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

认证艺术家

关于徐华

2012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教授。现为《陕西国画院院刊》执行主编,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专家库成员,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华山画院副院长,陕西画院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

艺术领域

艺术年表
  • 2020年1月2日,应邀参加“素处以默”刘万鸣写生教学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山东师范大学);
  • 2019年1月3日,《美术网-徐华水墨专栏》《童中焘:中国画画什么?》; 1月10日,《美术网-徐华水墨专栏》《何水法:春暖花开》; 1月12日,应邀参加《水...
  • 2018年1月,作品《华山雪》参加“拯救地球绿色团”展览会"Save the Earth Green Corps” Exhibition; 1月24日-30日,在华山东峰观雪写生,第十五次...
  • 2017年2月1日,创作《月上华山》《天地山川有月华》《清风下棋亭》《流云》《下棋亭》; 2月9日,前往华山写生,创作《舌尖尖上的墨》《雪后华山》《笔尖...
  • 2016年5月,甘肃省博物馆·美术馆举办“行者——徐华画华山”国画作品展(甘肃美术家协会、陕西国画院、西北民族大学主办); 6月,国画作品应邀参加“七...

中国画写生

评论观点 2017-12-19 15515
徐华
认证艺术家

“写生”一词是最早出现在五代有“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的腾昌頫到宋“写生赵昌”此时的写生旨在品评之意。“写生”一词由“写”与“生”组合而成,其中以“生”字为词语的核心。关于“生”的概念,可溯源于《易经》中“生生之谓易”,又“天地之大德日生”。王阳明云:“太极生生之理, 妙用无息, 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生生者,化之源”。艺术与生命精神密不可分。艺术是人的艺术,表现人对宇宙的认识,感受和体验,表现生命是中国艺术理论的最高标准。中国画家对静物不太感兴趣,大多重于表现物象的精神。

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就有“好山水爱远游”,且“每游山水,往辄忘归”。“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唐人提出“外师造化”对后世画家观察写生的理论和实践有深刻影响。宋代画家郭熙云:“天地宝藏所出,仙圣窟宅所隐,奇崛神秀,莫可穷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并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就是说直接到大自然去搜取。明代王履在华山写生,提出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成为中国绘画“形”与“意”的重要理论。(插入王履山水图一)

在近、现代山水画写生走向更加普遍,出现了诸如建立在写生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一些画派,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石鲁等都是以写生为创作基点的画家,写生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也都总结过精彩的画论。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北京以李可染为代表的写生派。诸如陕西以石鲁赵望云代表的“长安画派”,江苏的“新金陵画派”,广东的“岭南画派”等等。这些画派通过写生,对自然山水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创造了新表现方法。

生命精神

“写生”是山水画基础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锻炼画者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笔墨表现能力。写生是作者面对千变万化的大自然,进行取舍和组织的再创造。“写生”广义上来说就是对景画画,但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着自己特殊的含义。“写”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笔墨抒写,即所谓的表现方法。“生”是对画面的效果的一种要求,“生”也有生机、生气、生意、生命之意。“写生”就是用“写”的方式,来表现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生命之意。生命是一种精神,不是言其观念,而是就万物的本体而言。

中国画写生是体验物象的生意、生气和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其中也包括感知物象生长规律,从而达到物我合一。中国画写生是一种生命精神的体验画家游历山川感受生活,不光是用眼睛看,也要动脑子,要仔细观察感知物象中的细小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不被人们所重视。中国山水画是由心目而成,这其中包括内外、大小、上下,主客相融,最终运用到表现物象的“形”而非“型”。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写生来感知万物生长规律,搜妙创真。画家石涛搜集名山奇峰打草稿,但创作的正稿是根本看不出他画的是什么地方,他所画物象与真实物象完全不一样。画家黄宾虹先生也很重视写生,潘天寿曾这样讲:“黄宾虹在火车上写生,火车早已过去了,他还在画,画成的东西与对象不一样,他是不管的。”黄宾虹所画黄山、西湖也看不出其写生之地。黄宾虹写生是不拘泥于物象的。(插入黄宾虹作品图二)画家潘天寿也是很少做现场写生,最多只是用笔勾勾,了解一下生长规律和个性特征而已。(插入潘天寿作品图三)中国艺术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全面的修炼、修行。中国画向来不关心画什么以及绘画过程,而重在你怎么画,你是否能表现出了生意,是否有寓意深邃的超凡的境界。中国画着意于“生”,放眼于“远”,它所表现的不光是我们眼睛直观看到的客体,它是黑白相生的“变化体”,它更是中国文化的“综合体”。

