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画院

关于陕西国画院

陕西国画院是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的唯一从事中国画专业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省级事业单位,成立于1981年。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为发扬长安画派精神而开设的专门从事国画创作和学术研究的艺术殿堂,为全国五大国办画院 [详细]

陕西国画院主题学术日|王慧 · 画家系列作品观摩展

2021-09-17 16:53 341

陕西国画院成立于1981年1月,为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单位,是中国五大画院之一。近40年来,陕西国画院以“出作品、出人才、出经验”为办院宗旨,以学术为立院之本,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学术立场,坚持艺术品味,先后在各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金银铜牌奖十九次,入选省级以上大型展览则数不胜数,硕果累累,名家辈出,为新时期中国画学科的发展及陕西当代美术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陕西国画院的学术传统,推动陕西乃至西部地区中国画与美术的良性发展,促进中国画领域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与成长,在重视全院画家的创作与研究工作之外,将高质量的学术活动作为新的造血机制,为画院输入新的营养机能与生气。

正是在这样的动机与愿景下,陕西国画院于2019年11月25日启动“艺传”系列学术讲座与教学示范活动,并于2020年5月26日启动“陕西国画院学术主题日”活动。作为画院内部常态性的学术活动,“陕西国画院学术主题日”以画院在编在职艺术家的阶段性新作品、学术思考为考察、讨论、交流的主要内容,意在促进画院画家们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引发更多更深入的学术话题,推动大家在中国画道路上的探索与前进。

陕西国画院主题学术日王慧 · 画家系列作品观摩展

陕西国画院主题学术日

王慧 · 画家系列作品观摩展

2021年9月14日下午陕西国画院主题学术日第八次活动在画院观摩室如期召开。学术主持人画院副院长王潇介绍了王慧在画院工作几年来的基本情况后,话题很快转入学术的论谈。

陕西国画院主题学术日王慧 · 画家系列作品观摩展

陕西国画院主题学术日

王慧 · 画家系列作品观摩展

学术主持:王潇

会场主持:武斌

时  间:2021年9月14日

地  点:陕西国画院二楼观摩室

王潇(副院长一级美术师)

王潇(副院长一级美术师):

王慧到画院快10年了,是画院四位人物画家之一,而且是画工笔的,我们画院画工笔的画家很少,在各大展览上,她是可以给画院拿到成绩的一位画家。她的基本功比较扎实,西安美院附中毕业,考上中央戏剧学院,虽然是舞台美术专业,但是后来传承家学,从事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她的父亲王有政是我们画院的老先生,在中国工笔人物画领域,或者说小写意人物画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王老师把他的一些创作理念、技法都传承给了王慧。

王慧今天的这些作品,是近期一些小的构图和小的创作,纵观她的工笔人物画创作路程,总体还是继承了王老师的创作传统。王老师的画是从生活中来,注重写实,注重画面人物的内在精神,画面有一种魂,王老师的画抓住了人物的情感,打动人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人文关怀和亲切感,王慧继承了这一点。

她从选材到创作、到手法基本上是王老师的路子,她大部分的画也是画的农村的小孩,一些真实的生活场景,她抓住生活中能感动人的点来进行深入的描绘,是田园性的诗性的描绘,这是王慧的路子。

在创作手法上,中国工笔画整体也一直在发展,各大美院所形成的不同创作领域,注重刻画什么,从线条和色块、画面构成上来说,表现出来的形式是有明显区别的。

王老师是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的,基本上是从生活中练就自己表现人物的方法,成就非常高,他从西方绘画造型体系过来,用中国的笔线描绘、渲染、皴擦,这种手法不完全是学院里从传统线描或素描过来的,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表现,所以风格很独特。王慧在这一方面显然也和其他的学院派工笔人物不一样,属于特例。当然工笔画发展到现在也有很多很现代的东西,具体我们一会儿讨论的时候,结合王慧的画,看有没有可能在传统的框架下,在当下的积淀上再进行一些创新和探索。

画家每个人都在思索自己的问题,每个人在创作过程中都有一些自己的困惑,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以后路怎么走的思想问题,大家都可以拿出来聊一聊,目前中国画创作领域出现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我们的画看起来没有什么毛病、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是经常在说正确的废话,里面没有独特的东西。作为艺术创造者来说,我觉得还是要极端一点,从思想上、从绘画表现上,走极端一点你可能会走出来、走得远一点。包括在讨论的时候,我也希望有独特思想的人把自己的观点直接亮出来,这对大家都有好处。

武斌(画家 三级美术师)

武斌(画家 三级美术师):

慧姐我们平时见面少,但是画看了很多年,王慧的画从题材内容,表现方式上多年来一以贯之,她的画我分三块来谈。

第一是题材。题材上体现的是一种真感情、真性情,就是真善美,真排在第一位,感情是真挚的,它就有价值,就有打动人的基础。作为一个女性画家,之前看到慧姐的画,多数是表达母性母爱的这么一种主题,画儿童比较多,我也是画人物的,我就不爱画小孩,可能本身我也不爱小孩,所以画不好,她的画描绘了很多儿童,而且很多母与子、母与女的场景,我觉得都是她作为一个母亲,或者作为一个女性画家有深刻自身体验的一个反映,这是情感在画上的反映。包括在题材方面延伸出来的到印度、到尼泊尔写生的异域风情的生活场景,更广泛的延展出一种有着悲悯情怀的大爱,平凡,朴素,自然,实在,朴实之美。题材方面她是现实主义的,内容决定形式的创作思路、创作方向。

