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艺术家
关于李洋
艺术领域
“写生”这个概念源于西画,是西方学院体制中学习造型的主要方法,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进入学院教育体制后借用西画训练方法,移植其素描,速写,色彩等写生训练方法,引进人体解剖学,透视学来共同构造出一个造型的体系。在解放后的中国美术学院建制里,中国画专业的教学人物专业的造型训练建立在这个体系上,把中国画的教学纳入造型训练规范中,写生课作为基础训练和造型的基本功训练就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把人物模特作为造型训练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国式美术教育的特征之一。 提出写生作品化是在水墨人物写生训练课上给出这样一个概念。是前辈或再上一辈大师们历经多年的艺术实践,以自己的作品实践出一个对于今天的中国画教学现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概念。 我们所熟悉的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1942-1943年作)的创作方法既是以写生的手段完成的。《流民图》中近百个动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中相当部分的人物形象是蒋先生按其构图要求请他周围的友人或演艺界的朋友摆出动作,对模特写生创作而成。《流民图》创作手法最高明之处是让人们感觉不到是写生手法,这来源于蒋先生高超的组织画面的能力,和驾驭人物造型和笔墨深厚的修养功夫所达到。 蒋先生在1938年创作的《阿Q像》也是以写生手法进行创作的,蒋先生为了能生动体现出鲁迅笔下的阿Q这个人物几易其稿,突然有天在街上看到那个人物颇似阿Q神韵,便请到画室即刻写生而就。这种创作方法源于写生,即从生活感受中来,在画写生之前已有充分的创作构思酝酿,带着创作中的要求去画写生,通过人物外在形象去表达其性格,心里活动,先要对对象进行系统深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了解,“作者首先对形象要有深刻的认识和具体的感受,然后才能进行形象思维,发挥出创造性的技巧”(蒋兆和语)。将创造性的技巧建立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即“迁想妙得”之功用。蒋先生说“当画家对物象有了深刻感受,受到客观事物的激励而产生炽烈的感情,就会自然地流露于笔墨之间。”面对客观对象,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技法手段要随心而动,强化对对象的感受,紧紧抓住中国画意象造型,意象笔墨,意象色彩的规律,强调“形神兼备。”东晋顾恺之就已经提出“以形写神”,达到传神,离不开形的刻画。唐代闫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刻画得13个皇帝已经在强调人物的神态和性格的把握,通过人物的眼神和面部形态的描绘,眼睛除了形态特征的差异,更可透露出人物内心世界。初唐时期的画家就已经领会了“形”对于“神”的相互作用,“形”具而“神”生的真谛。蒋先生穷极一生创作的大量人物画作品的创作方法大多是以模特进行创作,就是画面上出现的一头驴子(《流民图》)也是他请人从街上牵到画室面对着对象写生完成的,蒋先生的这种对着对象进行创作的方法给我们后学昭示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即写生作品化的创作方法。 近读邵大箴先生撰文的《写生与李可染得山水画》,李可染先生把对景写生发展为“对景创作”的艺术创作方法为写生作品化的理论提供了佐证。“中国画历来强调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相结合的原则,师法古人即学习传统,师造化一是用心看和用心体会,二是一面看和体悟,一面描绘者在有体悟的基础上加以描写,即‘写生’”(邵大箴语)。李可染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把写生作为他山水画创作的重要转折点,是他一方面认识到中国文人画之所以逐渐走向衰落,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原因外,也有它自身疏离现实的客观原因,李可染先生深感到现代中国画只有面对现实,面向生活,恢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画传统,才有发展前途。在五,六十年代中李先生多次长时间的外出写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去四川,游漓江,过三峡。李先生是在认真研究了中国画传统,研究了阻挠中国画发展的原因之后自觉身体力行提倡写生的。他说:“中国的山水画,自明清以来,临摹成风,张口闭口拟某家笔意,使山水画从形成到内容都失去了生命力,虽也不乏像石涛这样敢于革新的山水大家,但有创意的高手毕竟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生活,丢掉了师造化这个传统。”李先生认为“写生是对生活的再认识。”并提出“以一炼十”的主张,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提炼,使作品达到应有的深度。他的思想实际上已从对景写生发展为“对景创作”,他的理想是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概括的艺术创作。又说:“从写生进入创作需要突破,这是一个很大的难关。”李可染先生是抓住“写生”这一重要环节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艺术教育中,我在教学中历经多年提倡写生作品化,目的:一是链接中国画教学传统文脉,将这些前辈大师一生的艺术实践总结出的艺术教学方法链接今天的中国画教学。二是在今天的艺术教学平台丰富多元,各种艺术观念,个性化的教学充分体现出中国画教学生机勃勃的发展,并有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个平台上的艺术教学却已暴露出轻视艺术规律,轻视基本功的教学端倪,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重个人风格,重个人语言化的追逐,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了艺术规律的学习导致学生创作能力枯竭,艺术创作兴趣的丧失,以至于十几年来中国画后备人才萎靡不振,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作为学院教育如果不出人才,那只能是艺术教学方法出了故障。