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等,发现画作记事与书中有关“纪游”的记载有许多吻合,徽本见其三,台北本见其五。《纪游画册》或不止于徽本、台北本,或更有多出两本之外者。
满城汉墓已经成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法国与中国的手工艺有着怎样的异同?当两者被并置在一起时会有如何的效果?
1月10日上午,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经过紧张筹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的“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于12月2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为期3个月。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有一个展区常吸引大量参观者驻足观看,这就是改革开放40年百姓服装变化展。
724件珍贵的满城汉墓出土文物,28日亮相“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举世瞩目的刘胜金缕玉衣,30年来首次走出河北博物院,亮相国家博物馆展厅。
作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满城汉墓的发掘创造了数项考古学之最,包括首次发现了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等,令世人瞩目。
750余件珍贵文物中一级文物就有165件。这样一个高质量的文物展览26日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而它的主题则令人触目惊心——中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
随着“互联网+”模式渗入越来越多的行业,博物馆也开始为此模式所影响,逐渐变得“接地气”起来。
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划拨青铜“虎鎣”。至此,这件流失海外百年的圆明园青铜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12月11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法古禅心——纪念李苦禅诞辰120周年艺术展”11月21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是“国家博物馆20世纪大师系列展”之一。
从今年3月底,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引发国内外舆论关注,到境外买家将“虎鎣”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再到文物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历时九个月的沟通协调,国家文物...
据报道,曾在英国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鎣”近日重回祖国怀抱,于今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艺术品市场上,李苦禅作品也饱受赝品袭扰。据李燕透露,1976年到1982年上半年是李苦禅一生绘画创作的黄金时期。
11月27日起,“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是继“中日韩三国绘画展”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日本文博界的又一次重要合作,也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成...
11月21日,“法古禅心——纪念李苦禅诞辰120周年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是继“潘天寿艺术展”、“李可染艺术展”、“黄胄艺术展”、“黄君璧艺术展”等展览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摆放着一件曾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的文物,有无数观众都曾来观赏过这件3000多年前的国宝,这件青铜器几乎被认为是商代文物中最炫目的作品,它就是商龙虎纹青铜尊。
科技不仅可以帮助人类认识现在、探寻未来,还能帮助人类了解自己的过去。通过新手段和新方法,科技不断助力考古,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乾隆南巡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的国宝级书画珍品之一。全套共12卷,总长154.17米,描绘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
此次展览汇集了近120件(套)唐代精品文物,是主办方从陕西历年出土文物中精心甄选、代表盛唐发展水平的代表性物证,它们从文化、生活、艺术、中外交流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现了盛世大唐...
汇集了近120件(套)唐代精品文物的“大唐风华”将于4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亮相。
1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在此基础上,还带来了不为世人熟知的晚期古蜀文明的遗珍,一代蜀王的随葬品得到重点呈现。
中国古人身材有多高?昨天,一位身高1.9米的“山东大汉”现身国家博物馆,他来自约5000年前。
“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2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
“创造的力量——美国19世纪专利模型展”3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在戊戌新春来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基础,特别策划了一场“瑞犬纳福——戊戌新年馆藏文物展”。
“关山无限——纪念关山月诞辰105周年作品展”这些天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