第二是造型。工笔人物画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开始复兴以后,工笔人物画家的主体都是学院派出身、受过严格的素描造型训练的画家,这里面很少能有社会上没有受过严格学院造型的画家跻身其中或者出现,当代学院造型能力的优势在工笔人物画当中表现得非常重要,当然也有变形的,这肯定是造型能力很强大以后的一种归纳。在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现在的这几十年中,工笔人物画领域内有一个大的飞跃,这种飞跃的领头人当然就是从何家英开始,上学的时候八大美院国画系的必修课,人手一本何家英的教材,他对现代工笔人物画的题材、方法、基础都有很大的贡献。我们后面看到的几代画家,可能都脱离不了何的影子,跟传统的唐宋时期的顾恺之,李公麟周舫,张萱这一类的画相比,现代工笔画转型的过程中,学院派在造型上优势就避免了以前的那种“重神轻质”的问题。

第三是技术。慧姐的画,比方说今天展出的这幅《抱树的小孩》,用粗糙的构树皮麻纸作为背景,我觉得西方造型的人物和平面化勾勒的树,出现了不兼容的问题。我也是从学院派过来,我感觉整个西北,或者说西部的工笔画缺乏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王冠军、罗寒蕾两个是相对比较年轻的工笔画家,当然他们不代表最当代新的样貌,但是也是一段时间内比较新的,你会看到他们的精致,对线条的讲究,对材质、对颜色的讲究,罗寒蕾的背景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我们曾经受到的工笔教育是背景是染出来的,包括刚开始学的做旧,后来很多背景我们都是平染。罗寒蕾都是画背景,像罗寒蕾画的《金陵十二钗》、《红楼梦》,背景画一张黑色的网,体现红楼梦里面的女性被无形的网罩着,她们逃脱不了宿命,有这么一个隐喻,这个黑色背景据说画了一年,花了一年时间来编织这张网。我说这个的意思是,我们现在通常见到的工笔画,包括王院长刚才说的不温不火,不温不火就是缺乏在一张画上面精工细作,一幅画让人印象深刻,永远记住这个人曾经画过那么一幅画,我觉得这是工笔画的一个特质。

我也是画人物的,虽然我是画写意的,但是我一向认为写意的反面是写实,它的反面并不是工笔,我也喜欢看工笔。所以我觉得工笔的极致性、技术上的极端性应该体现。刚才举例第二幅画,我觉得在这种粗纸上面画细画是很费劲,包括那幅背影,我听到慧姐说,那种纸像纱布一样,颜料沉不住,必须要干皴。我觉得工笔画在材质上,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在材料上给自己设置障碍,本来就用绢,本来就可以用很细腻的材质,没必要麻袋上绣花。好,我先说这些,不占用时间,想听听后面同仁们的见解。

王慧(画家 二级美术师)

王慧(画家 二级美术师):

首先非常感谢今天大家的到来。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这样的体会,画画的过程有点像荡秋千,你的心情一会儿洋洋得意,觉得自己还不错,一会儿又一荡到底,觉得这是什么,甚至有想撕掉的冲动。今天我就拿着这个过程下画的一堆东西,战战兢兢的期待着大家真诚的批评和建议。

关于我,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我的师承——我父亲,我的这个师承可以说是一通到底,我不仅从他那里学会了怎么画画,而且就连我身上这点少得可怜的绘画基因,乃至于我整个生命都是他给的。我们拥有着比较相像的审美偏好,这个让我分不清到底是我骨子里就是喜欢呢,还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见得太多了之后,这种熟悉的感觉导致的,我无法回避自己这种审美偏好,只能顺着它画一些自己想画的东西。

一次,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种说法叫,又寂寞又美好,我觉得这种说法挺好的,寂寞不是空虚,不是无聊,也不是现在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丧”,它是一种工作生活的状态,这种状态还很美好,瞬间我就觉得这不就是我要的一个角度吗。

我是一个小女人,没有那种荡气回肠的宏大气势,尽管在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那种诗句的时候,也会全身发酥的被震撼到,会被那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但我也很清楚,那个我弄不了,我只有一点儿很个人的体会和感悟,期待和你分享。

这一次拿出的画大致分两种主题,,一种是"我",另一种是"我和你",这个归类可能有点勉强,只是为了尽可能地说清楚意图,"我"的那部分是把自己的状态放在了小孩子身上,因为我发现我所画的小孩都有着共同的特质,内向,胆小且单纯,有一次在美国办画展,一个搞雕塑的美国人,他说他从我的画里看到一颗soft heart ,我英文不好,但这个很简单,我能听懂了,我想这个可能也是我吧,另一种题材是"我和你"画这世上最相爱相杀的两个物种——男人和女人,关于"我和你",我画了儿时的青梅竹马,成年的相互磨难,以及老年的相濡以沫。这两种主题都因为时间仓促,完成的不多,好些都还在草图和小稿阶段。如果各位老师可以给我的小稿提出具体可行表现方式,真诚的希望你告诉我,这将对我来说会更有帮助,谢谢大家。

张华(副院长 副研究员)

张华(副院长 副研究员):

王慧大家都很熟悉了,是我院为数不多的工笔人物画家,老父亲是咱们画院的几位具有

代表性的画家之一。王有政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他的艺德,大家都非常熟悉。王慧得其真传。

