以1997年亚太展为基础的展览正在成为连接中国大陆与国际世界的重要桥梁。他还介绍了香港设计师协会与国际研讨会的情况。除却国际化交流,还将展览带到中国大陆(广州艺术博物院、上海图书馆等),互通往来。他表示,已经建立一个专门网站呈现国际三年展的作品,作为国际设计交流平台;在未来,还将针对电子媒体与平台上的新方法、新形式以及新表达方法做出新的转变。
芬兰拉赫蒂国际海报三年展主席佩卡·洛伊里在浅谈海报发展史与行业展览之后,分享了拉赫蒂双年展作为世界上第二古老的、永久性的海报双年展,自1975年创立以来,是如何与当地的艺术博物馆、设计博物馆、海报博物馆、海报档案馆互动且与时俱进,并与拉赫蒂这座艺术感十足的城市融为一体的。此外,他提出了海报行业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对海报展影响力和吸引力方面的思考。希望在当下、未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解决问题,并鼓励年轻设计师加入这一盛会。
莫斯科金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主席谢尔盖·谢罗夫讲述了俄罗斯莫斯科金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的创立过程,以及它如何因海报征集量巨大、参赛类别丰富而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海报设计比赛与历史悠久的“全球双年展”。他将金蜂双年展视为重要的教育和交流平台,并指出海报是全球焦点、热点问题与社会议题的发声渠道。鼓励更加丰富的国际交流,并强调“海报并没有死去,实际上海报是平面设计最具有吸引力的一个类别,因为能够激发我们的专业创新,作为可塑实验的一个载体。”
捷克布鲁诺双年展主席扬·拉伊里奇分享了自1963年成立以来29届布鲁诺双年展的情况。这个展览历史悠久,电影、戏剧类主题尤为丰富多彩。在近些年布鲁诺平面设计双年展举办的160多场活动中,他介绍了最有特色的10场。
法国肖蒙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让·米歇尔·格里丹回顾了肖蒙市平面设计的发展历史。这一具有包容性和活力的国际专业海报赛事与展览的初衷,是让欧亚乃至全球的新老设计师会面交流,并引导公众参与。三年前,在政府支持下,建成了法国第一座国家平面设计中心博物馆,收集到了不同主题、不同国家知名设计师的大量海报,目前已达约45000件。2017年后,改为两年一展,并引入其他平面设计形式,以促进自由表达,并组织见面会、读书会、音乐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公众更多参与到作品欣赏中去。他表示未来会继续探索线上线下展览的更多可能性,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数字时代。
集体合影
CAA Design Week 2021 20世纪海报图景
——教学研究现场开幕
主 办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展览策划
陈正达 虞琼洁
视觉设计
崔 悦 梁馨心 洪丰源
展览团队
视觉传达系18级多维设计工作室
内容生产
视觉传达系19级信息设计工作室
展览主视觉
展览现场
布展现场
展览内容
主厅:二十世纪海报图景——教学研究现场
小组成员:施平丰 王珮云 文玥 李辰硕 崔悦 梁馨心 洪丰源
海报,不仅仅是社会文化和商业信息的传播媒介,也体现着艺术审美、记录着时代风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报出现于19世纪中叶。一百多年的光阴交叠,经典的海报艺术得以跨越领域、包容族群、穿梭时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记录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光弧。
本次研究以20世纪经典现代海报为研究主轴线,以人文艺术为切入点,梳理海报艺术在时间长河中的发展脉络,并派生出十条支线串联整个现场,完整呈现一个关于现代海报发展史的教学研究现场。
现场梳理的海报艺术家从新艺术代表人物阿尔丰斯·穆夏(Alphonse Maria Mucha),到作为国际主义风格核心领导者的阿明·霍夫曼(Armin Hofmann)和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后现代主义涌现出的代表设计师福田繁雄(Shigeo Fukuda)、田中一光(Ikko Tanaka)、尼古拉斯·卓斯乐(Niklaus Troxler),到当下以数字媒体为创作媒介的代表菲森工作室(Studio Feixen)等;涉及内容囊括戏剧、电影、音乐与歌舞等;风格从新艺术风格(Art Nouveau)到装饰艺术(Art Deco)、现代主义(Modernism)、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创作媒介从石版印刷到平版胶印、丝网印刷、数字媒体等;无论是创作者、表现对象还是艺术风格、印刷工艺,这些海报将为我们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路径和风格衍变,使得今天的我们在回溯时不至于盲无所向。希望通过研究能为今天的海报创作者们指引来时之途、去时之路。
序厅: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发展历程
小组成员:姚笑然 阮吕薇 陈欣怡 赵素希
海报成为时代发展的映照,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文化现象、流行美学与思想观念,兼具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本模块展现了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在挖掘、呈现新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海报的创新探索成果,以此推动国际专业设计领域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支线
◎ 01
海报的画廊是街道——关于波兰学院派海报发展的研究
小组成员:王乐 叶婕仪
波兰学院派海报诞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波兰刚脱离二战的苦难。所以“海报”这种易于流传与输出的媒介就成为了波兰政府的主要宣传途径,所有的艺术家都必须创作用于国家宣传的海报。但一些艺术家不愿放弃自己的创作立场,隐晦的表达自己的设计自由。因此形成了这种将绘画美学与海报的简洁和简单隐喻相结合的波兰海报流派,它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绘画般的姿态、线性品质、鲜明的色彩,以及个性、幽默感和幻想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波兰海报使设计师和艺术家之间的区别变得不那么明显。波兰学院派海报对海报艺术平面设计的国际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利用民间艺术中强烈而生动的色彩,将印刷的标语(通常是手写的)与流行的符号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简洁而富有创造性的隐喻。作为文字和图像的混合体,这些海报创造了一定的审美张力。除了美学方面,这些海报能够揭示艺术家对主题的情感参与。它们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客观的表现而存在,而是艺术家对主题和社会的诠释和评论。
