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与艺术融合,当代码书写视觉艺术,生成艺术这一名词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今天就让我们从生成艺术的角度走进NFT的世界,探索这其中看似毫无瓜葛,其实盘根错节的关联。
在被称为“元宇宙元年”的2021年,全球艺术市场的变化历历可见。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拍卖市场经济逐渐回暖。在2021年接近尾声的时刻,就不得不提到在今年拍卖会上最贵的十件艺术作品!
在人们还弄不清什么是元宇宙的时候,一些区块链游戏已经搭载上元宇宙的概念重新收割用户。
最近“元宇宙”成为热门话题,在拥趸眼中,作为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元宇宙”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值得期待。
近期,最令人垂涎的 CryptoPunk NFTs 之一,CryptoPunk 9997,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3390万港元(435万美元)售出——几乎是其最高估价的五倍。
艺术品因在2021年上半年搭上了NFT的快车,而和区块链产生了关联,通过此次大会,从整体趋势、政策到技术,可以让艺术行业从区块链宏观发展角度,审视自身。
币圈2021今年3月,NFT强势出圈,随后,相关项目快速涌现,元宇宙——作为NFT的展示和应用场景成为技术和资本同时追捧的下一个热点。
区块链+游戏+艺术,一股强大的虚拟势能正在介入现实世界。
音乐行业一直是盗版的“重灾区”,将音乐作品做成NFT,方便音乐作品链上存证,能有效规避盗版的问题。
一直以来,NFT(非同质化代币)都被认为是区块链走向主流的突破口,因为它可以与传统领域中的多项产业相结合并碰撞出新的火花。
作为第十五届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砖美术馆新展“图像超市”于近期正式“开业”。
有赖于创作者及倡导者的支持,5,184像素的革命性非同质化代币(NFT)作品,将首度于传统拍卖行推出。
一段视频片段以1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一条推特卖出291.6万美元,一份由5000张图片拼接成的JPG文件拍出6935万美元的天价……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它们正在真实地发生。
保护著作权也是保护创造。尊重知识、尊重智力创造、尊重文化创意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的共识。
4 月23日于香港举行的「珍贵名表」春拍中,呈献市场上首个附NFT、透过区块链技术为腕表提供真伪及来源数码认证的腕表系列——SPYMASTER。
不久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对外公布,用了一整个篇章来阐述建设数字中国的目标。
4月1日,波场创始人孙宇晨在推特表示,其JUST NFT基金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毕加索的作品《戴项链的躺卧裸女》。
2月25日,拍卖行巨头佳士得纽约上拍了一件有点特殊的作品,名叫《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
随着区块链和艺术的交集在不断演变,我们正在悄然进入区块链技术支持的“数字艺术新时代”。
艺术品保真不能仅仅依靠区块链技术本身,还需要管理体系、信用体系、法律体系和区块链技术相互协同、多管齐下。
随着区块链的政策利好不断释放,区块链技术应用很快进入艺术品交易领域。
对于相对小众的艺术品电商而言,区块链究竟是噱头,还是能真正解决行业痛点的利器呢?
艺术市场过去几年的扩张是爆炸式的,但我们如此需要的学术研究版块却没有长足的资源进行发展。
据佳士得于2018年10月11日发布的一份新闻稿,总部位于美国的领先艺术企业佳士得(Christie’s)正与知名的艺术行业独立数字注册机构Artory合作,在区块链上注册艺术品销售。
代笔、抬价、洗钱等乱象让人们不敢轻易涉足艺术品和文物收藏——这一行的水,实在太深了。尝试用区块链来破解艺术行业的暗黑潜规则,能净化行业吗?
区块链技术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艺术市场,这是世界著名艺术家的一幅名画首次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标记和成功拍卖。
本文跳脱对于艺术区块链常见的歌功颂德,而是以较为务实的角度探讨其中的发展潜能与限制,并尝试在结论点出解决艺术区块链问题的核心。
近期,美国信托公司(U.S. Trust)对高净值藏家进行了一项调研,结果发现千禧一代的藏家已经结束观望期,他们终于定下心来,积累财富,并开始进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