刚才武斌讲了工笔和写意的关系、写实和工笔的关系、写实和写意的关系。我个人认为写意的对立面不是写实,写意、写实、工笔完全是三个层次的概念。写意的对立面我找不到一个词,只能叫非写意。写意性在写实绘画里面就可以有,工笔绘画里更可以有的。好的中国绘画应该有写意的特性,关于写意性和工笔理论说法有很多,早有诸多讨论。

看王慧的画我有一种感觉,虽然能看出是师承王老先生的,但王慧的画也并不完全是王有政老先生的。时代的背景跟一个艺术家成长必定是有联系的,可能会是你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艺术经历,当然也跟时代的发展一定有关系。我个人感觉王慧的画在意境把握上与老先生不同。比如说这几张画更注重形式感,我刚才没有听她讲的时候,这个意味,这种画后面的情绪是怎么来的,或者他要表达什么并不明确。通过她自己的介绍我就明白了,确实是这样的,达到了她想表达的东西。

我在思考我们国画院的情况,老一辈的画家,当然也包括王先生在内,给我们创造了极其辉煌的过去。那么当下我们的艺术道路怎么走,我得出一个结论,与大家探讨。

我们一定要创新,这是肯定的,毋庸置疑。时代在发展,我们不创新也是不可能的,想不创新都不行。但是由于中国画的特性,造成了你不可能要推翻前面重来,这是不行的。这与西方的艺术是不一样的,西方艺术都是以批判为主,是以一代一代的艺术家向辈批判,有时恨不得反其道而行之。那是有西方一系列文化做基础,从它的哲学、科学等文化来说,与我们还是有所不同。中国这种独特的东方文化造成了中国独特的艺术进程。

对我们画院来讲也一样,前面提到的几位画院老先生耳熟能详:崔振宽、苗重安、张振学、王有政、郭全忠等,包括后来的几位我院杰出画家,实际上给我们树了一个榜样。相当于我们已经拥有了这么好的金矿,一定要首先把这个守住,守住这个宝藏的基础上,大家可以再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发展、创新。

老先生们的画面上体现的,还有一种东西我认为必须得思考,那就是怎么样深入生活。老先生们多次在各种场合谈起,总是绘声绘色,譬如过去的艺术家,当然包括王先生,为了采风、写生曾经在农村窑洞里一住就多长时间,与农民朋友吃在一起、住在一处,贴心拉话、深入交流等。他们的绘画为什么充满情感并由此获得巨大的成功,一定有这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个需要我们严肃地思考。

当然,社会变化快,信息爆炸,生活节奏也加快了,在深入生活这一点上现在的画家有的时候确实与这些老先生们无法相比。其实,体验生活可以不只是住进农民家中这一种形式,而是这种精神。我们要学习的是对于生活的观察,可能随时都可以深入生活,但是对体验生活的态度和做法可以有多种,如集中式的专项写生创作,这些活动对于美术创作都是有益的。例如每次出去写生,或者搞一个集体的主题性的创作,大家都反映提高很快。对此我很有感触,那就是我们不能把老先生的优良传统给丢失了。另外国画院就是一个正规的事业单位、艺术创作研究单位,任务就是要弘扬主旋律文化,所以更得高举这个正能量这个大旗、力抓主旋律创作、守牢传统绘画观念、弘扬主流文化。

我虽然到画院工作比较晚,是给大家服务的。出于对对画院具有深厚感情和责任,我必须要申明这一点。

当然我们大部分画家都在努力,我们安排来大家集体出去写生,有些画家自己出去到大自然去写生,这都很好。甚至有一些搞实践性的创作,比如霜亮最近尝试在瓷器上作画,这也是一种实践。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情况下,我相信我们画院10年或20年后可能会推出几位画家,但那不是随意想培养谁就能培养得起来的,不可能,也不符合艺术规律。这种成功,应该是高原慢慢向高峰推进;好像是科学实验中进行很多次的实验,许多都失败了,成就那么一次两次就是胜利,这艺术是规律。比如苗壮做的三区人才培养实践互动,用教学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我认为这个工作还应该坚持做下去,我们后半年还要做培训,我们把这些工作做下去,培训别人也是在提高自己。

回到王慧本人的绘画,我认为她的这批作品的写意性在于画面背后给人带来的一种思考,或者一种意境表达,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非常好。当然我也建议要思考中国画的精髓在哪,那就是就在毛笔的使用,一定要见到笔,这个很重要。当然其实每一种笔痕,都有特定的审美意义,但是在这方面上王慧还要下功夫,这个需要加强,做到了会给你的作品锦上添花。

你的画我认为认为非常好,跟你父亲有类似之处、又有了一些距离,但是你的思考是现代的思考、当代的思考,是这一代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而这些都是在主要技法继承延续了成功前辈画家的传统基础上完成的,很好。

苗壮(画家 一级美术师)

苗壮(画家 一级美术师):

今天早上帮王慧挂画布置,我感觉她的画特别亲切,这不光是源于我们家两代人之间的友情,实际上还有对绘画认识的相似性。刚才张院长谈到了她和父辈的绘画距离,实际上也是我今天想谈的。我前两年给杨光利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当时和他谈了很多东西,包括谈为什么去印度那么多趟。我觉得根本的代差在于时代背景的变化,社会变化导致的文化心理变化。

