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最近在书法圈火了。
20日,傅伟华在郑州将创作出的甲骨文书法长卷《兰亭序》及“甲骨文钧瓷龟甲片”捐赠给了河南省档案馆,被该馆永久收藏,为颂扬黄河文明、传承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兰亭序》被称为三大行书之首,王羲之当年47岁,是他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惜原本已经失传。
不朽中国是一个充满古迹的地方。但是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国没有将历史文化依附于古老物质的存在。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中国人对“不朽”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
笔者常把古人书画悬挂于墙,品一杯茶,与其“对话” ,不难发现作品的内容反映了古人创作时而痛快、时而平淡、时而痛苦、时而开朗、时而抑闷、时而入戏、时而超脱,致使点线面中或重若崩云,或轻...
文如其人,王羲之一向清名远扬,然清而不虚,他更以“风骨”见称于时:“及长,辩赡,以骨鲠称。”除了“风骨”,王羲之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其真性情了。
王羲之此文本是为玄言诗集作序,却拒绝“平典似道德论”,而是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写良辰嘉会之际自己内心的悲喜交集之感,直言“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与矫情,反思生命的意义与真谛,字里...
“意在笔先”这四个字常常见诸于中国书法史和绘画史之中。
书法是瞬间表现的艺术,一件书法作品可以在瞬间完成的,在这瞬间里的一招一式要表现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技术、思想和意境。
有人还统计他在一幅画上盖了多少章,大加挞伐,但是这种挞伐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全面客观的。因为同样一张画上,满篇的印章中,盖章最多的人并不是乾隆皇帝。
“韵”的兴起是书法从工匠技术到文化艺术的转变,从客体的形式至上到主体的精神至上的转变。据说,《伯远帖》所显示的晋韵风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孔侍中帖》、《鸭头丸帖》也堪称“韵”之典
白老能书写大字,世人知之甚少。当年现代化社会的上海,房屋寸金寸地,很少有高楼大厅与之悬挂大件作品,故他的作品总以小幅为主。
玉山子的价值有别于一般玉器。由于它结合了中国的诗词书画,并依山子的特色加以雕刻,还将中国的平面书画转换成了立体山水,因此它在玉器收藏中可谓独树一格。
在四僧中,论书法当属八大山人第一,他肃穆高古的书法对他的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代黄宾虹曾提出八大“书一画二”之说,似八大这样书画双绝的巨匠是十分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