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李是千禧一代最早的一批艺术家,同时也是最早的全球化互联网原住民。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李。
2022北京冬奥会让举国乃至全球为之关注。自2015年申奥成功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大力助推冰雪运动以触碰更为广泛的群体,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对于体育事业前景的不竭动力。
一边是2021年度热词“元宇宙”,一边是站在风口再度“翻红”的VR设备。科技大佬有人积极布局,有人只对硬件感兴趣,还有人对“头戴屏幕”嗤之以鼻。
近些年,元宇宙的热度有增无减,“虚拟意见领袖”在被品牌提出后便迅速出圈,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未来又会有什么样新的发展趋势呢......
9月6日,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主论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2021年夏天,整个中国文化娱乐行业最火的关键词,非“剧本杀”莫属。
近年来,中国多地博物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不仅在展陈形式、文物保护等方面迭代更新,更推动运营管理及观展体验的优化升级。
40年历史的“林茨电子艺术节”,作为世界最高科技艺术展会的代表,从展出的优秀作品中可以看出,科学艺术家们正通过不同的角度,对现实世界进行运算、分析和观察。
无论舞台艺术、电视节目还是旅游景区的表演项目,科技始终在各类演出中扮演重要角色。
由唐宋文人所积累的书画技法、艺文品格和思想境界,对后人更是影响深远。
艺术与科技看似冰火两重天,但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部艺术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的发展史。科技为艺术提供最前沿的材料和媒介,而艺术则为科技输入新的灵感和养分。
当下,经济不景气必然使画廊这个连接艺术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行业乏善可陈。更要命的是,画廊还要面临着艺术电商的“切蛋糕”。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文物知识的普及获得了更多更新的渠道,创造了更加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在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5G与文化产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5G将为文化产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不止5G,近年来,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横空出世并得到广泛应用,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层出不穷的新玩法,让文化更加多彩。
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第五届“青策计划”即将进入尾声,直观地感受艺术作品在网络时代为何重要?
现在,我们将通过这份盘点,为各位影视行业从业者以及影迷勾勒出未来几年内最值得关注的亚洲电影!
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展的突飞猛进,更多奇思妙想正在变为现实,并日益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
农历新年之际,台北故宫博物院于华表廊道阶梯,以院藏“鸟谱”为主题设置了春节应景的地贴,期待观众于年节期间走春游台北故宫时,能感受到鸟语花香的气息。
2018年底,一个小道消息在国内动漫粉丝群体中流传开来:《命运之夜——天之杯:恶兆之花》的剧场版有望引进国内。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已是当下的常态,而艺术走入商场,“艺术生活化”也成为了新趋势。
10月27日,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时代美术馆合力打造的旋构塔“全息书写:2018跨媒体艺术节”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幕,这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在北京的首次大规模亮相。
坐落于安仁坝子的《国家宝藏》体验馆凭借着独特的互动观展方式,深受各路游客的喜爱。
为更好地向世界解读、诠释熊猫文化,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标志性的国际品牌形象,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与五洲传播中心当日共同发起了“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全球招募”活动。
在第二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技馆,“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肖像画展、朱载堉科学艺术成就展日前开幕。
近日,中国艺术金融计划本月底在香港举办首次秋季拍卖会,而为了不受到场地和时间上的限制,满足不同种类的艺术市场需求,中国艺术金融也同时开设纯网络拍卖。
端门数字馆是中国第一家将古代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全数字化展厅。故宫院庆之际,“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在故宫端门数字馆全新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