所以在今天我们推出写生作品化的要求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基本功训练和艺术规律的研究。在写生训练中融入创作的因素,把写生和创作紧密联系起来,将写生和创作拉近,在写生当中就已经开始研究创作的内容了,这就是写生作品化提出的背景。 写生的功能大致有三:搜集素材,训练基本功,直接创作。搜集素材和基本功训练归根结底是为创作服务。 写生的功能是为创作服务,那么,我们在写生过程中就强调创作因素的贯彻和运用,在捕捉对象的激情和速度中,写生是最为直接传达画家感情的方式。在写生中舍弃对自然对象的模仿,追求心灵的真实,面对客观对象,反对“理性的”、“准确的”模仿对象结构、比例的形似,进而追求意象造型之美。“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么自然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艺术家在把握住对象那一顷刻中就是在创造对象,因为他从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对象具有了更多美的价值。”(歌德语)。对对象加强主观感受,强调想象力和主观情绪的表达,主观表达要求的加强会使写生向着创作的层面更接近。同样创作因素的融入也使一张写生更具作品化的需要。 写生作品化的要求是给学生一个概念,以往的写生主要是基本功训练作为主要内容,强调的是结构,比例等造型上的能力,水墨人物写生训练中还有加入笔墨的知识和技巧,要达到写生作品化的要求,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基础,在具体实施教学中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创作经验,对创作有一定的积累和认识。其实,学生在进入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时才是真正进入专业化训练的阶段,这时候的基本功训练提出作品化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作品化”顾名思义,指一幅完整的作品,即创作。把写生冠名作品化,是要求在写生同时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中国画教学有个特点就是用创作带动基本功训练,这是中国画系教学传统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我在美院读本科时,当时任教的卢沉先生就明确要求学生每天要画一小方尺的创作,一来练习构图,二练人物造型,三练笔墨,这实际上就是创作练习,我那是有一方闲章,篆“日课”两字,每天画完一张小画就钤上,日积月累创作能力不断提高,在画创作时会发现基本功训练有哪些地方不足和欠缺,那么在基本功训练时便有目的地加强和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创作带动了基本功训练,使基本功训练才有效果,从而使写生训练和创作产生密切的关联,使学生在以写生作为基本功训练为主要手段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创作的审美意识与情感之中。在写生训练中创作与表现会不断壮大而成为主导,让学生在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接触到创作练习的内容,沟通写生与创作的桥梁,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创作的因素和手段融入写生训练之中,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自觉地融入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抱着创作的观念去对待基本功训练的任何一门课程,创作无处不在。写生作品化的要求改变了以往写生训练中只是单纯的结构、比例、笔墨等技术问题的研究,作品化就是增加了语言表达,要完成,要丰富,要讲构图,要求人物之间要有练习,人物与背景,人物与道具要发生关系,在画面里出现客观物象要经过学生个人的构思,设计,安排,向着完整的一幅画去完善、丰富。依据个人才能去发挥想象力,构成画面里的各种表现语言,把过去写生作品里单调的摆个人物或坐、或站、或卧的现象。让画面生动起来,伴随着学生对对象的激情与构想燃起对写生的热情与活力,借助画面找回表现的情感与冲动,让写生作业更加富于生气和灵性。 写生作品化的要求使改变中国画人物画教学中几十年形成的写生与创作相脱节的弊病,其实在老一辈大师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徐悲鸿,蒋兆和先生的大量作品已经关照出老一辈先生对着模特创作的创作方法。在作品化的要求下面对模特会变得更主动地选择对象,选择你所需要的内容,具备了选择的能力,造型的提炼,笔墨的概括能力随之生发出来。在作品化的要求下,抛弃描摹对象的陋习,打开了束缚造型的手脚,借助情感的表达提升学生对造型意象审美的渴求。借物抒情,以形写神。意象造型具有提炼,概括,夸张的品格,它是表现理解了的形象,所以它必然会舍弃许多表面的,非本质的,次要的形象因素,给笔墨的表达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写生之中就已经探索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写生作品化是建立在中国画传统美学基础上,郑板桥“意在笔先”,是说画家在画之前要求有一个意念,有一个意想,有一个意图,有一个创意,所谓“意匠惨淡经营中。”古人又云:“胸有成竹”,都是讲画之前一个胸中之意,方可下笔,传情写意,笔精墨妙,有如神助。然后才是更高一步追求画面的“意境”。这是中国画的理想。
2009.3.6.东湖湾
(李洋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文章标题:写生作品化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artist/140/news-6197.html
本文类别:评论观点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