王老师(王有政)很真诚,他面对的是我要回到我的生活记忆里去,他画的是生活中充满的温馨感的美,所以他很真诚。

形式重要吗?重要,真诚更重要。实际他是靠真诚来画画的,王老师跟我聊过,他为什么要抓住人的眼神,他为什么要拍那么多照片,他要实现什么。所以我很理解,后来杨光利老师谈的时候我也很理解,那一代人尽管杨光利算是王老师的晚辈,但是他们可以说是在农业社会里培养起来的那么一种对生活的关注,对生活的体会,还有最切近农业生活环境中人和人的关系。为什么到印度,因为印度依旧依然保持着记忆里农业社会人和人直接的乡情,它去掉了现代社会里人的精神孤独,很纯粹。应该说他们实际是把农业社会里的淳朴作为审美对象的。

我今天看了王慧的画,你是以城市人的心里产生的这种对美、对生活的一种关照,所以她刚才谈到那个词(sour hart),包括她刚才谈的寂寞而美好,我觉得实际你的画里就是这种感觉。比如说像这张画的兄弟俩一样,比如像对面那张里的一对老夫妻也罢,我自己觉得这里都有你的气质。你有你的典型时代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一种心理和角度,你复制不了父辈,而且也不必刻意地去做。技术这个东西我们可以继承,就像我们说汉语的时候,古代人讲汉语,我们今天还讲汉语,后人还讲汉语,这个观念传达的是思想,技术不是核心问题。思想是问题,关键是真诚不真诚,它关涉到语言讲到位没有,所以我看了王慧的东西,我觉得挺对的。刚才你说作为一个艺术家愿意不断的尝试一些新材料、新可能,这样对不对,都挺好。但是我觉得有些在时间限度下东西没必要,因为所谓四十不惑,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也为不了了,来不及了,就不为,尽量往真诚里回。

王慧的画,我觉得一直关注着爱的命题,一直是关照这个,我觉得特别温馨,特别实在,也很真诚,就是下一步怎么做。我觉得你在思想上和父辈,包括和杨光利老师这一代人已经很不一样了,你有你的这种东西。

有时候你的画会让我想到克里姆特,我觉得挺好的,绘画具有超越时代的能力,可以超前,也可以落后,关键是情感表达准确不准确,我觉得王慧路子很正,受了很严谨的训练,从技术上,能看到她找到语言的一些特点,我觉得做得挺好,能看出来你心里很踏实,就是那种“寂寞而美好”,真的就是这样。

耿齐(画家 一级美术师)

耿齐(画家 一级美术师):

任何艺术最根本的宗旨就是感动人,情感是第一位的,所以看画的时候,不管是山水、花鸟、人物,任何画种看了以后能不能打动我,或者给我的一种感受,能看到画背后作者的影子,能让人联想到自我,联想到画面的形象,联想到画面背后的人,不管是什么作品我都从这一方面来看,所以情感是第一位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看作品的时候,技法、环境、背景、手法、形式,我觉得都是放在第二位的,第一位是有没有情感。这个情感也很微妙,为什么全国美展也好,还是其他大型展览也好,大家对某张画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就是这种画传达的气息能感动很多人,但不是所有人,就说明这张画具备一定的感染力,所有的人看到画以后都没有共鸣,看到画以后都是一种平平淡淡的感觉,那说明这张画肯定在哪方面出现了问题,人物画比山水画更直接,赤裸裸地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所以说情感的传达很关键。

王慧是一个善于塑造的画家,能把很单纯的东西画得很丰富,能往复杂的里面走,画得很深入、很深刻。这是她和上一代人最本质的区别,她有她的切入点,因为她毕竟受的教育和上代人不一样,看的东西也不太一样。她在尝试各种材料,我觉得影响她作品的面貌不仅仅是材料的问题,形式感对她现在来说是她更应该追求的东西。

既然是工笔人物,也就是说写实一路子的,其实人物画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是有写意性的,但这个意怎么拿捏,怎么能传达出来。唐代的铜镜也好,线描也好,画的分毫毕现,画得很生动,但依然是写意的。汉代雕塑也很大气,也是写意的,写意的切入点有很多方面,我觉得既然喜欢这种切入点,能默默的、清淡的,一直孜孜不倦的传达你的情感,就像人说话一样,慢慢的浸入你的心声,这也是好的。我觉得画画时刻应该把握住你的第一直觉,你的第一直觉是最深刻的直觉,是最真的直觉,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我们往往在操作过程中,在不断深入过程中,在不断精益求精往精良走的时候,有时候就忘了初心,我有时候提醒我自己,回到本来的状态,我也一直在寻找自己,我觉得寻找自己也是每个画家这一辈子从事这个行业必备的一个思路,一直在找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画什么样的画,什么样的画适合我自己,而且我喜欢哪个方向。她的画传达了这种气息,我觉得挺好。

王慧的画,有些画得很单纯,一个人、两个人,这个有点上辈的影子,但是有一部分画得很复杂,比如第一张很丰富,借鉴了很多西方的色彩,有早期印象派的味道。人就是在不断地在繁和简之间来回切换,我画山水也是这样,找到自己的一种诉说方式,把它做到极致,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她说自己不是苏轼那样的人,她是那种清淡的,窃窃私语,或者是慢慢的浸入心声,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了解你,才能走入你的心里,你不是让人一接触马上就会很熟的人,所以你的画就适合你这种方式慢慢给别人诉说,来让别人感知你的气息。我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这么一个过程。