观察方法

中国绘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所呈现的是一种“动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是指画家以画中人作画中游,在行动游赏过程中将自己融于自然之中,视物为我亦物、物我为一,观物如观人,观物性物态融人之情志、我之情志。以下为中国画观察方法。

以大观小:“以大观小”最初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批评画家李成仰画飞檐,之后则是用以成就中国山水画独特图式的思维方法。沈括在“以大观小”的论述中,“……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大”则“心大”。

“以大观小”是古典山水画空间结构的统摄之法。可以看出,“想象”是“以大观小”本质的特征。“以大观小” 则是画者与所画对象距离很近,可以将自己的视角想象成,站在高空中来看原来的地方,这样可以把周围的环境一览无余,其中也包括有我们自己。“以大观小”是在写生过程中观察整合视觉的意象、创造性想象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现象。中国花鸟画、人物画也是相通的。“以大观小”不是对客体的简单再现,而是主体的自由创造;它是心理的,而非视觉的;它是平面的层次空间。

以小观大:它与以大观小法则是相反。 (石涛山水作品图四) 远观近取:在很远的地方看一片风景,但对风景的某个局部画得很清楚。因这是重点,大的布局定完之后,再把细节按近观所得描绘出来。近观远取:在近处看,画出来的是远观的大场面。

仰观俯察:对于要描绘的对象并不是在一个地方看,可以仰看,可以俯视,可以面面观。

由表及里:观察事物不能光看其表象,要通过其表象了解其心理、思想、性格和内在东西。

以动观静:要描绘一件事物,对方静止,要在其周围观察,四处观看。以静观动:看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人坐在岸边,看其流速、流逝,看其早晨、黄昏,自然界无穷的变化。

目识心记:画一个人或物,并不是对着人或物画,而是反复观察已经记住了,不用看就如在眼前。

(李可染作品 图五)

写生方法

中国山水画写生,故有“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也就是写生之前,首要是入深山,绕山一周,然后行至山顶,再绕山顶一周,然后翻入后山,对山体做全面的观察,对山体做出整体的认识。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赋予对象以人的感情色彩。黄宾虹主张,写生不能“凝滞于物”,而要发挥“我之精神性灵”。黄宾虹先生游遍大江南北,留下了游记式的山水写生小品数千本。这些作品生动传神,情景交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出了山水画创作的四个步骤 : 一、登山临水。二、坐望苦不足。三、山水我所有。四、三思而后行。其中的一二两点就是要求画家接触自然,对自然作全面细致的观察体验,既要与山川交朋友,又要拜山川为师,才能胸怀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白石老人曾说:“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道出写生之重要。

画家石涛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此语现多指对所画对象作“面面观”,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和感受,概括出它的整体面貌和本质,而后才开始“打草稿”进行写生。山水画家傅抱石所说的 “游”,指的也是这个意思。他说: “写生时要深入细致地去观察, 前山后山跑遍,高低视点观察。还要注意时间、天气的变化。”(傅抱石的《细细把江山图画》图六)石鲁说的更为具体 :“观物当面面观,变动观,上下观,远近观,四时观,表里观,无所不观,无微不致,必熟能活。观察生活,洞悉物理,既要冷观,静观,更要热观,动观。要直观,又要默观。”画家只有对对象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才能达到“心随笔运,取象不惑”。(石鲁华山作品图七)

山水画的对景创作性写生, 是写生和创作的一种融合。 黄宾虹曾说: “对景作画, 要懂得‘舍’字,追写状物,要懂得‘取’字,‘取舍’不由人,‘取、舍’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 尽管是对景写生,画家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增加景物或自由移动景物,有些画家甚至是自己臆造。所以,李可染先生就山水画写生提出 :“不仅要画其所见,而且要画其所知,还要画其所想”。这种对景写生的方法,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概括出能代表对象本质和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形象,一切旨在为意境服务。(徐华作品图8)一个画家对生活没有强烈的感受,他所画的作品则不能唤起人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