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

关于北京画院

为公众提供关于北京画院及北京画院美术馆的活动及展览信息、公共艺术讲座等内容。同时北京画院作为目前收藏有齐白石作品最多的机构,将在此平台上为公众提供齐白石艺术与人生解读,齐白石作品赏析,齐白石公共教育活 [详细]

“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展,将于11月12日在希腊雅典盛大开幕

2019-11-12 14:54 1000

文/王亚楠

展览海报

“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希腊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如是说。的确,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不同地域的人类文明在这一时期先后迸发出对于“终极关怀的觉醒”。人类开始思考世界的本源,存在的意义,甚至拷问思维的本身。此时的希腊,荷马、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贤哲如云、思辨立言;而此时的中国,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百家争鸣、寰宇纵横。就在此后的不久时间,东西方之间敞开了一条路,经贸与文化不断交融,那就是“丝绸之路”,不同文明间的声音在这里唱响。

“绘画和雕刻在表现人物形态的同时,也应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苏格拉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同为文明古国的希腊与中国,代表了西方与东方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与审美体系。希腊人崇尚真理、科学,所以其雕塑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人体肌肉的起伏变化。中国人崇尚真意、神思,所以其笔墨流畅婉转,在似与不似之间体现生命的真实。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有其扎根的土壤,如果从此种角度来思考齐白石作品来到希腊这件事情,会带来哪些文化与艺术的碰撞,又会摩擦出怎样新的火花,确实值得我们期待。

希腊雕塑注重人体比例的科学,以块面造型,追求体积感。

中国绘画注重人物刻画的神态,以线条造型,追求灵动感。

2019年11月12日,“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展览将在B&M Theocharakis古典艺术及音乐基金会美术馆盛大开幕。为了从更高的层面与希腊人民进行文化与艺术的交流,展览将从哲学角度出发,通过“不似之似”、“象外之意”、“物我之际”三个板块,借白石之作,与希腊观众讨论中国人的形神观、意境观与宇宙观。这场中希文化交流的盛会,将会见证“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下的艺术之光。

探寻中国艺术“不似之似”的妙意

纵观历史长河,“不似之似”始终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命题。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形神观,更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真”的追索。

齐白石作画,妙就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为造型之真,以写生兼笔法娴熟可得;“不似”为生命之真,以胸怀万象取其神髓方显;“之间”则蕴含了景与境、写实与写意、生活与诗歌、观物与内省等诸多因素,任画家自由穿梭。白石老人以五色之墨,绘田间雏鸡,写池中游虾,虽无尽似,却形全神足,取物象之真,得超凡之趣。

正如八卦阴阳,中国人没有非黑即白的严格界限,细细品味“似与不似”之间的妙意,也许会让希腊观众打开一扇洞察中国文化的大门。

群雏图

齐白石 137cm×34cm 无年款 轴

释文:画过八千绢,方不似鸡子,不似之似乃真是。白石山翁并题。

钤印:老白(白文)

齐白石在画中题跋写到,“不似之似乃真是”,

表达了对“真”的理解和追求。

芙蓉小鱼

齐白石 133cm×33cm 无年款轴

释文:池上有芙蓉,倒影来水中。水中有双鱼,浪碎芙蓉红。

三百石印富翁并题。

钤印:木人(朱文)

水中游鱼是齐白石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这幅《芙蓉小鱼》,画面下方有两尾小鱼相伴而游,从容自在。鱼儿的周围做了留白处理,我们虽然看不到水纹,但鱼儿缱绻灵活的姿态令人感受到水的流动;在画作的上半部分,大片的荷叶以及两朵盛开的芙蓉花自上而下伸展开来,与下面的鱼儿相互唿应。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杏子坞星斗塘,他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在那里,河塘里悠然游动的小鱼在齐白石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及至暮年,远离家乡,他仍然会在家中养鱼,时常观察其动态,熟悉其习性。所以,他笔下的游鱼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小品册页》 齐白石22cm×31.5cm

呈现中国文化“象外之意”的精深

中国有句古语,即“言有尽而意无穷”。故善文者吟诗,旨在言外之味;善乐者赏歌,重在弦外之音;善绘者作画,妙在象外之意。

齐白石出身农民,其画有中国民间天然自成的趣味,有宗教神话世俗化或个人化的表达;齐白石又是一介文人,其笔下有中国士大夫修身立德的风骨,有词人墨客吟咏诵唱的诗意。这些,皆使得白石之作超越了物象之美而具充盈着诗意、道义和人情味。

睹画之形,还要品画之意。相信希腊观众可以通过展览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清平福来

齐白石 69.5cm×34.5cm 无年款 轴

释文:清平福来白石老人造像。

钤印:木人(朱文)风前月下清吟(朱文)

