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临近,很多人已经踏上了回家的旅途。春节假期将成为2019年第一个适合出游的“小长假”,如今,除了合家团聚、走亲访友,旅游也成了一种时尚的过年方式。
“Giclée”(艺术微喷)一词源于法语,原意为“喷射”,这个名词一度是推销艺术品时最让人闻风丧胆、瞠目结舌的字眼。
接近2019年的时间,“广州三年展”开幕,主题定为“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进入2019年,艺术品市场注定将发生深刻变化。作为文博收藏界人士,我们都需要好好把握
无论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还是马格里特的《洞察力》,他们都是想象力的结果。但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呆久了,就很容易陷入某种定论,难以打破固有的界限。
告别2018,2019将是更忙碌的一年,因为所有事物都开始瞬息万变。请不要迷失自己,因为2019是共享的时代。
不可否认,艺术创作因科技的介入而大有可为,但对于度的把控却变成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12月21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以“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为主题,对新技术所带来人类生活的变化,以及未来世界的可能性进行多方面的探讨。
有一天即使人类完全灭绝了,当无聊的外星游客在地球上找到一本侥幸留存的诗集时,他们的惊讶大概不亚于《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发现黑色方碑的反应。
一直以来,人工智能(AI)被认为难以替代人类完成某些有创造性的工作。但这样的认识恐怕要因最近的一次拍卖而有所改变了。
AI画作究竟能否算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即便算作艺术品,创作它的艺术家又是谁?
豪瑟沃斯术家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的个展现正于伦敦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ies)举办。
科技不仅可以帮助人类认识现在、探寻未来,还能帮助人类了解自己的过去。通过新手段和新方法,科技不断助力考古,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人工智能到底能否代替艺术家的创作?作品中有多少是传统艺术观念中的“艺术”成分?凭借机械制作、数据整合的“再创造”真的能够代替艺术创作吗?
换句话说,在科技改变世界、改变生活的现实大背景下,务必要在观念、行为等上做出新的调整、大的转变,才有可能突围成功,才有可能得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另一个维度上,AI画带来的可能是整个艺术体制的变革。
有人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绘画技术的成熟,艺术品市场也将形成新的秩序,变得“平价”;也有人认为,AI艺术会有属于自己的消费市场,形成新的艺术分支……
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肖像画将在10月亮相佳士得拍卖,估价为7000-1万美元之间。在国内,首届全球AI艺术大赛正在征集阶段,获奖作品也将走上拍场。
巴黎大皇宫的展览展出了约20个艺术装置,它们全部由计算机软件产生,由机器人来创造,而这些机器人来自13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设计,被收藏在全世界的各种博物馆中。
对未来世界的凝望与探索一直是人类发展中所热切关注的主题,生活方式、社会发展、人工智能与伦理道德,都成为我们在探讨未来与人类发展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接受采访时,在Obvious负责大量技术工作的人工智能博士生雨果·卡塞勒斯-杜普雷指出,他们对“背后所隐藏的哲学方式很感兴趣”。
展望未来,我们的博物馆计划涉及范围之广,上天入海。终有一天,我们也将在火星和其他已知宇宙空间上参观博物馆。
“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本周五将亮相保利国际会展中心。今年文物博览会的主题是“文物、科技与生活”,大量与科技相关的精彩文物、展品将在博览会上亮相。
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吉姆·迈尔斯近日在一个旧文件柜里发现了艾伦·图灵的近150封信,这些信装在一个普通的空色文件夹里,上面潦草地写着“艾伦·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