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合影
2021年4月10日,“杨雪勇:浮世微景”展览在西安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属于西安美术馆青年艺术家项目,由西安美术馆主办、西安美术馆杨超馆长担任总策划和艺术总监、崔付利担任策展人。
西安美术馆杨超馆长开幕致辞
艺术家杨雪勇亦师亦友的蔡老师致辞
艺术家杨雪勇开幕讲话
艺术家杨雪勇,1989年生于云南大理,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硕士学位,2014 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学士学位。近年来,他在深圳和昆明、秦皇岛、广州举办过多次个人作品展,作品曾展出于今日美术馆、嘉德艺术中心、苏州博物馆、西安美术馆、南京金陵美术馆、重庆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北美院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馆、国家画院美术馆、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瑞士卢塞恩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等。曾经入围2020年青年艺术100项目、驻留项目2016年两岸四地青年艺术家驻地计划、四川美术学院2014年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此次展览作品分为六个系列,关于银行卡的那些交易、黑人牙膏的畅想、这不是个梦想———疫情记忆碎片、这不是个梦想、对视系列、夜之殇系列,共计160余件。
展览现场
杨雪勇在四川美术学院读研期间,开始创作了《工业材雕塑》系列作品,这也是他将视线转向消费主义的开始。在《工业材雕塑》中,杨雪勇用绘画的语言重塑了西方美术史中经典的雕塑形象,并且在绘画中保留了日常建筑施工中常用的硅藻泥、真石漆等装饰材料的真实属性。比如作品《那可能是我们最后的夕阳》,杨雪勇重塑了罗丹的《思想者》的形象。在《关于美的另外一种姿态》这件作品中,他用硅藻泥、真石漆等综合材料绘制的残败的雕塑形象,内在的气质与古希腊古典时期的狄奥尼索斯大理石头像异曲同工。杨雪勇试图通过古典主义绘画所追求的理性和形式完美的方式,让其笔下的雕塑形象延续着古希腊雕塑中的庄严、静穆和神圣的气质。这恰好与消费社会中的狂热和痴迷格格不入、背道而驰,这种跨越材质、时空和审美趣味的视觉处理,从而让画面形成一种荒诞、怪异的内在矛盾和张力。
展览现场
艺术家杨雪勇向杨超馆长介绍作品
杨雪勇对消费主义题材的表达有着其个人的视觉转化方式和语言特点,但如果仅仅从这个维度与其他同题材的艺术家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因为,消费主义无疑又成为一种对象化的话语题材,还是从一种物化的层面来印证消费主义的现实存在,就像居伊·德波对消费的视角停留在景观和现象的层面。杨雪勇也可能意识到观念表达视觉化应保持警惕,杨雪勇在一年的时间中,以一种“日课”的方式,用传统写实的绘画语言每天在彩票上进行绘画创作,最终形成了366件《这不是梦想》系列作品。在《这不是梦想》系列中,房产证、安全疫苗、护照、春运火车票等多种“梦想”以不同的形象和载体出现。
展览现场观众欣赏作品
展览现场观众欣赏作品
杨雪勇既保留了彩票原有的中奖号码和自身属性,同时又用传统写实的方式将“梦想”的图像与彩票结合成一种逼真的“真实”效果。这种“真实”不单纯是对物像的还原,更是对新消费主义社会中,每一张“彩票”背后一个个裹挟着膨胀欲望的真实个体众生相的还原。
展览现场观众欣赏作品
展览现场
杨雪勇的创作多以一种寓言化的图式来折射现实。从其一贯的作品氛围中能显现出艺术家面对周遭环境时所感受到的外在压力,这是紧张且断裂的社会语境作用于个人主体而形成的。比如他早期的一些把微小人物形象和风景并置的绘画,以及一系列以西方古典雕塑为描绘对象的绘画。在其中,我们能体悟到艺术家情绪上的压抑、精神上的困惑,甚至于试图救赎而无力的两难困境。
展览现场观众与作品合影
杨雪勇此次展览的作品营造了消费主义的浮世之相,但他对消费的认识并不是像他者停留在消费所体现的外部景观表象,也就是说,异化的消费主义对每一个个体的裹挟已不是简单的视觉呈现和观看消费景观的逻辑之中。当然,杨雪勇也不例外,这也是他在创作之中扮演者双重身份的原因所在。但从他系列的作品中,杨雪勇在用个人不同的绘画语言和方式介入到消费主义题材的表达。重要的是,他力图从作品中图像和符号的象征转向了更为宽阔的意义系统,这其中既有问题意识的追问,同样也有方法意识的逻辑和建构。据悉,此次展览展出至2021年4月26日。
展览现场
文章标题: “杨雪勇:浮世微景;在西安美术馆开幕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artgallery/149/news-1089.html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