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论是艺术家走进社区展开创作实践,还是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深入至社区层面,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都让人们看到了艺术在社区中的更多可能性。
北京是一座书香之城,“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已经开展了11年,众多的领读者带动北京人将读书化为日常生活方式之一。
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古镇,保存着历史传统风貌,蕴藏着深邃的技艺和文化的积淀。
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古镇,保存着历史传统风貌,蕴藏着深邃的技艺和文化的积淀。
近年来,当美术馆纷纷扩容、美颜之后,人们更关心的,其实正是作为美术馆核心内容的展览。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让美的创造更富有活力。
近年来,小剧场及其附属文化IP因集艺术表演、互动体验、时尚消费于一身,日渐受到“后浪”热捧,成为都市年轻人的新宠。
涂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随后凭借其形式的不断创新和特有的社会吸引力,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行为,迅速扩展至世界各地。
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区域文旅品牌建设让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有了更明确的导向,也让城市更新建设有了更多支撑要素。
时下,打破观看和表演边界的“沉浸式”戏剧形式,正成为演出市场的新潮,这或将给小剧场发展带去一些启发。
城市不仅是人类生存聚集的场所,城市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类文化与文明,承载了人们的美好生活追求。
悠闲与进取并存、传统与潮流交织、本土与国际相融。“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以超融之态、全球化的眼光,超强的学术阵容,超高的艺术家配置,将世界的目光聚焦成都,2021年11月6日即将拉开帷...
公共艺术在国内早期一直存在某种“误读”,更多的是以城市雕塑或者城市公共空间的物化的构筑体来阐释公共艺术,这与中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近年来,不少公共艺术因“傻大怪洋”等受到诟病,同时国内公共艺术仍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
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工业遗产见证了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历史风貌与时代特征,承载着城市记忆,印刻着发展足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在此过程中,如何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是一重要课题。
作为城市发展细胞的社区,又该如何借助艺术介入形成社群自发生长力量,为居民带来亲密感和凝聚力,同时延展产业链条,带来经济活力和社会效益?
5月25日,据国家文物局消息,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博物馆达5788家,其中,全国5214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近日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
2021年“五一”小长假,迷笛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咪豆音乐节、国潮音乐节等音乐节在全国各城市开唱。
从文化生产领域来看,上海的文化设施种类齐全,总量位于全国前列。上海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5座,远高于全国2.3座/百万人的水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每20万人1座的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国内已有20余座城市出台了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或规划,一些城市已经启动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而最应该向博物馆之城方向努力的,首先是那些历史文化名城。
一座城市发展文化产业,除了要考虑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还要考虑非文化产业的因素,而后者往往更重要。
论坛现场按:2019年11月22日,第二届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论坛以“艺术,都市之颜”为主题,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全球论坛,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学者、教育...
当我们提起一座城市的时候,脑海中总能浮现出其地标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就让我们坐上飞天魔毯,展开一次奇妙的环球旅行,盘点那些足以代表所在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
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134座历史文化名城。
不管多么繁华的城市,其夜间生活都有一定的限度,最为普遍的是酒吧、电影院、剧院等。这种夜间的休闲和消费,如果没有博物馆、美术馆的加入,会表现出城市文化状态的缺陷。
博物馆的晚上是博物馆独特的资源。博物馆善于利用晚上,不仅将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表现社会所需,反映公众所想,满足专业所求。
江南的博物馆和城市记忆中,有对江南文化的关注,更有江南文脉的留驻。江南文化是历史的,江南文化是传承的;江南文化有“城市转型”的记忆,江南文化有“水系”的滋润。
11月29日至12月1日,“沟通城市:数字技术与多元文化——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公共艺术更让这个社会变得柔软,因为它往往是艺术家“向外呼喊”的声音。公共艺术贴近生活的取材,降低了观众的欣赏门槛;而涂鸦、雕塑或是大型装置这些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也表达着底层人民的诉...
罗隽为中国城镇化提出三个图景,即:回归田园,它给我们呈现的是景观和空间图景;回归乡愁,我们有文化,有人文图景;回归生活,就是要诗意地适居,呈现一些人文化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