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今日美术馆
▲《机器的自在之语》展览现场
郑达作为跨媒介艺术家是中国跨媒介艺术领域的一位代表性个案,反应出中国发展阶段的艺术活力和可塑性。
“未知的未知——郑达个展”既是对生活境遇发展的一种忧思,也是基于当下技术层面上的局限对不确定的思考。同时“未知的未知”也是一种寄语,希望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作为背景,通过未来不同行业和专业跨领域真正的整合,碰撞出探索未来新的智识课题,从而引导我们去面向更好的,或者说是更乐观的一个未来。
郑达个展由今日美术馆学术副馆长晏燕策划,在策展人前言中,她通过对新媒体艺术本身的发展,以及对影响艺术家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反观了郑达作为个案的差异与承袭关系。
▲《机器的自在之语》展览现场
未知的未知:郑达个展
文/晏燕
作为2018年第三届今日王式廓艺术奖的获得者,艺术家郑达的个展“未知的未知”,经过两年时间的储备,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呈现。作为一个理性与严谨的艺术个体,此次展览集中展现了他系统性的工作和方法,通过机器的“冰冷气质”,“理性的运算”,以及“信息投喂”与“机器学习”,将“机器美学”与“智能反馈”所构建的视觉系统呈现于观众面前。同时, 展览将“2020年1月23日”作为一个特定的“时间”概念,展现在此之后,艺术家关于未知的思考。
▲《捕食器的函数》展览现场
展出作品《生理反应1》《机器的自在之语》《上传者》等都是艺术家2016年以来的代表作,这些具有截点意义的作品,在迭代过程中逐渐完善并突显出自身的美学系统——在观众触摸作品装置时,机器吞噬人类的体征,随之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周围环境的反馈,在人类不可见的空间中创造意义和未知。另一方面,作品《未知的指数》,因为疫情的原因,将以方案呈现——再次回应展览主题“未知的未知”——在不断深化的全球化景观之下,经济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而疫情的突发与全球蔓延,引发持续发展进程中关于环境和未来的反思。未来并不是全然积极的,不论是科技艺术的发展还是人的最终生存境遇,漂浮着太多的未知。
▲《未知的指数》数据化机器装置2020(效果图)
▲《生理反应1》展览现场
在艺术领域,关于新媒体艺术本身的发展,进入“后人类”时代的反思截点。随着人对“物”与“能量”的思考,以及对于“身体”与“精神”从哲学到生物学的讨论延展,计算机、数字为载体的艺术领域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在“逼真”问题的历史化进程中,从人机的简单交互,到以控制伦为核心的信息传递与熵的理论,再到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演进中对于人工智能的探讨,这些理论基础和既定的实践都根深地影响着今天艺术家的创作。
▲《上传者》展览现场
郑达的艺术创作一直延续着对机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兴趣,他倡导“低科技实验”、“交互”和游戏,与他的艺术具有实验室生成,及跨学科的特性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当下中国信息化、娱乐化的发展阶段及公众趣味、消费观念密不可分。其中“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方式逐渐改变了人对于现实和虚拟世界认知的边界,对艺术家而言,未来、信息存储及其生命、意识,不同维度的概念边界不再清晰可见,反而随时互相转换。
▲《生成的线索》展览现场
以流动的时间作为视角,这个展览既是进行状态中的一次分享,同时也将成为起点,开启新的未知。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artgallery/124/news-920.html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