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审美体验都基于对外界事物的直觉反应,日常生活审美与艺术审美并非截然分开的两极,陌生化创作模式是公共艺术实践中将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工作方法。
除了这些影响巨大、非常容易识别的城市公共艺术之外,当然还有许多不易被人们所重视的细节。如城市地铁,从功能地铁向人文地铁的转变过程中,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必要性逐渐显现出来。
来源:美术报 作者:赵丽莎 今天,艺术作品走进公共空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越来越多可供标识的公共艺术成了城市名片。如罗马的母狼与撒尿小孩,丹麦的小美人鱼铜像
当我们提起一座城市的时候,脑海中总能浮现出其地标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就让我们坐上飞天魔毯,展开一次奇妙的环球旅行,盘点那些足以代表所在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
一件艺术作品需要耗时百年才能完成,必然无法见证其完成的艺术家是怎么想的?
自 3月22日画廊周北京开幕以来,就吸引了来自27家美术馆等非营利机构、海内外画廊以及企业参与其中,共同探讨和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
常有网友通过网络渠道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出各种吐槽,也曾有媒体发出关于“短命”的城市公共艺术的报道。对此,作为一位艺术从业者,也是旁观者,对当下公共艺术的现状始终抱以同情的态度。现在,...
对当下的公共艺术不能一味地责备,不能简单地说某个艺术家是笨蛋、某个官员是笨蛋,其实在我看来倒不如说都是笨蛋!在公共艺术这场审美的角逐中没有胜利者。
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的公共艺术创作尚在继续,上海里弄的“微更新”也还在进行中。
在种族隔离时代(1948年),艺术创作自由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遏制。在这个压抑沉闷的时代结束后,多年来积蓄在这片土地上表达与倾诉的欲求终于得以实现。
2018年无疑是公共艺术蓬勃发展的一年,在这种火热现象的背后,与城乡建设以及公共空间发展的需要密不可分。
当夜晚降临,他们便会发出桃红色的光芒,映照出这个城市的温暖,也映照出当下公共艺术与城市的联系。
1959年, 几位情境主义国际者,将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的两间展示改造成一座迷宫。由此引发一场对于“人造”的反思,60年后,类似的手段重出江湖。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风格,每条道路都有自己的气质。若欲将公共艺术与城市完美融合以凸显城市特色,就必须对城市历史文脉、公共空间有深入研究,对城市建设有长远规划,进而体现公共艺术独特的在...
公共艺术更让这个社会变得柔软,因为它往往是艺术家“向外呼喊”的声音。公共艺术贴近生活的取材,降低了观众的欣赏门槛;而涂鸦、雕塑或是大型装置这些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也表达着底层人民的诉...
在与村民的接触中发现,其实他们并没有以城市眼光看待乡土的情怀。普通村民和当过村干部的支书都表示,他们并不懂也不需要去懂艺术是什么。
芝加哥市长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已经推翻了他那充满争议的计划,即出售一幅凯利·詹姆斯·马歇尔(Kerry James Marshall)绘画来资助一座公共博物馆的翻新工程。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记忆或许会被钢筋水泥淹没,该如何保留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
9月7日,第33届圣保罗双年展开幕。本届双年展以“感性亲和力”为主题,关注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中,对艺术公共文化价值的探讨。
2018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JISP”)将于2018年9月20日起在上海静安雕塑公园举行。4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将展示58组87件雕塑精品,将致力展现主题“城市无界”。
伦敦地铁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运营,至今已经有155年历史,而从1908年开始,其视觉设计也有了100多年的历史。
北京最高温度39℃,巴黎最高温度30℃,纽约最高温度33℃,北半球这个大火炉子是待不下去了,快飞到南半球钻进那里的博物馆、美术馆,享受艺术的清凉时刻!
?在最近的20年间,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交易和展示平台,整体的发展进入到了提速的阶段。
浙江美术馆的“中国水印版画大展”,呈现传统水印版画在新时代下焕发的新活力;伦敦兰贝斯宫的“前线素描”则绘制出了在战争中的人民生活,朴质而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