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少传统文化都把其当作“假想敌”而避之不及。即使全媒体给传统演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也使我泱泱民族的丰富文化底蕴有了新创造。
佳士得正于网上拍卖呈献首件以非同质化代币(NFT)形式拍卖的纯数码艺术品:《每一天:前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
光这种媒介不同于物质性的材料,它需要借助其他媒材才能得以显现,目前来看光的独立性仍有待加强。
艺术与科技看似冰火两重天,但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部艺术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的发展史。科技为艺术提供最前沿的材料和媒介,而艺术则为科技输入新的灵感和养分。
6月14日,艺术家王郁洋携自己的个展“叠加态”再度回归成都市麓湖·A4美术馆。
文 / 苏磊(策展人、今日美术馆新媒体实验室执行总监)首先想请您谈谈,2019年您作为策展人和今日美术馆新媒体实验室执行总监,投入精力最大的事是什么?以及您为什么想去推动这件事。 苏磊:20...
外媒称,数字革命为艺术表达和展示提供了无限可能,而艺术家在数字革命的驱动之下,也在不断改变艺术创造的方式。 据西班牙《国家报》8月26日报道
艺术回归其再现的实践场域中,还有可能创作出与世界的联系吗?
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现代艺术,人工智能已经都能够涉猎,这给美术创作提出了时代性的命题:我们将来需要怎样的艺术创作和怎样的美术教育?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第五届“青策计划”即将进入尾声,直观地感受艺术作品在网络时代为何重要?
2019年1月22日,美国艺术机构Rhizome于纽约新美术馆推出展览“艺术在此发生:网络艺术的档案诗学”(The Art Happens Here: Net Art’s Archival Poetics)。
当下科技媒介参与艺术表达后,艺术与科技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艺术家试图借助科技媒体表达新的时代感受,给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
不可否认,艺术创作因科技的介入而大有可为,但对于度的把控却变成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艺术越来越科技化,科技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于山顶重逢。”——福楼拜
2018年12月22日,“幻城”浸入情景式艺术展在北京王府中環开幕,邀你一同穿越人类最伟大、隽永的智慧,在视听盛宴上捕捉本心,在感官漂流中发现自我。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第五届“青年策展人计划”近日正式开幕。“有毒” 与“林中的树倒下而没有人在”两组方案从61份有效方案中脱颖而出。
艺术市场每况愈下,近两年更是如此,民营美术机构做的展览规模越来越小,尤其是没有商业价值的新媒体艺术的展示展览越来越少。
“体验社会”现象(Schulze 1993)的出现,让艺术和设计作品的“美”,渐渐成为了可以触摸和的“实物”,而不仅是用视觉去感受。
2018年8月24日,加藤泉中国首个大型个展在红砖美术馆(北京)开幕,展览将艺术家近20年的艺术创作进行了阶段性梳理和总结。
2019年春季,泰晤士河景观方案“Current”即将亮相,这一方案由新媒体艺术家里奥·维拉瑞尔(Leo Villareal)设计,以伦敦桥为起点,依次点亮横跨在泰晤士河上的15座桥梁。
ZKM艺术中心的目标,是连接专业知识与公众。我们一再质询既有的和已知的,以期对发掘创新有所贡献。
新媒体艺术利用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础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它一直都和观念艺术结合得比较紧密,所产生的新奇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视觉生活
2017(第二十一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将于11月2日至5日在世博展览馆(浦东国展路1099号)举行,预展于11月1日晚先行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