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艺术家
关于顾平
艺术领域
总是有人问我:你的画何谓逍遥山水?
于是我回答:逍遥山水是表现人与自然融和的山水情怀,它与古代隐逸、行旅之画有所不同,其区别是优游与幽居、闲适与劳顿。尽管逍遥山水古代无其名,但古人登山临水、亲近自然的情结一直有之,亘古未止。古代也有画家画过这个题材,但都是偶尔为之,而我乐此不疲,未尝他顾,三十多年来始终执守此道,热衷图绘逍遥山水。吾所倡逍遥山水旨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们在赏揽自然山水中含道暎物,澄怀味象,从中汲取大自然之灵智与美感,藉以宽解尘世的焦虑与牵累,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心灵愉悦。
“逍遥”一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庄子之“逍遥”旨在忘怀物我,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以期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此谓道家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光华。魏晋年间的郭象注解“逍遥”为“适性逍遥”,即自适其性的逍遥,此是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折射;东晋名僧支道林阐解“逍遥”为“即色逍遥”,即无待无我的逍遥,此是佛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理影照。我之逍遥山水,其逍遥含义是魏晋文人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仁智逍遥,即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登山临水,畅怀抒情,旷达自在而又雅趣盎然。
魏晋时期是一个朝代频更、社会动荡的年代,此时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格局受到强烈冲击,诸家思想空前解放,是一个十分自由活跃的黄金时代。其时英才辈出,灿若群星,前有建安七子标新诗坛,后有竹林七贤领异儒林,还有隐逸诗人陶渊明、名僧支道林、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等高人名士,他们超迈卓群,班彪青史。魏晋文人鄙薄儒家的虚伪礼教,崇尚老庄无为而治、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推许率直任诞、清俊通俗的行为风格。魏晋时期的频繁战乱催生了魏晋文人珍生惜时、高蹈避世的生命意识和隐逸思想,其流风所披,遂使当时文人们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山水情怀发展到极致。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表现了物我两忘、神游太虚的精神境界。至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世外桃源,则更是一片“芳草鲜美”、“怡然自乐”,人与山水和谐共处田园牧歌式的神秘乡土。
魏晋文人借助游山玩水排遣尘虑,寄托情怀。西晋时名士嵇康、阮籍、刘伶等7人经常雅集竹林,饮酒抚琴,清谈论道,史称“竹林七贤”。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朋友,在绍兴兰亭“修褉”,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曲水流觞,修褉宾客聚会兰亭,斗酒吟诗,其乐融融。王羲之为其诗集撰写序文,记此胜会,并挥毫书写,传诸后世。至若谢安二十年隐居东山、陶渊明归隐后采菊东篱、顾恺之图绘谢鲲画像于丘壑之中等文人逸事,更是体现了魏晋文人淡泊名利、栖心大化之习性风度。魏晋时期儒释道竞相于名山胜水间建寺筑舍,传经论道,一时蔚然成风。兰亭修褉便是魏晋风雅的绝唱,也是古代中国人文自然观、逍遥观的典范。30年来我多次图绘《竹林七贤》与《兰亭修褉》,都是为竹林七贤人格魅力所吸引,亦为兰亭序之人文境界所折服。逍遥山水图绘高士散怀山水之情,一方面出自我对魏晋风度的追慕,另一方面也不乏对古代原始、优美自然环境的缅怀。
顾平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中国画院史》执行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的真谛,为当下喧闹都市环境下的人们提供了一份清新自然、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在当下的主流艺术世界里走出了一条自身之路,成绩斐然,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逍遥山水画派创始人。
文章标题:吾画逍遥(上) ?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artist/125/news-6007.html
本文类别:评论观点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