还有就是尽量摆脱对照片的依赖,照相机出现以后,西方古典主义的画家晕了一片,当时很多画了一辈子古典的画家在屋里都哭了,因为他感觉追不上相机。相机对我们现代人,尤其搞国画的,是一种最大的挑战,它拍出的照片要线条有线条,要颜色有颜色,我们画画时怎样摆脱它的束缚感,利用它而摆脱它,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原来我也是常常洗很多照片,后来发现照片没有什么用,完全的临摹照片时,每张画我都画不好。看一张照片想想当时拍照片的过程,这时候才能出作品,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能画出好画,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意的,尤其人物画,人物画不管是油画还是国画工笔,现在美展上大部分画一看都是纯照片的放大。

既然中国画是写意的,那么永远超不过油画的写实程度,因为它从材质上、塑造能力上永远超不过油画,所以就不能拿照片的元素来做,要加入我们自己的元素,只有加入自己的取舍,加入自己的审美,加入自己的感受,才能和照片不一样。

张华(副院长 副研究员)

张华(副院长 副研究员):

我插一句,本来绘画就是把三维的世界进行平面二维处理,在绘画媒介上呈现。那么照相机也能把三维世界记录成平面相片,可是照搬相片的中国画为什么不对,这个道理在哪?我从知觉角度与大家探讨一下。

人的视觉有照相机不具备的恒常性,如色彩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小的恒常性,照相机成像时,近处的人就非常大,远一点的人就非常小。而人眼在处理图像时进行了恒常性的纠正,也就是说知觉中人的大小差别并不如照片那样明显。

西方绘画利用小孔成像原理严格按透视描绘的空间、人物是一种照相机一样的“准确”,而中国山水画好就好它有类似于人的眼睛从大脑分析出来得到的感受,这种感受虽然也具备“近大远小”等知觉特征,但是绝不是机械的焦点透视,而是进行了“修正”,我们称唿它为“散点透视”、“游观”,其实它更加符合人的真正知觉。这可能也就是“中得心源”比复制照片感人的原因。

蔡亚红(副研究馆员)

蔡亚红(副研究馆员):

说到王慧肯定就要说到王有政王老师,王慧自己也说了,她的师承、艺术基因乃至她的生命都来自于王老师。做《画谈》时我们去采访王老师,王老师当时很自信地说,我的画的优点是我对生活美的发现能力比一般人强一点,在艺术表现上或其他方面可能我并不是多好,但我发现生活美的能力是一般人所不及的,这也算我的一句狂话吧。的确,王老师对生活中自然美感的瞬间动态的捕捉能力是敏锐的。后来王老师还说过,如果说自然主义就是自自然然,我宁愿做一个自然主义者。自然真实是王老师画画的情感基础,他有他生长生活过的时代,他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共性情感中的美好、温暖等等,就像他的《悄悄话》,小姑娘趴在爷爷耳边的甜蜜瞬间感动了许多人,这幅画已经成为时代的经典。王慧的作品更多的开始趋向于对自我内心的一种体验。王慧的很多画,要么是背影,要么是低着头,尤其是这幅画中的小姑娘,沉浸在个人的内心世界里,关注个体、关注个性,这是现代艺术的一种表现。

被称为欧洲现代主义核心代表的诗人佩索阿,一辈子离群索居,因为内向,因为敏感,不敢走进婚姻,不敢拥抱爱情,甚至他发表的很多作品都是用不同的笔名,让后面研究他的人费了好大的精力去断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写出了人类情感共性中最美好的部分,那种细腻的情思打动人心。他说过一句话,我们中每一个人都比一个人丰富,比很多人更丰富。因为人的情感很大一部分是共性的,只要你是一个良善的人,那么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内心充分体验了,如果你能把你的情感抒发到极致,你一定能和人类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王慧刚才说我是一个小女人,我可能不太善于表现宏大,我就想表现一些小的内容。其实我想说,大场景不一定就代表高境界,小内容也能出大作品,祝王慧越画越好。

陈亚敏(画家 三级美术师)

陈亚敏(画家 三级美术师):

王慧老师的作品有很多是以女性、小孩为题材,从女性角度去诠释,给人感觉亲切、温暖。我特别喜欢她画的那张小孩的作品,整幅作品中细节表现丰富、精致,小孩有着浅浅哀怨的表情,那种情绪表达很自在,也很准确。旁边那张,印度大哥感觉像模特,眼神很犀利。

这些画整体来说都很好,你的造型能力各方面都没有问题,就看你想要突破什么,一个画家常常在画面效果上带有一定习惯性的表达,如果可以,你可以在绘画效果上更丰富,突破一下,把自己作品再往外画一画。比如说,这几个印度人形象还是太表面化了,可能是我们对他们的文化不是很了解,画出来的东西总感觉有一些表面化,内心的东西需要进一步挖掘。

徐晓荔(画家 三级美术师)

徐晓荔(画家 三级美术师):

