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虎年,时下全国各地多家博物馆围绕老虎文物举办的一连串展览中,虎枕这样一类瓷枕展品成为了“标配”。
2022虎年伊始,不少博物馆推出与虎相关的文物特展。
城市不仅需要公园绿地提供物质上的氧气,也需要精神上的吐故纳新,而博物馆正肩负着这样的使命。
视障孩子如何“参观”博物馆?听障学生如何“听”懂文物讲解?
提到流传在海外的中国文物,我们一般会比较简单地认为是八国联军抢去的。他们当然抢了不少文物,但中国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不是这个渠道。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少商周诸侯国没有明确文献记载。噩国便是其中一个。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崛起,当前国内各地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走进博物馆。
一开馆便推出四大重磅启幕展览,浦东美术馆不仅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还有不少像姜晖这样的“跨城”观展者。
经历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2021年暑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游中带学”的亲子研学游市场迎来出游高峰。
6月18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携手举办的“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6月19日,国家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合作举办的“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在展出一件出自香港天民楼旧藏的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番莲托八吉祥纹铺首壶。
文物展策展,有着太多可以探索的面向。它所调动的一切形式,都是为了服务于内容,“外包装”不管如何变化,核心都必须是文物、艺术。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日前发布的一份《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简称“报告”)显示,海外综合影响力前十名的博物馆中,故宫博物院位居榜首,中国国家博物馆名列第二,上海博物...
来源:收藏杂志 《明式家具珍赏》 王世襄著 故宫未必会善待这批家具 在王世襄先生丰富广博的收藏品中,最为重要、数量也最多的品项,是明式家具。
上海博物馆的书画装裱与修复一直传承有绪,从建馆之初就汇聚了一批苏帮、扬帮的古画修复高手,对于各个流派的取长补短,才形成现在上海博物馆书画装裱与修复的风格特征。
?作为上海市文旅局首批夜间试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馆于7月12日晚开放特展夜场。 张亨伟 摄作为上海市文旅局首批夜间试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馆12日晚迎来了今夏首个特展夜场,面...
上海博物馆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此次大展,以上海博物馆收藏品和大量窑址考古发掘瓷器及标本为主,并向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海内外26家博物馆和收藏机构借展藏
记者 陈若茜 原标题:上海博物馆等今夏试点夜间开放,“夜游”博物馆或成上海常态 博物馆夜游与“博物馆奇妙夜”无疑是一直让人期待的,尤其是上海博物馆这样的知名博物馆。
6月24日,由已故德国收藏家马丁·波斯特无偿捐赠的45件中国古代艺毯正式入藏上海博物馆。这批珍贵艺毯是波斯特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收集所得,有坐垫毯、马鞍毯
汇聚“江口沉银”和“南海I号”两个重大考古发现出土文物的特展“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4月25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数字文化遗产不只被用于对抗突发的灾难,更被指望用来对抗自然。
展览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认识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广袤文化区域,以及辽阔的地域背后人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同源性的东西。
智慧博物馆追求的是智能高效,各个部门之间沟通顺畅、配合紧密。这就需要对博物馆管理体系进行格局重塑、流程再造与组织重构,除了理顺各部门职能外,更要保证各个部门之间沟通顺畅、信息共享,...
没有石头缝隙里蹦出来的艺术家,那些通过一念之间挥发出来的东西只是创意,不是创作。伟大的创作向来容量无限,需以画面背后的穿透度去打动人。
经过比对,两卷的绘画书法可谓不分轩轾,各有千秋,一时难定高下,唯其间略有细微差别或可一见端倪,现将两卷相异之处略作说明,盼为引玉之砖,以待方家定论。
江南的博物馆和城市记忆中,有对江南文化的关注,更有江南文脉的留驻。江南文化是历史的,江南文化是传承的;江南文化有“城市转型”的记忆,江南文化有“水系”的滋润。
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反应了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民众文化需求的增长。然而,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资金和资源,始终是值得每个博物馆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