◎ 02
走向公众——65-80年代商业电影海报
小组成员:金炫我 陈芷若 孔汀炫 朴昭明
在六五到八零年间,世界电影发展无论在非独立商业电影,还是独立电影抑或实验电影上,美国的电影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其进入了新好莱坞电影时代。与旧好莱坞电影不同,导演的个人风格与大胆探索,在新好莱坞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些电影的海报有助于定义这个时代的电影与社会背景,我们挑选当时经典的商业电影海报进行展示,带领观者真正感受65-80年代蓬勃发展的商业电影行业。在海报视觉方面,三种电影类别的海报风格有一单相交,且在科学技术发展之下有了更加全新的海报表现方式,有新旧风格的交替,也预示着未来电影海报风格的一个发展方向。
◎ 03
反叛&迷幻——60年代迷幻摇滚与海报
小组成员:金炫我 陈芷若 孔汀炫 朴昭明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摇滚乐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它是在黑人音乐和白人音乐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这一时段的白人新青年想要突破战后长期舒适安宁的生活状态,寻求一种简单、有力、直白的情感表达方式。于是代表反叛精神的摇滚乐便飞快的在青年群体间产生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摇滚乐的不断发展致使迷幻主义的诞生,改变了当时与音乐相关一系列的设计风格与形式,与之相关的迷幻风格音乐海报蓬勃发展。设计师们通常运用扭曲华丽的字体,鲜艳的颜色来制作演出海报。同时期的动态艺术与强调光和视幻觉的新兴欧普艺术结合,以营造迷幻的视觉氛围,艺术和流行音乐间的界限不断模糊。
◎ 04
变革与创新——千禧年设计工作室面貌
小组成员:金炫我 陈芷若 孔汀炫 朴昭明
在千禧年之交,涌现出的电子兴奋潮所催生的一系列色彩纷乱、风格刺激尖锐的海报设计作品很快使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并在欧洲一系列设计工作室的倡议下,逐渐被朴素、简约的现代主义所取代。流于表面的电子视觉风格虽然如流星般快速消逝,但电脑技术已经势不可挡地渗透了设计师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如同初生的婴儿般一步步对全新的世界进行探索。在00-10年的风潮下,Helvetica等以简明易读为特色的无衬线字体重新获得了追捧和广泛应用;在产品设计上,扁平化的设计语言取代了装饰性较强的仿真立体风格,一切都在朝追求平静稳定的视觉体验和阅读上的流畅性为目的前进。
我们挑选了2000年后的六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知名设计工作室,分别是立入禁止(中国)、Everyday practice(韩国)、lamm&kirch (德国)、Baldinger vu huu (法国)、BankTM( 德国)、Canefantasma (英国)。观者将近距离感受到不同工作室迥异的设计风格,以及全新的海报展现形式,包括传统的纸质海报及动态海报。
◎ 05
技术与媒介
小组成员:王梦宇 王杨洋 蒋添笑
设计总是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随着技法、材料、工具等的变化,技术对设计创造产生着直接影响。并且设计是在工业革命后开花结果的,这使我们不可避免地思考设计与科学技术之间深刻的关系。在此介绍平面媒介科技发展的过程——史前时期、活字印刷到激光技术时代、数字时代和混合技术时代四个阶段的平面设计技术的发展脉络。
◎ 06
字体设计发展
小组成员:邓宏 王杨洋 蒋添笑
随着人们对字体设计业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对字体设计的产品和字体设计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字体设计业迎来了21世纪初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所以这个支线主要是为了展示1890-1990期间的经典的字体设计与发展,引导人们对20世纪字体设计历史以及平面设计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关于20 世纪字体众多样式背后的问题以及未来时代字体设计的新想法。
◎ 07
推倒那堵墙 Tear Down the Wall
小组成员:陆斯佳
海报除去推动商业与文化的发展外,曾有设计师以之为媒介,发出了社会批判的激进宣言。本模块将四位具有代表性的批判性设计组织的作品以装置的形式呈现——Grapus、Metahaven、Ruben Pater、The Rodina。他们将平面设计、身份品牌化及视觉识别作为“武器”,利用图像在网络时代的力量,设计出了既具备符号识别性、又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概念。
◎ 08
国际主义设计与新浪潮
小组成员:钟熠
国际主义设计风格是1920年代在俄罗斯、荷兰、德国萌芽,最终于1950年代在瑞士兴起的一种平面设计风格,作为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一部分,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对于平面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经过漫长的国际主义风格的垄断,设计师们都在寻求一种突破,寻找新的设计风格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开始一直延伸至新浪潮运动。
◎ 09
跨越边界
小组成员:郑寒引 俞乐 何泽梅
海报的根本属性是产业与文化的宣传媒介。在其发展进程中,曾有一批具有不可忽视影响力的海报,因其本身的艺术设计价值享誉世界,进而使得某一领域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本模块将5组设计师——斯坦伯格兄弟,冈特 · 兰堡,韦斯 · 威尔逊,田中一光,Studio Feixen的作品与其相关时代背景和文化产业领域进行编排,以此呈现他们对20世纪上半叶电影,二战后文学,迷幻摇滚,日本传统文化,现代戏剧领域发展的推动。
文章标题:2021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精彩来袭,以独特视角记录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光弧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edu/1/news-8901.html
本文栏目:院校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