《清平福来》描绘了一位手持青色瓷瓶的老者,一只蝙蝠从远处飞来。“清平”乃为安宁闲逸,以“青瓶”指代,蝙蝠则喻指“福来”。这种幽默而意味深长的漫画形式,是齐白石特有的人物画创作风格。

齐白石的人物画创作与其人生状态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民间味”。中国民间艺术中常以吉祥、祝福的谐音入画,有年画、剪纸、雕塑等艺术门类。自幼长于乡村的齐白石,深愔民间艺术的精髓,他以心中的美好祝愿入画,其笔下的人物画作品巧妙诙谐、情感真挚而富有人生智慧。

寒夜客来茶当酒

齐白石 66.5cm×28cm 无年款 轴

释文:寒夜客来茶当酒。白石偶尔。

钤印:齐大(白文)

“寒夜客来茶当酒”本是宋代诗人杜耒《寒夜》中的诗句。这首诗描写了文人间的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好友;后两句描绘了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窗前的明月别有一番韵味。

齐白石以此诗入画。他画了一盏古式粗陶制的油灯,油灯上火焰在风中摇曳,以此突出寒夜的环境。油灯旁是一把文人喝茶常爱用的紫砂壶,以及茶杯两只。为营造一种宁静淡雅的氛围,画家在瓶中绘一只折枝梅花,画面之外仿佛能闻到梅花的幽香淡淡袭来。虽然画面未见人物,但几件简单的静物,已经传达出寒夜将至,梅花幽香,以茶代酒,对饮而欢的意境。

体会“物我之际”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中国人的哲学观,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他们看待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方能写之,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方能观之,故有高致。因此,中国画里的山水,不只是山川、河流、曲径、烟云,它是“我”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存影,是与“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宏如造化万象,微若花鸟草虫,当其铺陈于画卷,便皆是“我”的体察和观照,皆可与“我”共情和通感。

齐白石极富绚烂的天真逸趣及其通达的关怀情感,使他的艺术充盈着对家乡泥土的爱,对祖国山河的爱,对万物生灵的爱。一山、一景、一花、一虫,在他的笔端汇聚成歌,吟唱出中国艺术的寄情之味。

桃花源

齐白石 101.5cm×48cm 1938年 轴

释文:平生未到桃源地,意想清溪流水长。窃恐居人破心胆,挥毫不画打鱼郎。戊寅,时居燕京城西,白石齐璜。

钤印:齐大(白文)

古代画家常会描绘心中所想象的桃花源中的情境,清溪、桃花、洞口、小舟、打渔人。这件作品白石老人借“桃花源”为题,描绘了他内心深处的一处避风港。画中除描绘桃花源的美景,但却不见隐居桃花源的乡亲,丛林中的房间屋舍也皆躲躲藏藏。原来创作这幅作品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民不聊生。75岁高龄的齐白石,在家闭门作画。画家体味到了一千五百年前陶渊明的内心苦楚,他不愿把山外战乱纷争的消息带到内心所营造的一片净土中,破坏桃源人安宁平静的生活。因而画面空无一人,屋舍也都躲起来,让人不禁感慨白石老人的画外之意。

借山图 齐白石 30cm×48cm 1910年

1902年,齐白石开启了历时八年(1902-1909年)的“五出五归”远游之路。他走过了大半个中国,饱览祖国山河美景,结识了很多文人名士,品鉴了大量名家名作,自此眼界大开。1910年,齐白石结束远游回到家乡,将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重新绘制,汇编成《借山图》,一共有52幅,后来多有散佚,北京画院现藏有22幅。这套《借山图》册页取材于远游中真实山水的写生稿,属于实景山水作品,体现了中国画意象的简约表达。

远游之前,齐白石的山水画主要以《芥子园画谱》和明末清初的“四王”的山水风格为主。之后,齐白石凭借远游时的印象,以自己独特的方法将原型山水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初步形成自家山水面貌与风格。

齐白石 134cm×33cm 无年款 轴

释文: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 此三变也。白石山翁并记。

钤印:木人(朱文)白石翁(白文)

齐白石对世间的一切皆爱的深沉,

宏如壮丽山河,微若花木草虫,

都在他的笔端唱诵如歌。

中国与希腊同有着古老且厚重的文明,我们相知、相亲,人民尚“真”。愿“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展,可以点燃两国人民文化交往的热情。愿希腊与中国,这两个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无数璀璨珍宝的国度,可以美美与共、与时偕行。

工作人员在现场布展

展览名称

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

展览时间

2019年11月12日—2020年1月12日

展览地点

B & M Theocharakis古典艺术及音乐基金会

展场地址

希腊雅典市瓦西里斯索菲亚大道9号,梅林街1号。

主办单位

北京画院

B & M Theocharakis古典艺术及音乐基金会

中希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

协办单位

雅典中国文化中心

B & M Theocharakis古典艺术及音乐基金会外的齐白石展览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