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省美术馆
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美术馆典藏作品活化,深入挖掘和传播藏品的文化艺术价值,用名家名作来梳理和呈现江苏地域文脉的风采,由江苏省美术馆与“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联合打造的“云展厅”——《e观藏·每日一美》,依托江苏省美术馆馆藏精品资源,每日精选一幅名家书画精品,配以一篇精品赏析的美文,图文并茂,全年365天持续推送,美在每一天!让美的艺术形象、美的精彩瞬间、美的永恒精神来丰富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让“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人们从物质小康向精神小康不断迈进。
此音频与南京市朗诵协会联合制作
本期朗读:南京市朗诵协会 夏菁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92)
胡公寿《花卉中堂》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庄 芸
胡公寿《花卉中堂》
立轴 纸本设色
175.5x74cm
年代不详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黄昏月上,水殿风微。相对名花,有杜紫薇。横云山民。
钤印
华亭胡氏(朱文)
胡公寿(1823-1886),名远,字公寿,号瘦鹤、横云山民,别名寄鹤,华亭人。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工山水、花卉。少时曾习举子业,未成,弃而学画,做过州县掌书记。
花卉主题的中堂画中,大多以色彩艳丽的图案寓意吉祥富贵,鲜有采用紫薇花入画的。紫薇盛开于夏、秋两季,虽枝叶繁盛、花色妍丽,但由于其花名与象征帝王的紫微星同音,自古被赋予了官样花的名称,成为官场身份的代表,这与中国传统文人高逸脱俗、洁身自好的意趣相径。唯有唐朝诗人以一首《紫薇花》称颂紫薇的低调秀美,更盛赞其谦逊高雅的品格,杜牧因此获得了杜紫薇的称号。馆藏胡公寿的《花卉中堂》题识“黄昏月上 水殿风微 相苇名花 有杜紫薇”中最后一句“有杜紫薇”即指此。
胡公寿为海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初期工山水,师从沈焯,以湿笔取胜。后以花卉为主,承陈淳、扬州画派的写意风格,尤喜画梅。同时长于书法,习颜体、魏碑,独具体势,以书入画是他的另一个特点。擅诗文,或以诗言志、或以画相合,故有“横云三绝”之称,在当时的上海画坛处于领袖地位。胡公寿的绘画与后期典型的海派风格有所不同,他更多地保留了传统文人画的特色,因为书法功底深厚,他的山水、花卉皆笔墨放逸、雄健淡雅。在《花卉中堂》中,胡公寿对紫薇舍繁就简,只画出遒劲的躯干和伸展的树枝,仅在贴近树干处点出少许碎花。树下荷叶舒展、莲花盛放,上下以芦苇相辅,风吹花曳、皎皎玉立。这里画家一反海派绘画中大富大贵的市民精神,以富有朝气的紫薇和高洁的荷花相映,并以淡墨突出清新雅润、安逸宁静的意象,显示出画家本人淡然超俗的情趣。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93)
徐悲鸿《双雄图》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张书青
徐悲鸿《双雄图》
立轴 纸本设色
88.3×41.4cm
1942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悲鸿,壬午
钤印
徐(朱文)、青莲鉴赏(白文)、祖国文化同浩鉴 藏(白文)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讲求对物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在绘画创作上,他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末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尽精微、致辞广大""惟妙惟肖""直接师法造化",特别是他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观念,在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效果,宣布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间勾红填色形式的大体结束和一代新形式国画的诞生。他的写实主张和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成为本世纪最大的主流画派。着有《普吕动》《初伦杰作》《悲鸿素描集》《悲鸿油画集》《悲鸿彩墨画集》等。
他的画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幅《双雄图》为徐先生1942年绘制的国画作品,画中石上两只雄鸡,一只背立于上方,挺胸回首,目光如炬;另一只正立于下方,俯身侧首,似与观众对视。两只雄鸡虽无常见的觅食、争斗之趣,但却有互为支持共护一方的感觉、气势,这或许正是这幅作品之所以命名为《双雄图》的原因吧。用笔洗练,设色明快,富有生气。先生赋予两只雄鸡以充沛的生命力,似有高度人格化、民族化的意想。这类新语境的出现,是时代在笔墨上的反应,更是艺术家在取法上茹古涵今的结晶,而徐悲鸿先生对于东、西方美学的全面体悟,也让他笔下的动物显得迥然绝尘。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94)
吴俊发《巴黎晨露》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刘彤彬
吴俊发《巴黎晨露》
水印木刻
32X43cm
1992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清晨,巴黎的街道上的行人还没有那么多,依稀只有两三人影。空气中也还仿佛弥漫着朝露的味道,远处的建筑还披在晨雾的轻纱下,显的那么氤氲、缥缈。街道两旁的行道树与雕像也好似刚刚从睡梦中醒来,正准备着迎接新一天的到来。一切显得是那么宁静与安详,巴黎,这座被人们誉为“艺术之都”的城市正奏响它一天华美乐章的序曲。
