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虎年开年之际,就必须得谈起我们绵延上千年的生肖文化。事实上,虎文化不仅在泱泱中华民族内的纵向传播非常深远,横向至邻国的范围也值得提及,就让我们从画作中来看看。
在这各种书体的概况介绍及名笔的作品亮相中,我们发现并没有内在的、书法史学意义上的打通贯穿,也缺乏各种体式转变的脉络分析及笔墨演绎的规律解读。
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展出的“珠玉的佛教美术”名品展上,一套时隔24年再次展出的日本国宝分外引人注目。
而汉代在书法方面,虽然有摩崖和碑刻两种形式的拓本,但均为东汉的刻石,西汉最有代表性的简牍和帛书,而这些书迹没有在“颜真卿特展”中展示。
东京国立博物馆颜真卿特展前不久落幕,除了展出的举世瞩目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墨迹手卷外,其余展品同样精彩纷呈。
碑帖界有名的李宗瀚“临川四宝”重新聚首亮相,以及三井文库收藏的碑帖孤本,堪称此次展览的又一亮点。
此次东博是以颜真卿为核心,将自文字创始直至王羲之以还晋唐宋元明清书以人传的历代书法连缀成史,貌似突显颜真卿,实具梳理整个书法史的雄心。除稀世墨迹,更以大量名碑佳拓接续,清晰呈现中国...
最近于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超越王羲之的名笔:颜真卿”大展,大批书画重宝齐聚一堂,堪称一二十年一遇的书画界盛事,迅速引发社会关注。
从王羲之到颜真卿,完成了从今草到正楷的转变,有着文字学意义上的书体建设与审美意义上书风变迁的双重意义,展览主题旨在体现颜真卿之超越王羲之。
有人认为,通过这一系列展览可以看出,回归传统是世界文化的大趋势。
自1月16起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展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将世人的目光拉回到书法与文化交流之上,随着展览的闭幕,这样的探讨并没有消退。
2019年1月16日起,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1月16日-2月24日)是《祭侄文稿》在日本的首次公开展出。
由于历史原因,克孜尔石窟壁画被西方探险队肆意切割与肢解,使它们脱离了母体—石窟,留下的是斑斑斧痕、满目疮痍,给石窟的整体研究工作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好的展览,确实应该讲好一个故事,给观众带去知识和美好体验,不过这都是次要的,因为其中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
博物馆除了具有历史传承、文化传播、审美传输、艺术传导、知识传送等功能外,还需要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及积极的学术使命,这是相当重要的博物馆“内功”建设及“软实力”体现。
20世纪初,中国遭受战乱,历经改朝换代之波折,大批中国书画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日本,在日本被称为“今渡”艺术品,掀起了中国书画东传日本的第二次高潮。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最近公布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2019年1月16日-24日)的展品清单中,消失了近百年的北宋李公麟所画《五马图》出现在了展览的第五章中。
明代永乐青花瓷,无论是发色、纹饰、造型,都有重大的突破,为中国陶瓷史揭开蔚然新景象。本季秋拍,佳士得香港将呈献两件永乐青花精品,展现明初青花瓷的曼妙奥秘。
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天正在举办“京都大报恩寺—快庆、定庆佛像作品展”。
《中国近代绘画巨匠——齐白石》展特别内览会29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行。
近日,“中国书画精华:名品的魅力”特展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对外正式展出,并将持续至10月21日。据悉,其中《李白行吟图》、《出山释迦图》、《雪景山水图》、《六祖截竹》等馆藏南宋梁楷的经...
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亚洲国家中最早引入终身教育理念。20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形成了终生教育的基本概念,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终身教育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