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关于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 中国⋅陕西⋅西安市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是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专业造型艺术博物馆,是陕西省文化厅直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建筑由国家工程院院士、着名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担纲设计,2000年4月建成,20 [详细]

美谈|回长安·画里画外

2021-01-30 17:19 901

回长安·画里画外

回长安·画里画外

“美谈”(总第17期)

编者按

2021年第一期(总第17期)美谈在线上与大家见面。

本期"美谈"收集了15篇与“回长安” 展览相关的画家与家属的文章或访谈,也是对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画里画外”特辑的延续。旨在让观众了解展览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也为拓展补充展览的文献资料。本次推送其中4篇,完整版第17期《美谈》可随后在"美谈"现场领取。

李习勤(1932—),湖南邵东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主要作品有《社干会上》《清凉世界》等。

《社干会上》李习勤 1962年

“回长安”有感

这次“回长安”展出中国美术馆历年来收藏陕西老中青画家的部分优秀作品,当年的青年画家,现在均已步入中老年了。这批作品的展出,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激发了画家的创作激情。

陕西省美术创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从延安鲁艺过来的老艺术家石鲁、刘蒙天、刘旷、邸杰以及修军等,他们继承发扬优秀传统,一手深入生活,一手伸向传统,扎根人民。在他们的带领下,激发了一批青年画家,当时老中青三代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美术作品,达到一个兴旺时期,受到全国的关注和好评。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在变化,版画艺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时,又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成果,呈现出从版画品种到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的面貌,尤其是青年画家,他们大胆吸收、勇于创新,令人佩服。中老年画家也在不断吸收这种创新精神,笔当随时变,力争永葆艺术青春。

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吸收外来成果时多加思考分析,不能良莠不分,不要以追求怪异当创新。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不能产生浮躁的心态,要潜下心来,认真对待创作。画家要靠作品说话,靠炒作是经不住历史的检验的。要改变当前有高原没有高峰的局面,努力创作反映时代、打动心灵的优秀作品。

“回长安”作品展出,我从中体会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付出的心血。美术作品是画家全面修养的体现、对形象的直接感受、心灵美的表露。反映时代精神是我们的责任。

张自薿(1935—),江西萍乡人。曾为浙江美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代表作有《南泥湾》、《铜墙铁壁》等。

张自薿访谈

蔡亮-《延安火炬》

李华:张老师,请您回忆一下当时的创作情况。

张自薿:我跟蔡亮都是1953年在中央美院的本科毕业,1955年在研究生班毕业后被发配到西安,1955年10月到达西安,在省群众艺术馆工作,没过多久我跟蔡亮就到了西安美协。1969年10月美协被解散,我跟蔡亮被分到了南泥湾的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当时的南泥湾是很荒芜的,天气很冷,我们坐着大卡车,裹着大皮袄。南泥湾空气潮湿,房子里的地上都长了蘑菇,这个经历给我的印象很深。

第一张《延安火炬》是1959年应邀为刚落成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创作的历史画。到了1970年,我们在劳动了一阵子之后,延安革命纪念馆要办“纪念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画创作,于是把我们从五七干校借调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时期留下来的实物是很多的,革命遗址也多,但是布置起来没有画作,蔡亮和我在1970到1972年画了两张画,一个是《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一个是当时领导跟蔡亮要求再次创作的《延安火炬》,这张《延安火炬》也叫《八一五之夜》。

《延安火炬》蔡亮 1959年

《延安火炬》蔡亮 1972年

张自薿-《铜墙铁壁》

张自薿:1972年我的那张《铜墙铁壁》是在考古研究所画的,当时我被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借调过去画历史画。我在1971年进入省历史博物馆,因为艺术馆的宿舍很小,不能画画,他们就把考古研究所的房子给我们。别的画家在哪画画我不知道,可能有的在龙首村,我记得蔡亮那个时候每天都从大雁塔骑车去龙首村画《延安火炬》,可能是因为陕西省美术创作组在那边画画。

1971年冬天我画《铜墙铁壁》时天气非常冷,我的喝水杯子在我想喝水的时候已经冻成冰块了。《铜墙铁壁》是我自己选择的主题,1970年我经常去陕北,听到转战陕北的故事比较多,有很多资料能够看到。

有时候,毛主席就在胡宗南军队宿营山沟的山梁上,毛主席抽烟的时候,警卫就拿雨衣、雨布把光堵起来。甚至毛主席刚离开,国民党军队就来了,烧火留下的灰还是有温度的。老乡们说:这支军队很奇怪,骡子多、电线多、婆姨(女人)多,也就是毛主席周围活动的那一百来个人。

李华:《铜墙铁壁》中毛主席的构图没有在正中间,可以说很有突破性,在创作中还有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枣园来了秧歌队》中有的人在毛主席上边,在特殊时期是忌讳的。

