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为我国文博界的热点话题和实践课题。活起来的“活”,我理解的是文物要融入百姓生活、通过科技激活、实现馆际盘活。
随着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灯光不仅作为一种传递光芒与温暖的媒介,更成为了灯光设计师手中的“画笔”。
唐代是墓志创作的鼎盛期,据统计,目前仅刊布的洛阳唐代墓志已经达到6000余方。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展的突飞猛进,更多奇思妙想正在变为现实,并日益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让非遗插上信息化翅膀进入学校,再次焕发青春活力,使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实现代际传承成为可能。
近些年,全国各大博物馆、美术馆都推出了春节特展,撷取各自馆藏精品,以飨观者。与艺术相约、到展馆过大年,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新时尚。
1月29日起,上海科技馆在1楼球厅推出“猪”事皆宜——上海科技馆猪年生肖特展,带观众探索关于猪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渊源,畅谈那些与猪有关的趣味话题。
博物馆应顺应趋势变化,通过文创衍生品丰富自身功能。而博物馆的文创品应当具有美学特色,在生活实用性的基础上富有文化内涵,深入挖掘隐身于藏品背后的故事。
由首都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晋江市博物馆主办的“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展,通过116块图文并茂的图板展示,向观众展示北京城池的历史变迁。
最近几年,文化消费相对超前的北京、上海,被赋予“出片率高”、“打卡必备”等标签的所谓“网红展”已成为艺术行业的流量担当。
2016年10月,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江西省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公众展出。为给观众带来常看常新的观展体验,展览新增加刘贺之子刘充国墓的发掘动态。
9月13日,“为生命而舞——首届中国舞蹈艺术大展”在国家大剧院东展览厅正式开幕。
鲁迅在对中外美术史的长期研究后认为:“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汉画像石就是雄迈豪放的汉代民风的缩影。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于9月13日在泉城济南拉开帷幕。据悉,本届博览会除主会场外,还将有8个分会场以及网上博览会与观众见面,力图让非遗真正地“活”起来。
过去30多年来,许多博物馆积极面向大众开放,接纳不同的观众群体,它们十分关注博物馆在包容性、教育和社区方面所做的贡献。
源泉博物馆是以徽文化为核心特色的地域性博物馆。挖掘文物的属性及内涵,将文物藏品与大局结合、与当下结合,与人的天赋结合、与文化需求结合。
9月29日,来自NASA马歇尔太空中心,美国太空和火箭中心的《星球奇境》宇宙特展(Neighborhood Earth)进入中国,讲述人类探索太阳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