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画院
文/高磊
万山红遍 李可染
80cm×50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1925年,毛主席离开故乡韶山,在赴广州主持农民讲习所的途中,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壮美词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革命的胜利与雄壮的祖国山河鼓舞了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创作。1964年他根据毛主席词意创作了中国画作品《万山红遍》,气势雄壮豪迈,画面整体以红色为主色调,借用厚重浓密的朱砂点来绘制画面,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
画面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待墨色表达充分以后,再敷以朱砂,并与朱膘、赭石等色唿应。李可染在吸收和消化了“积墨法”的精髓之处后,将之演变成“积色法”,并结合西方绘画中的明暗法,在积墨和积色的同时注入了光色变化的视觉美感,在红色山脉微妙的冷暖变化中,塑造出祖国山河全新的艺术形象。
在布局上画面也颇具形式感,点、线、面的组合使得画面饱满且透气。敷色厚重且层次丰富,红林、白墙、飞瀑和流泉,相互映衬,气势恢弘。
《万山红遍》局部
黄公望曾言“山水中唯有水口为难”。李可染通过写生和借鉴古人的技法,将《万山红遍》中的瀑布塑造得即写实有具有艺术美感。他将细长的水线和水帘,以及前景曲折的溪涧淋漓尽致的呈现于画面上,使庄重的画面具有跳跃的节奏感,给人以亲临其境、如闻其声的视觉享受。
《万山红遍》局部
以诗入画,即体现了诗画一律的审美传统,也合乎时代语境。李可染先生对毛主席诗词意境有着深刻的领悟,并大胆创新,成功的在画面中表达出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李可染先生的红色山水区别于一些古代山水画作品,颇具时代精神。沉稳雄峻、富有光线变化美感的《万山红遍》,不仅表现出李可染先生情系祖国大地的情怀,同时也带给观者无限的光明和力量。
思想性与艺术性在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中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美感,将中国山水画的神韵注入了时代特色,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与升华,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空间。其创作的红色山水与毛泽东的诗相得益彰,营造出别具特色的诗意山水。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aop/2/news-72.html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