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各地都无可避免,美国不例外。在疫情阶段,美国艺术行业几乎属于停摆状态。如今疫情情况逐渐明朗,美国解封是正在进行时,艺术业会迸发什么火苗呢?
春节档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但也有不少观众反映春节档电影票价都略微上涨。而在今年,票房的下跌却和票价的上涨形成了强烈的反比,难道历年的高票房都是依仗票价上涨吗?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拍卖市场经济逐渐回暖。在2021年接近尾声的时刻,就不得不提到在今年拍卖会上最贵的十件艺术作品!
此次《阿凡达》中国重映来得突然——从宣布到定档上映不到一周,几乎零宣发,但仍引发观众和影院方的积极反应。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多家知名媒体报道了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做着生动而不寻常的梦。
巴拿马多位艺术家使用抗击在疫情一线的医生的白大褂作画,借此表达对医务工作者的感激,希望传递出战胜疫情的希望。
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沉寂已久的艺术品文物线下拍卖活动近日开始复苏。
2020春的中国艺术品拍卖注定是比较特殊的一季。当下艺拍市场正在“变与不变”中努力前进。
2020新年后突发的新冠疫情使各行各业停摆,不仅给全球的艺术活动都按下了暂停键,而且也对全球艺术品市场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与冲击。
2020年8月29日~11月29日,由顾家集团、顾家投资旗下商管中心和艺术中心联合引进的毕加索原作艺术品大展,将于宁波老外滩北岸艺术中心展出。
2020年是朱德群诞辰100周年,不少大拍卖行动足脑筋,挖掘朱德群的精彩之作,希望重新激活市场。
在画廊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方式上,可以看到危机中一种‘共命运’的意愿。
“无接触”的拍卖方式无碍常玉等现当代艺术家市场继续火热,然而古代、近代等鉴定门槛更高的艺术品则出师不利,凸显了隔空直播举槌的利弊。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 COVID-19 带来的包括出行、运输、检疫和英国政府的持续限制,我们非常遗憾地宣布取消10月的伦敦弗里兹艺博会和弗里兹大师展。
艺术品拍卖行业实际遭受重创的深度、广度,不仅并不亚于其他行业,反而具有别样的苦涩与尴尬。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些行业短暂停摆之后开始慢慢复苏,然而国内艺术品市场却未见有大动作。
当下,美术馆如何保持定位与调性,保证优质艺术内容的输出与普及,在经济低迷,民众对艺术品关注度愈发低下的环境中维持下去,值得思考。
疫后·艺启”广州艺博会2020艺术巡回展(广东)6月20日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开幕,这是广州艺博会今年首次举办的大型线下学术展览。
危中有机、危中寻机,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鉴于香港的新冠疫情反复,在慎重评估过疫情对于客户的影响后,中国嘉德香港决定取消7月的春季拍卖会,同时将合并春、秋二拍于10月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博览会原定于2019年11月举行,在收到来自画廊和其他参与者要求更多准备时间的请求后,博览会改期至2020年。
第四届画廊周北京将于2020年5月22日至5月31日回归,画廊周北京的开幕标志着北京艺术界的复苏,也同时为世界其他的艺术界带来希望。
疫情之下,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冲击。与此同时,数字文化消费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后疫情时期,如何将新消费转化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抓手,成为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
北京市文物局官网发布消息,同意5月12日起,故宫博物院每日预约观众数量上调为8千人。 4月29日,故宫博物院发布从5月1日起恢复开放的消息,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
疫情之下,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冲击。与此同时,数字文化消费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受疫情影响,各国原计划开展的艺博会、重要展览相继受阻,多国博物馆仍处在关闭期,跨境艺术合作更是迎来了难题。
国家卫健委日前强调,要紧绷疫情防控常态化这根弦,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坚决遏制疫情反弹、扩散。记者注意到,近日有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发布公告,再次暂停开放。
有业内人士乐观表示,艺术品线上交易时代已经到来,但值得思考的是,热潮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建立长效机制才是发展的关键。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影响了各国经济的方方面面,艺术市场也不能幸免。
“互联网+”的时代,推动着社会的大发展,也不停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