王慧老师的画是在继承王有政老师的前提下又很切合她自己的内心,是她内心的一种真实表达。他们血脉上是相同的,但是立足点是不一样的,表达的心声也是不同的。王老师是一个恬静、温暖、柔和的人,总是带给人一种和煦恬静之感。她的作品分两种一种是精工细作的作品,这种作品繁复精美,特别是表现少数民族人物的作品,把各种人物的服饰和各种编织物的纹理刻画的非常细腻、生动,每次看到她的这类作品很容易被细节所吸引,而忽略了作品想表达的精神。反而另一种比较简洁的作品我就特别喜欢,很容易被画面上表现的人物吸引。用单纯的画面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聚力在一点上更能让观者产生共鸣。就像王老师自己所说的“又寂寞又美好”所以在她的作品上即能看到怜爱、明快、单纯、渴望、悲悯,又有些许无奈。就像那幅抱树的小女孩,我们站在那就能从小女孩的眼神中看到渴望和怯懦,让人心生怜惜和不忍。当她讲到'我和你'系列时成年人的相互磨难老年的相濡以沫,画面和话相对应时有一阵心悸和恍惚还带着点酸涩。喜欢王慧老师的画,但是我总觉得你的画跟我,或者是跟现实生活还是有一点距离感。可能是你表现的题材或者是时代和我有所距离吧。

白海红(画家 二级美术师)

白海红(画家 二级美术师):

王慧我一直很关注,因为王慧和我一起进画院的,感觉王慧一直不太爱说话,但是很谦虚,处事很谨慎,她的画和她的性格也一样,也是一种平和的、安静的,这就是她的一种状态。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李可染,李可染说过一句话,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所谓打进去就是深入传统,把古人的技法学到手,向古人学习,多临摹,多体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王慧这一点做到了,她基本功扎实,画面把握得当。

接下来是打出来,就是从传统的束缚中走出来,做适合时代并发挥自我个性的创作,这个方面王慧还是没有走出来,她应该鼓足劲更好发挥自我,展现出自我的个性。我觉得她现在可以怎么样再自由一点。今天看了她的画,最能打动我的就是这张画,陈丹青有一句话,什么是好画,你走到那里让你停住,和它产生共鸣,这就是好画。我觉得只有这个画打动了我—-《两小无猜》这幅也许我小时候的生活中就有这种感觉,因为它朴实、亲和,这批印度的画,我觉得有点平,也许她采用的是照片,或者说一些现代技术比较多一些,就是在创作中感情因素没有进去,各个因素在塑造中都好,但不打动人,这个要求太高,我们都在深思,追求着!写生作品为什么比实景好,因为它有感情,有感情的东西就是真的。

陈延军(画家 二级美术师 )

陈延军(画家 二级美术师 ):

看了王慧老师的画,她无疑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她的画给我感觉是温和、细腻、朴素和温馨的,一个能画出这样的画的人,我认为她的人首先是勤奋和善良的。我们画院有一个优秀的传统,不论是我们前面的老艺术家,还是我们在座的许多优秀的画家,大家就都是不张扬、不炫技,对绘画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大家都是勤勤恳恳竭尽全力地进行艺术创作,这是咱们画院非常优秀的一个传统,也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我们观摩展的意义就在于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让自己也有了动力和方向。

黄绵赟(画家 三级美术师)

黄绵赟(画家 三级美术师):

我观察王老师的工笔人物画大概有十年了,她的特征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线造型。王老师用线是以积点成线用笔,线条自然,连绵不断,富有节奏感,线条组织疏密有序,如果用笔再放松一点、再狠一点效果会更好。

二、以形写神。王老师笔下的人物,小孩、青年或者老人,从他们的眼神、面容和手脚的处理,可以表现出他们的真善美。无论小孩的纯真、青年人的时尚、老年人的质朴,这些都描绘出王老师自己三、王老师大部分作品的选材来自于农村,或者是偏远地区。多了农村生活的寂静,少了城市人物生活的喧哗。

四、画面的用色。王老师的作品有时背景留白,有时背景染色,画面背景与画面主体人物之间相互衬托,不可分割,比较协调。用色比较大胆,有的比较浓烈,有的比较淡雅,色感很好,紧随时代。

我觉得王老师的工笔画,不管是描绘城市人物还是乡村人物,都挺合适的,我期待王老师的作品能像《洛神赋》,或者《唐宫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汉宫春晓图》那样的叙事巨制场面。

江天(画家 三级美术师)

江天(画家 三级美术师):

王慧是一个温婉淑女,母性十足的女画家,尤其母性这一点在她作品中特别能体现,当然她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就是二代,我也是二代,二代的优势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树大好乘凉,这是优势也是劣势,树冠大了我们枝枝杈杈长的就慢,享受这种优势的机会多了,自己思考的时候可能少了。

今天这里的画我觉得画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哪里出问题了,在座所有画画的人,乃至全国的画家出问题了。一开篇,王院长说了一点,现在的画家画了很多无用的画,很正确的无用的画,这是一个点,问题出在哪?武斌总结出两个点,一个是何家英,一个是罗寒蕾,当看到这两个画家的画时,显而易见,这两个人把东西做到极致了,这就很简单,做到极致以后我们刚才长篇大论的感染力、情感什么全出来了,就这么简单,罗寒蕾就那几根线,就那一个眼神,就那淡淡的烘染,因为她做到极致了,大家都认为三烘五染就是工笔画,可是我们都没有做到罗寒蕾的那种极致。

在座的画家,包括我在内,我希望是有足大的空间和时间做到极致,我们如果每位都能做到极致,那都是开宗立派不得了的画家。

王邦柱(画家 二级美术师)

王邦柱(画家 二级美术师):

我是第一次读王慧老师的作品,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亲切、恬淡、唯美。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继承家学,但不同的是画面有着她自已独到的审美情趣。王慧老师作为女画家,有着天生的母性特质,具体在她的作品中,画面情感表达比较细腻,善于观照自我的内心体验。她的作品不追求表现宏大的人物场景,而是把审美聚焦到人们日常生活个体的情态的表现上。善于捕捉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对人物情态的处理上内敛而不失其韵。

