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院美术馆

关于四川美院美术馆

发布艺术展览等学术活动信息、艺术家推介、艺术鉴赏评论等 [详细]

四川美术学院2020-2021届青年驻留计划艺术家创作实践系列工作坊

2021-01-22 18:04 1572

策划理念

1·促进四川美术学院青年驻留计划艺术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产生新的可能性。

2·促进四川美术学院青年驻留计划艺术家与现场活跃的艺术家学习讨论。

3·搭建四川美术学院青年驻留计划艺术家与学者、批评家、机构之间的联系平台。

三个工作坊由以往或正在参与青年驻留计划艺术家自发的组织,通过对艺术家个体经验以及工作路径方法作为切入点的讨论现场,在驻留艺术家内部形成热烈的回应。

在今天,方法总是有限的,个体经验总是无限的。在闭合的区间总会有无限的开放可能。

第一场:艺术家的工作

逻辑与空间呈现

讨论现场艺术家张钊瀛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与工作逻辑,并提出希望去讨论作品本身的问题而不是制作的问题,讨论它背后的图像意义是什么。如何保持带有问题意识去创作,不一定是激烈的但必须有切入的方式。

终身学习——安迪的黄色车站

张钊瀛

布面油画

160×180cm

2019-2020

宁佳老师也谈到图像对于艺术家作为一种天然资源,这种资源是伴随着他们成长起来的,也是和经济社会的建成密切相关的。所以和八十年代叙事性的绘画不一样了,最早这种图像绘画其实就是波普艺术的一种延续。重庆在西南一角,因为那时还沉浸在乡土和伤痕的巨大成就里。在九十年代初还有大批艺术家画乡土题材、少数民族、风景写生。到卡通时期,最开始是绘画语言上的探索,要在绘画语言本体上进行探索的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但是图像能够把它迅速标签化、风格化,对艺术家的形象和个体包装相对来说是容易的。2000年后,青年艺术家领域出现一种现象,在各大领域销售最好的四川籍的或者四川美院的艺术家占大多数。因为他们的绘画面貌可以迅速成熟,能够被消费、被大众接受。带来的问题就是本科阶段找到的这个图像跟自身生活的记忆没有关系。一旦被消费了,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到青年艺术家、再从青年艺术家到成熟的艺术家的发展脉络中就会遇到瓶颈。就会被定格在一个被即时消费的毕业生的身份里。实际上第一批做卡通的艺术家刚开始是没有市场的,他们只是想和老师们不一样,做语言上的探索,在形式风格上有创新,在图像上不断挖掘新的形式就成为学生从进校阶段到毕业努力追求的目标。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更新换代这么快的重要原因。绘画很难用三五年的时间去鉴定一个风格,还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媒介研究。这次在选青年艺术驻留时今年我们有意吸取一些非架上的新媒介艺术家介入。新的媒介创作手段之间其实是可以做有益的促进的,我们希望大家都可以在艺术观念上有讨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对谈会现场

其他艺术家提问,你要展现的逻辑在画面上很重要,那你展现特别完整的逻辑会不会就变成一个符号,就比如“张钊瀛的画”等等。

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说,对我来说,行动最重要。我每天都在工作、画画,只有不断地行动、思考,才会产生思维的变化,并不断在行动中追踪作品本身。

第二场:Acting,

Acting, Acting

此次讨论,三位艺术家先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实践,同时,三位艺术家有一个共性,都以一种动作的行动逻辑进入绘画。一种重复的动作展开行动的逻辑,从日常中转化得到一些形象。围绕这一共性进而展开讨论。从而引申出行动逻辑是否真正能够在绘画中体现?如何避免单一的行动逻辑之后导致表达逻辑的遮蔽?在目前强调表达观念的语境之下,艺术创作是否能够承载如此过多的复杂信息?以及如何避免过于强调逻辑观念导致的感性丧失?

邵洋 展览现场

张田宇展览现场

牛智颖展览现场

对于绘画中“异质性”讨论。在场的各位嘉宾也给予了自己的言说。这个状态就是你要说的东西,真正是来自于你真实的,特别赤裸的深刻的个人的感受或者是思考。所以创作开始永远是问题,我这个作品我到底要说什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对谈会现场

最后,有现场艺术家提问怎么将丰富的自我表达在画面上,有没有什么体系?就像王鹏杰老师所说的,画一张画的时候就想清楚我要表达一个什么,一张画找到一个最适合它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不可能一张画达成100个目的。就像面对一个恋爱对象,画画也一样,画面就是你面对的对象,还有要体系干嘛?就是你爱一个女孩的时候,你爱的又不是体系。表达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事,你考虑的只是一个问题,怎么能把这个话说清楚,这就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的思路。另外现在不要相信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人是会变化的。你不要陷进去就行。

第三场:临时乌托邦

异常图像的逃亡运动

此次参与的嘉宾主要有:艺术家有五位,其中四位有海外求学经历。首先五位艺术家都详细陈述了作品的创作方案,之后围绕两个话题产生了深入激烈的讨论。第一,关于艺术家出国与作品转译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出国?其实都没有脱离我们能想到的原因,比如考不上国内艺术院校的研究生、体验国外艺术教育、逃避现实寻找解决办法等等,但是最后都会面临毕业和回国,出去之前的疑惑和问题是否都得到解决了?实际上,还是没有得到所谓的解决答案,反而还会遇到适应和作品转译的问题。同样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艺术家兼老师文静很诚恳地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你要思考你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你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如何冲破身份的束缚,刘阳老师也提到有时候艺术家要享受这个身份。身份是流动的,每个人都会有很多身份和转变,享受每次转变的刹那思考会产生灵感和创作的冲动,要去及时的做作品。第二,关于创作与观念、视觉与文本的关系问题,在场的嘉宾单老师和艺术家以及观众都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掀起了讨论的高潮甚至争论。虽然没有结果,但是这样的讨论营造了很好的学术氛围,大家都带着问题继续思考和创作,最后的作品其实就是态度和立场。

数据布景

耿肖恩

油画棉布数字微喷

96x74/140x108cm

2019

漩涡·微芒(细节图)

吴雨航

摄影光栅立体打印

2020

UNO-群像

杨凡

视频影像图像拼贴

110×60cm

2020

被勾起刺点的红布

曾瑞

摄影布面油画鱼线

80x100cm

2020

The Forest

周悦

数码印刷

120×90cm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