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虎年的正月里,国风主题、元素在不经意间已成为各类晚会的标配。
Z世代,是受到了无数关注的一代人,他们也不让世人失望。在互联网上关注古诗词解读,通过短视频传播中华文化,这是值得点赞的。只是在此过程中,有自己的主见极为重要...
追逐新潮并非青年人的唯一“天性”,他们对传统也不会敬而远之。
艺术和体育是人类通用语言,是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的重要桥梁,也都是人类渴望突破自身局限、探索生命更多可能性的自我革命。
新年之际,一场青春影像盛宴在首都博物馆举行。
回首2021年的综艺市场,从年初到年尾,文化类综艺成为最耀眼的新星。过去文化类综艺曲高和寡的局面,在这一年被极大地改变。
20世纪70年代末,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开始在来自1950年代大众媒体的普通图像上叠加字体风格简约的文字片段。
《觉醒年代》《山海情》《理想照耀中国》《功勋》等影视剧在建党百年优秀文艺作品展播中脱颖而出,点燃了年轻一代自发的观看热情。
陶瓷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工艺价值,是我国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个会捉妖的虚拟美妆达人”柳夜熙上线不到一个月,仅凭两条视频圈粉超500万,妆容“出圈”引发真人美妆博主争相秀仿妆。
优质的虚拟人物来自生活,又反哺生活。涵养现实底蕴,用技术赋能数字生活,虚拟人物的未来值得期待。
对于游客来说,旅游早已从新鲜事儿成为幸福生活的刚需,不仅要走得更远,还要玩得更好,多元化的夜游项目精准命中这一需求。
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为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与大众生活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短视频对消费者的旅游习惯和旅游产业的营销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先被“种草”,然后打卡“拔草”成为当下出游新趋势。
“云端博物馆”“云逛展”火了,短视频平台让博物馆和文物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得普罗大众能以更便捷、更直观、更专业的方式亲近之,感受人类文明精粹。
保护著作权也是保护创造。尊重知识、尊重智力创造、尊重文化创意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的共识。
一列从成都开向重庆、贵州等地的“熊猫专列”火出圈了。
文学艺术是实现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更可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文化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文脉呈现的是沿着时间轴由远及近再向远延伸的线索,是文化的源头、过程、方向,是文化的根基和脊梁。北京中轴线就是北京这座城市历史文脉的物理化呈现。
中国文化备受欢迎,中国科技同样引人关注。
当春秋时期便普及的苏绣绣进了表盘,当敦煌壁画元素作为印花出现在运动鞋上成为“爆款”……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在时光里蒙了些许微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我们正处于信息社会狂飙突进之时,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劳动、政治经济、文化价值颠覆性重构,必然对人们精神生活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必然在审美领域留下愈来愈明显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