在今天见到的这些画作中,我最喜欢的是这幅小女孩的作品,画面中小孩穿着大人的拖鞋,一只脚都跑出来了,显得很不合脚,表情也显得很茫然无奈。作品表现的这一瞬间,恰恰使我感受到了小孩的天真无邪以及对新鲜事物好奇心的美感。这也是王慧老师刚才所说的"画自已体验”的表达。

我觉得作为一个画家,最主要的就是表达自我,体现最自然的生命壮态,这是最主要的。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能很好的表达出来就了不得。王慧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今天有幸有了这学习的机会,以后还要多向王慧老师学习。

郭禹池(讲师)

郭禹池(讲师):

像刚才邦柱老师说的,我也是来学习的。人物画我没画过几张,所以,我说不出来什么。

但是,通过刚才看王慧老师的画,以及大家都说了许多,又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我想还是应该说点什么。

我对现当代人物画没有做过全面的梳理和全面的思考,一些美术史着作认为现当代人物画是历史的高峰。我想:“高峰”评价应该是现当代人物画的“得”,那么它有没有“失”?它的得失点具体又在哪里?

同样关于“得失”的问题,现当代山水画我做过思考,也写文章回答过这个问题。当代山水画的得失是什么?和古人的作品去比较,和古典山水画那些经典去比较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关键词“意境”,就是当代山水画不耐看的原因在于“意境”经营的不足。看当代人物画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个关键词在哪里?我就没有办法回答。

所以,回到王慧老师的画上,我赞同苗老师说的:她的画优美而具有童心,细腻感足。

另一个问题是我不知道现当代人物画的品评里面还有没有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评论标准?还是形式感,制作的细腻感就是当代?如果还有“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样的标准,那当代性和以形写神的这种关系该怎么去处理?

想到了“以形写神”的问题,我就想到了石鲁,石鲁“以神造形”。在石鲁提出这四个字之后,他的具体手段就是“意、理、法、趣”。意,为中心之音。也有情感。意到了肯定是感人的,你的意足到什么程度,感动你自己,也可能感动每一个人。在意的统领之下才有理,理包括生活之理、画理两个方面,生活之理很多,你所看到的东西很多都有它的理。画理,可能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方式。法,在意、理的统摄之下才能产生你个人所独到的“法”,而不是说所有的画都是一种办法。所有的生活当中你所感兴趣的东西都有一种表达的办法,这是值得思考的。然后就是“趣”,我看到王慧老师画的时候,我觉得趣的成分还是蛮多的,我还是蛮喜欢趣味感的表达。

我们每一个画画的人都可能思考过一个问题:画如何能感动人?如何去实现这个“趣”的问题?祝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趣远之心”。

白霜亮(画家二级美术师)

白霜亮(画家二级美术师):

王慧老师跟我年龄差不多,生活的年代也差不多,对你的画,我觉得很亲切。亲切首先是因为你的父亲。在我还二三十岁的时候就看到你父亲的画了,后来咱俩又成为同事,看到你的画以后我觉得亲切如故,这是一点。

我对王慧老师的画直观感受是:人如其名、画如其人。你的名字里面带一个慧字,慧是智慧的慧,也是聪慧的慧,是低调的聪明和智慧,是隐隐约约的展现自己的心性。画如其人,画就像你本人一样,你的画里处处透露着真善美三个字。王慧老师所有的画都是真心实意,真情实感的流露,她的画没有造作,她的画很善,另外就是美,唯美,一切都围绕着美,我想你可能没有忘记美术的功能本来就是围绕美而产生的一种技术性的技术活。

另外,大家刚才都说了,王慧老师的画跟王有政老师脱不了关系。有人可能觉得这会束缚你的发展,但我觉得这是好事。每一个人就是因为你父母才生下来的,所以走到哪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不能忘记本性,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你父亲是画国画的,又是全国大家,既然你生在这个家庭,你就遵循着这个家庭的优良传统,这是你得天独厚的地方。有人会担忧,跟自己父亲时间长了会不会画得像自己父亲,实际上这个不用担心,不会的,我曾经说过,人在三四十岁之前都会,长得像自己的父母,这是基因决定的,但是当你有了自己的思想,独立的生活方式,独立的朋友圈,独立的审美,你的意识会影响你的生理发展,然后渐渐地长得不像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当然基本的形还是像。你迟早会有自己的样子的,只是迟早的事。

王慧的画一看就是行家画的画,因为有整体关系。很多人画了一辈子不一定懂整体关系,他只不过是不停地画,你看我眼睛画得多逼真,嘴巴画得多好,或者手画的多好,但是是孤立的,内部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甚至有时是脱节的。举一个例子,中间这张画,画的女孩的颜色,包括小狗,树的肌理,充分利用了这个纸的肌理,这也是对整体把握的一种方式。另外从画眼睛、 眉毛来看,这个眉毛朝这边斜一点,那个眉毛朝那边斜一点,画这边照顾那边,画那边的时候又照顾眼睛、鼻子和嘴各个造型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就是一般普通人、外行人不太注意的,很多人都是孤立的画一个东西,从细节五官的处理上,手和形体的比例上,包括处理背景关系上,利用纸张的特性上,毛笔的特性、颜色的特性都是很整体的表现。