吴俊发(1927-2019),1943年开始从事新兴木刻创作,精于版画和中国画。曾任江苏省文联常委,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江苏省版画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此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吴俊发作为“江苏水印木刻画派”代表人物对于水印木刻作品画面的高超把控技巧和精致入微的情感表达。画面里虽然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元素的介入,但是作者却将清晨的朦胧含蓄之感表现地淋漓尽致。水印木刻版画在表现晕染、过渡的画面效果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者巧妙地抓住这一特点,与清晨露水氤氲的特点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地将这一份轻盈松快的感觉发挥到了极致。同时近景处的路灯、行人与车辆组成的深色区域又稳健的压住了画面,使画面不至过于轻飘,空间得到了平稳的舒张。
不仅如此,作者将水印木刻的东方审美韵味与巴黎的街景相结合,刀法从容,收放自如,对于巴黎街景的特点刻画简练到位,这两者的碰撞使得画面在审美上又富于新意。熟悉的技法与新鲜的景色交织在一起,让作品更显回味悠长,历久弥新。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95)
朱琴葆《小巷》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王坚如
朱琴葆《小巷》
水印木刻
73.8x47.6cm
1996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朱琴葆(1934-2019),出生于江苏无锡,195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家一级画师,是江苏水印木刻画派主要创始人之一。曾在巴黎、南京、杭州、济南、黑龙江举办夫妇版画展。参加过众多国际美展和全国美展,并获全国版画鲁迅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浙江美术学院以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朝鲜等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收入中国美术馆藏画集、中国美术50年、中国美术全集版画卷。曾任江苏版画家协会副会长、全国版画家协会理事。
《小巷》是朱琴葆先生1996年创作的水印版画作品。她时年62岁退休后虽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画创作中但不忘初心仍坚持版画创作。
《小巷》取景虽小但作者着力对墙体肌理的刻画表现出水乡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蓝灰的色调使静谧的水乡沭浴在清晖之中将诗画情意深藏其中。从水印版画技术层面来看,《小巷》是一件尺幅较大的作品。作者仅用三套版通过叠加与穿插晕染技法拓印出十分丰富的墨色变化。这种看似随意其实独具匠心的分版方法表明了此时朱琴葆先生对水印版画有了更深的理解,可谓是信心拈来不拘一格。画面虽采用的西洋画的构图与光影表现法,但朱琴葆先生运用刻刀的娴熟与灵动使其作品仍不失中国的传统写意精神。
朱琴葆先生出生于江南水乡,《小巷》承载这她儿时的记忆与浓浓的思乡之情——寂寞小桥前,山人住何处;村童酤酒随,策杖同归去。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96)
庞薰琹《鸡冠花》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于 帆
庞薰琹《鸡冠花》
板面油画
72.5×72.4cm
1973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庞薰琹(1906—1985),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1925至1930年赴法留学。1931年在上海昌明美术学校、上海美专任教。1932年与倪贻德等人组织成立了 “决澜社”。三十年代后期,致力于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和贵州少数民族图案的收集整理并长期从事工艺美术设计、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
庞薰琹早年作品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响,而后又将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融入其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他一生广泛涉足绘画创作、工艺美术设计、装饰艺术研究和工艺美术教育等领域,并取得卓着成就,是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开创者和现代美术运动的先驱。庞薰琹爱以花入画,尤以晚年居多。他笔下的花卉,不是简单的摹写客观,而是其思想情感的内在流露。江苏省美术馆藏《鸡冠花》是庞薰琹鸡冠花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也是其艺术上探索中西融合的经典。这幅西画静物作品虽看似简洁,却在图式营造,色彩铺设和细节描绘等诸多方面体现了画家匠心独运的设计安排。画面整体轻松自然,色彩浓烈,充满生命之华贵,蕴含了宁静典雅,朴质纯真的东方艺术气质。
此画通过排除物象的光影要素,归纳简化造型和色彩,而获得一种平面化的装饰美感。平稳饱满的构图突显了鸡冠花的浓艳大方。淡灰色系的窗户和台面形成统一的背景色基调营造了温馨闲适的氛围感受。作为主体,鸡冠花的色彩秩序及肌理厚薄随着花束层次的由前到后而产生着相应的丰富变化,由此可见,传统西画的塑造技法在此画中的运用十分讲究。花瓶固有的淡紫色和背景中的淡黄色产生了和谐的补色关系,既增强了色彩的整体性,也提升了全画的色彩品质!富有传统韵味的瓶身纹样,点睛式的为作品增添了一丝含蓄并富有格调的民族气息,使作品的精神意蕴得到了巧妙的诠释和升华。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97)
