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资”与“功夫”在书法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相辅相成,也正是这两方面构成了我们当下的学书态度即“功夫”与“天然”并举,资学兼重,斯为至理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一个人若有实力,或许一时得不到认可,但其光芒终究会显露出来。
从传世墨迹可见,湖帆词稿,多取旧制彩笺,小字行书恭录,钤印,并及闲章,上款曰「请贞白道兄酌定」、「贞白我兄教定」、「贞白我兄词坛粲正」,录原词外,或附长跋与吕氏共研词中某字句声韵之...
作为海派后期的大师级人物,在近年来艺术市场的疯狂膨胀增值的背景下,吴昌硕的作品市场价格也很高,但却不如齐白石耀眼,更不符合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赵本山的四个字拍出92万元高价,张铁林的书法作品拍得8.5万元,冯小刚与曾梵志合作的油画更是拍出了1700万元……
过云楼第二代主人顾承上款。顾文彬辞官回到苏州后,与儿子顾承完善怡园工程。俞樾曾题写怡园西边“遁窟”一室之匾额。
王诜的宅园(西园)堪称当时京城主要的雅集中心之一。其私第之东筑“宝绘堂”,专藏古今法书名画,其风流蕴藉,大有王谢家风,苏轼为其作《宝绘堂记》。
企业收藏的动机是什么?是对品牌进行宣传,抑或为了追逐短期的经济效益?在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渐趋理性的当下,企业或许将被赋予全新的使命,实现品牌建设与艺术的双赢。
进入90年代后,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书画作品的价值被重新的挖掘出来。与此同时,藏家的群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最终在2009年,将书画艺术品的价值迅速推到高位。
拍卖公司在海外征集的藏品绝大多数原本就出自中国,这也让海外征集与文物的回流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处在一个非常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品市场这些年的大发展给了每个人自由选择收藏对象的机会。
环境、资金、人气和书画作品是决定书画收藏或投资的关键元素,四者不可缺一。对于艺术品而言,目前市场行情依旧冷淡。那么今后的书画收藏与投资如何走向呢?
2015、2016中国现当代书画市场趋于平淡甚至低迷。回顾分析近十几年来中国书画拍卖行情和走势,中国古代书画将逐渐成为书画收藏界和投资人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