另外我觉得工笔画有工笔画的局限性,工笔画就像书法的楷书一样,楷书里唐代有欧阳询的字,颜真卿的字,柳公权的字,大多数写书法的人一开始临摹碑帖,而且临出来柳体、颜体、欧体都很像,但是从这里面脱出来很难。画工笔画就像写楷书一样,全国人民都按照这个模板在写,都按工笔画先勾,后面分染,罩染、平染这种方法画,都很像,很难说是谁照着谁画的,你很像我,我也很像你。写意画不一样,在你没有成熟之前,没有形成自己风格时候,你拿起笔来只要画写意,不是像八大就是像徐渭,要不就是像齐白石,因为写意是终身用了一辈子的功夫提炼提纯到那个程度。就像齐白石,八大最后的画,包括徐渭,都是用一生的经历画到那个程度。工笔画的好处就是谁都不像谁,写意画有它的难处,但是写意画一旦成了也不得了。

大家说工笔画的书写性,我自己认为工笔画就应该像王慧这样画,线条走的时候不是造作,基本上根据她的画风,根据人物造型在走线,另外皴擦、点染都符合她绘画主体要求。我们看展览上的画,有的对主题毫无表现,但是在表现辅助作用的时候把背景处理得相当复杂,虽然技术活干得这么好,把背景处理得那么精细,实际上那个背景和人物关系,和画的这张画的主题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他卯足了劲在那个上面做工作,这不是写意。王慧的画虽然是工笔,工笔的写意性很强,就是我要画的东西我就使劲画,我能抠多细就抠多细,我能不画的地方就不画,很单纯。

另外一点,也是中国画普遍的问题。中国画基本上都是以黑颜色为主,传统颜色以赭石和花青为主。大多数中国人衣着打扮就像画中国画一样,以黑色为主,搭配点其他颜色,但是搭配的不好,显得格外油腻,世俗,沉闷,脏丑,土气,走出国门一眼看过去就知道哪个是中国人,哪个是当地人,不管你是穿着什么名牌大牌。中国画的墨色搭配花青,搭配赭石也是这个问题,容易显得土气,世俗,油腻。不是说赭石不好,花青不好,而是没有把花青,赭石,黑色搭配好,显得很土气。

最后我总结一下,王慧老师绝对是一个优秀的画家,一个艺术家的女性,因为她的画里回归到最初的那几句话,有真善美。第一,你追求的是艺术的宗旨,真善美。另外你心能静下来,而且很干净的在自己的画里精细的耕耘,耕耘的非常好,你的画很传统。现在好多人追求时髦,应付展览,为满足别人的爱好而画。如果只为满足别人的爱好,不是发自内心的去画画,这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毛泽东说过,要历史唯物的看待事物,艺术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经过一段的空间再去看我们的艺术,有一些艺术是短暂的,但艺术史是长河,衔接是很自然的,不会因为你这某一段时间的辉煌就载入史册,也不会因为一段时间默默无闻就会不载入绘画史册。看一下中国的绘画史,从过去到现在自自然然发展,过渡。一定没有丢失传统,一直在发展,而且是中国式的发展,所以我觉得,你的画的发展变化由未来去说吧。

祁自强(画家二级美术师)

祁自强(画家二级美术师):

王慧的画是画如其人,细心,认真。从她的画中,能读到十分细腻的感情表达和一丝不苟的细节处理。她家学渊源,所以绘画路子走得很好。看了她的这些作品,我个人感觉,她的每幅画都有她自己的特色在其中,画面很干净,传统中显个性,以小见大,很有意境,无论是人物造型,色彩运用,还是画面叙述等等,能感觉到她都是在力求完美表现。对于工笔画,我觉得我应该是要学习的多,所以就说这些吧。

王潇(副院长一级美术师)

王潇(副院长一级美术师):

学术日的目的是和画家作品观摩展结合起来广泛的谈一些学术性的问题,谈的过程中大家都是真诚的,有表扬的,有提出问题的,这都是正常的。

王慧的画,要说完美度,她的勾线、染色和造型,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就是画面缺少感觉,如果说要有自己的话,我觉得还是要在情感上,或者人物的形态上再挖掘。你的生活经历和王老师是不一样的,王老师那个年代他是切身被那些生活场景打动的,他是从那种生活中出来的,发现的美,而你没有深刻经历过这些生活。

表现印度题材,从绘画语言到情感的表达也有些表面化,没有真正的走入自己的内心,只是把画当画去画,没有把真正想说的话画出来,用自己哪怕是朴实、笨拙、粗糙、不成熟的语言说出来。比如陈丹青曾经收藏了一幅梵高的画片,只有明星片大小,画的人物很小,连五官都没有,就是人站在那里只有一个剪影式的轮廓,感动得他不得了,他多少年都在房间里挂着。一幅画感动人的不一定是你对画面的完美塑造,或只是技法的一种深入表达,我们探讨一下,你是不是可以画一些生涩的东西,发自内心想表达的。比如你想表达小孩,他们的确感动你了,那么感动你的点在哪,情感使然笔墨语言,这些不好具体的给你说怎么做,但是要敢于突破现在固有模式。

通常情况容易出现自己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就想到上一辈如何处理这个画面。当然王慧的画里面也有她个人小情绪的一些表达,这是好的。我认为作为画院的画家应该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这样才有进步,否则大家常年累月都言说一些正确的废话,那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哪怕一年画几幅暂不被人认可的画,不像你现在的画,但是发自内心能感动你自己的画,我觉得这都是有意义的。毕竟我们还有时间,70年代的人,以后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