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863项目(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将智慧城市试点放在武汉和深圳两个城市,自此我国就开启了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不久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对外公布,用了一整个篇章来阐述建设数字中国的目标。
未来城市的发展蓝图,集中了人们对生活几乎所有的想象。地铁公交一码通行、AI辅助新冠肺炎CT诊断、无人化港口码头自动吞吐……
中华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市场在2020年萎缩了22%,从2019年的644亿美元销售额下降到2020年的501亿美元。
当前,文化产业正呈现出以数字化方式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怎样的发展路径?
艺术+新媒体虽然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噱头,但是这些元素已经开始融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渗透到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层面上。
越是在媒介化社会,越是不能忽略人的主体作用。让线上与线下相互补充,让虚拟与现实相互激发,保持精神的定力和思想的清醒,显得尤为重要。
在相关指导意见出台之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就启动了“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云冈、龙门、麦积山三大石窟首批参与,探索更多数字化保护利用方式。
以大量精彩实例与有力数据,围绕佳士得 “数字化服务的演进”、“在线化数据”、“网上拍卖的特点”、“在线平台的亮点功能”,以及佳士得“其它数字化创新拓展” 这五个方面,与屏幕前的艺术品...
什么样的网上拍卖最受欢迎?世界上第一幅进入拍场且以高价成交的人工智能画作是怎样生成的?艺术如何与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相结合?
“沉浸式”不应成为泛娱乐化、空心化的代名词。追求数字技术与人文艺术最大程度的完美相融,是沉浸式展览的根本目标。
人工智能可以写诗、画画、作曲、写剧本等现象,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甚至恐慌:难道人类最后一块领地也要被人工智能占领了吗?
《蒙娜丽莎》画作问世的500多年来,关于这幅画的创作背景、蒙娜丽莎的身份以及她的微笑,一直是人们研究、讨论、追逐的话题。
4月16日,整个世界都在关注巴黎圣母院大火。火灾过后,如何修复这座受损严重的经典建筑,又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倘若进入5G时代,屏幕更加快速(比4G快825倍),清晰度百倍提高,再加上3D立体屏幕立体声,一年四季当中,满耳的柳浪闻莺,蝉声送暑,十里蛙鸣,雁唳霜空……
当下,经济不景气必然使画廊这个连接艺术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行业乏善可陈。更要命的是,画廊还要面临着艺术电商的“切蛋糕”。
在我国众多历史文献中,石刻文献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又保留和传承了我国历代书法艺术遗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近日,由中华书局全资子公...
这类展览能为观众提供超现实、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但也有人提醒,如果只盯着拍照和“到此一游”,当心反将这类展览提供的浸入式体验窄化成平面式照片。
在2019年两会会场上,“智能+”“人工智能”频频被提及,“艺术”无疑也是人工智能正在渗透的一个领域。
电商、社交媒体、数字应用正迫使瑞士传统制表行业做出相应改变,这使得两大表展也开始受冲击。
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展的突飞猛进,更多奇思妙想正在变为现实,并日益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让非遗插上信息化翅膀进入学校,再次焕发青春活力,使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实现代际传承成为可能。
一元复始之际,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的成果精粹来到燕赵之地、京畿河北,作为2019年新春特展,讲述又一个“中国故事”。
摄影是一项特殊的介入、应用和不断自我更新的媒介、载体,在参与当代文化叙事与艺术新秩序及新格局的建构之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第四届迪拜设计周(dubai design week)于2018年11月12日至17日华丽回归,将再一次成为设计与文化届的交流盛事。
9月13日,“为生命而舞——首届中国舞蹈艺术大展”在国家大剧院东展览厅正式开幕。
近期,美国信托公司(U.S. Trust)对高净值藏家进行了一项调研,结果发现千禧一代的藏家已经结束观望期,他们终于定下心来,积累财富,并开始进行收藏。
第八届江苏书展主场展览日前在苏州落下帷幕。10万多种图书,170余场阅读推广活动,全省阅读爱好者顶着炎炎烈日赶赴书香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