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
2024年3月27日——4月26日
开幕式时间
2024年3月28日 9:30
展览地点
美术馆
展览前言
王颂馀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书法家,是天津美术学院德高望重的卓越的艺术教育家,是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奠基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首届副主席。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创建了天美中国山水画教学体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天美人。
在王颂馀先生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虽几经坎坷,但他凭借着矢志不渝的意志,经张君寿、刘季英、罗振玉、章太炎、裴学海、闻一多、溥儒、溥修、刘子久等国学和书画大师的指引,迎来了峰回路转的机遇。他不专精于一家一派,而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诗、书、画等诸多方面均有深厚造诣——诗词品味高雅,情真意切;书画境界深远,浑厚质朴,完美地实现了“质健为妍”的审美追求。
王颂馀先生是一位真诚的艺术家和真正的学问家,他于人心地明净、正直坦荡,于己严谨厚责、淡泊朴实,于艺脚踏实地、谦虚为怀。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治学精神,都成为了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的精神财富。在多年的艺术和教学实践中,王颂馀先生将传统山水画技法与画理研究相结合,将各类皴法进行了科学总结与概括,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山水画教学体系,至今硕果犹存。同时,他还主张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秩序,创立示范课、听课、评课等教学体系;提倡大学授课的内容必须有学术研究的高度,教材既要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知识教育,又要顺应时代发展,不能陈陈相因缺乏新意;主张“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些学术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为我校中国画山水教学的优化与创新提供了具体思路,更在当代山水画创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基石作用。
庄子《知北游》中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里的“大美”可理解为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美”的意义在于通过图式和语言,把人从自然世界中升华出来,建立一种精神与文化的集合体,并将艺术中的美学实践转换为时代性书写。此次文献展以“大美之艺”为名,其主旨即体现于此。同时,王颂馀的作品建立于深厚的传统艺术根基之上,注重诗、书、画的结合,尤其以人文因素的介入延伸了美的联想,呈现出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价值传承。另一方面,他通过个人创造和努力,将传统绘画推进到一个可与时代审美相唿应的层面,这是由“自然美”到“艺术美”的互动和升华过程,也是将传统山水画的文化内涵引向一个更为宽广的思想境界。
本次展览通过五大版块,对先生特殊的学习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学养,以及他在绘画、书法、美术理论、文学、历史、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的贡献和杰出成就进行研究,同时以不同时期的百余件山水画和书法作品,以及三百余件具有珍贵研究价值的教学范图和文献资料,从宏观上补充20世纪天津画坛的艺术史料,并尝试在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的现实语境中,找到了以“美”育人的借鉴范本。
以“美育”引领社会文化繁荣与发展,开创新局面,是新时代下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指出,文化传承发展上要善作善成,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这不仅指出了延续文化根脉,弘扬文化传统是“美育”育人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更对我们汲取前人力量,书写未来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天,王颂馀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二十年,在他开拓的书画道路上,后人正接踵而来。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已经深深烙印在他所生长的这片土地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传承,为之弘扬。
贾广健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文章标题:大美之艺——王颂馀艺术文献展
本文链接:/artgallery/114/allnews-193437.html
本文类别: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