诸昇《竹石清泉图卷》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叶 涛
▲向左滑动查看
诸昇《竹石清泉图卷》
长卷 绢本水墨
37.5x575cm
1682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壬戌小春写于墨纵堂,曦菴诸昇。
钤印
诸昇之印(白文)、日如(朱文)、曦闇(朱文)、祖国文化同浩鉴藏(白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千百年来,竹被比作君子,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北宋文同、苏轼开创了文人写意墨竹的先河,李衎、吴镇、柯九思、夏昶、诸昇等后世写竹名家直承文苏正脉。
诸昇,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十七世纪清早期。字日如,号曦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长于兰竹石,兼作山水。清代画史着述《图绘宝鉴续纂》谓其墨竹“下笔潇洒不繁,横斜曲直,背向各分。至于山石水口,布列纵横,雨压风邂,不独肖其形似也。”传世代表作有《竹石》扇面、《竹石清泉图》卷、《雪竹图》轴等。
“长卷”是中国画的独有形式,画幅自右向左横向展开,长度可无限延伸。画面容量之大,其它绘画形式难以比肩。江苏省美术馆所藏《竹石清泉图》卷全幅近六米,在绢本质地上纯以水墨写成,运笔遒劲挺秀,用墨润泽清新。
随着卷幅徐徐展开,可见画面分为几个章节。起手一块怪石、石缝间的两枝嫩竹及石旁三杆竹枝组成此件作品的开篇引语。随后,摇曳的竹姿引导观者来到一处山涧小坡,溪水潺潺间,修竹已成茂林,伸出在画面远处,表现了中国画深远的构图技艺。之后一块硕大石壁屹立之中,石壁前丛竹环生,一派山中幽静之境。过巨石向前观望,远处的山溪自上而下流入一方小潭,令人犹至“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之地。尾声处,新篁与修竹夹杂,众竹或疏或密,纵横恣意,各尽其态。
诸昇用写意性的笔调,把新篁嫩竹、摇曳新枝、参天老干等竹的各种形态,以及生长在山涧、溪畔、密林等不同地貌的竹,在一幅长卷内依次呈现,将自然之竹和眼中之竹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沁人心脾、生机盎然的独特面貌。
江苏省美术馆所藏此幅诸昇代表作《竹石清泉图》卷由夏同浩先生捐赠。1986年,经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鉴定,被定为佳品,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98)
蒲华《兰芝图》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吴 振
蒲华《兰芝图》
立轴 纸本水墨
128X59cm
1907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山中秀气聚芝兰,喜得初春渐褪寒。此后韶光何限好,芝灵兰梦胜霞餐。丁未正月熙伯老棣台招饮微醉,写此并题以句。蒲华漫笔。
钤印
作英(白文)、蒲华(朱文)
蒲华(1832-1911),字作英,原名成。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浙江嘉兴人。因出身贫贱,但刻苦自学,早年即以诗、书、画而闻名乡里。光绪二十年(1894年)后定居上海,以书画自娱。曾发起和组织豫园书画善会和上海书画研究会,热心于慈善事业,后人将他和任颐、虚谷、吴昌硕并称为“海上四杰”,为清末上海地区的重要画家之一。
蒲华学画从临摹古人入手, 其花鸟画则学陈淳、徐渭和“扬州八怪”李复堂大写意一派。他虽注重学习前人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创新性, 笔意奔放流畅,直抒心怀。花鸟画则洒脱放纵,蒲华有“ 蒲竹 ” 之美誉,在当世可谓“ 名满画界 ”。竹石题材的作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也正因如此 ,蒲华其他题材作品似乎被他的蒲竹之名所掩盖。然而,蒲华的其他花卉题材画作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
此幅兰芝图章法较为别致,兰花自上中部发出向右方下垂,和下方石头,林芝唿应,笔墨亦十分清健,浓淡枯湿变化丰富在用笔方面,多变灵活,画作都呈现出酣畅淋漓的景致,兰花,石块亦都以中锋写出,一气呵成 。用墨方面其水墨,多苍润之气 ,更使得画面意境达到虚淡清空,生意盎然,赋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运笔潇洒,水墨淋漓,此幅作品在用墨上格外清透,这在兰花、石头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兰花在画中起到连接下部坡石和中间石头的作用,此幅作品无论从笔墨还是章法上看,都是很成功的。
蒲华将书法笔法来丰富绘画,整体节奏感强,笔墨以少胜多,线条灵动,自然古朴,以精炼的笔墨增强线条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潇洒中见稚拙,可以说他的书法功力为他的绘画的精炼的笔墨成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全图章法独到,整幅画面神采飞扬,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文章标题: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92-98)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artgallery/45/news-513.html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