张自薿:我们还是比较自由的,这种框框架架还没有,我主要是想表现老乡们的生活情景。

《铜墙铁壁》张自薿 1972年

杨力舟(1942—),山西临猗人。曾任中国国家画院顾问,中国美协副主席,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主要作品有《黄河在咆哮》、《太行铁壁》(与王迎春合作)等。

王迎春(1942—),山西太原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画研究院业务处长。代表作品有《慰安妇》、《金色的梦》等。

写在“回长安”画展开幕后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回长安"的馆藏精品展,集中展示了许多优秀作品,作者皆来自陕西或和陕西有着关系的画家。我们荣幸的有《黄河在咆哮》和《太行铁壁》两件作品参展。虽然两件作品于八十年代初诞生于北京,但作为作者的我们,却是从陕西西安美院走来。从 1957年至1966 年,我们生长的苗圃是西安美院,果实产于北京。西安美院培养我们迈入美术这扇大门。西安美院为我们从小树立了艺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确立了我们的艺术方向。我们有幸从学校打下了较扎实的基本功,在日后的创作中发挥了作用。为此,我们感谢西安美院,同时也感谢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给予集中展示这些作品的机会。进一步确立了陕西这块沃土,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太行铁壁》杨力舟 王迎春 1984年

《太行铁壁》

(节选自《寓意于高山——关于<太行铁壁>》在1985年的讲稿)

早在1970年初我们就孕育着以太行山八路军抗击日寇为主题的历史画。1975年11月,我们第一次到山西武乡县体验生活。那时,真正的历史已被践踏和篡改,是非全然颠倒,连革命遗址亦无人管理,残破不堪。对于当年鏖战浴血于前线的老帅老将只字不提。八路军前线司令部的旧址连个牌子与照片都不能悬挂。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等同志的旧居,有的倒塌,有的被拆除……尽管我们在调查访问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感人至深的真实史料与形象素材,但是在当时社会背景和社会风气的压力下,不得不抑制住感情的激动和愤懑,把创作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底。

事隔九年之后的1984年,祖国大地上阴霾驱散,迎来了思想解放与文艺的春天。我们第三次访问了太行山革命老区之后,创作了国画《太行铁壁》。历史画有一种是着重表现具体的真实的历史事件,有一种是侧重概括一个历史时期中的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太行铁壁》属于后一种,即它没有表现具体历史故事情节和场合的真实,也不是对历史事件考证的再现。画面上的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领袖人物和民众战士们肩并肩如巨石、如山岩一样的构图结构与人物组合是象征性的,寓意性的。但是,军民团结犹如铜墙铁壁的意念,却是真实的,这里所揭示的感情和精神实质,也是真切的。

《黄河在咆哮》杨力舟 王迎春 1980年

《黄河在咆哮》

(节选自《在实践中学会创作——关于<黄河在咆哮>的讲课稿》及访谈资料)

王迎春∶《黄河在咆哮》是我们1980年在研究生班搞毕业创作时画的一组三联画中的一张。当时是听洗星海的《黄河协奏曲》激发的灵感。我俩是山西人,我们有从山西多次渡过黄河在西安美院上学的经历,最后决定了毕业创作画黄河。我俩去禹门口、壶口体验生活,搜集素材。

杨力舟∶我们画这组画时,我向叶浅予先生提出要求∶"我们想尝试画大画,想体验宣纸的承载力。"叶先生很支持,我们在乡下画完草图回到学校拿给叶先生审视,叶先生说∶"你们是画人物的,想突出人物,但是不画激流中的黄河水波浪怎么突出人物与水搏斗的精神?"所以我们把水流动咆哮的画面加大了。我们还担心题材的重复,叶先生说∶"题材不怕重复,就看你怎么表现。"另外,艺术不分大小,但是画的大小,它的承载力确实有不同,后来在实践中证明,画大画要有大的能力,擅长小画不一定能画大画。艺术不分大小,但是它的技术含量还是有差别的。这张画排除明暗,如果用明暗的方法表现,12个人划船的时候,明暗关系会造成许多零碎的块,使画面零乱。所以这张画的人物造型运用了吴道子墨宝的传统勾线方法,另外也用了马远画水的方法。黄河这张画里有好几个光着嵴背的船工,如果不用有力的线条勾勒力度不够,如果完全勾线就会变得空泛,所以发挥了勾线加肌肉分块的技巧。肌肉表现不用明暗去体现,而用笔触浓淡来体现,有的地方染高,有的地方染低,总之要强调划船强运动的力量感。另外兼用了"计白当黑",开始有老师建议我们,把背景画出河对岸的峭壁悬崖,后来我们考虑画得越具体空间越小越不能让人们有所联想,所以把背景也空下来大面积和云雾相间,所以计白当黑这种传统手法使画面容量大大增强,大家要学会运用它。也有老师建议我们在船上画满义愤填膺的八路军战士,我们认为这过于写实,妨碍画面的诗意化,所以都没有采纳。

陈延(1940—),江苏泰县人。曾任西安美院版画系副主任,汕头市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作品有《斯诺西行》、《看电影》等。

《看电影》陈延 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