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

认证艺术家

关于徐华

2012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教授。现为《陕西国画院院刊》执行主编,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专家库成员,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华山画院副院长,陕西画院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

艺术领域

艺术年表
  • 2020年1月2日,应邀参加“素处以默”刘万鸣写生教学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山东师范大学);
  • 2019年1月3日,《美术网-徐华水墨专栏》《童中焘:中国画画什么?》; 1月10日,《美术网-徐华水墨专栏》《何水法:春暖花开》; 1月12日,应邀参加《水...
  • 2018年1月,作品《华山雪》参加“拯救地球绿色团”展览会"Save the Earth Green Corps” Exhibition; 1月24日-30日,在华山东峰观雪写生,第十五次...
  • 2017年2月1日,创作《月上华山》《天地山川有月华》《清风下棋亭》《流云》《下棋亭》; 2月9日,前往华山写生,创作《舌尖尖上的墨》《雪后华山》《笔尖...
  • 2016年5月,甘肃省博物馆·美术馆举办“行者——徐华画华山”国画作品展(甘肃美术家协会、陕西国画院、西北民族大学主办); 6月,国画作品应邀参加“七...

众人点评徐华先生

评论观点 2017-12-19 12852
徐华
认证艺术家

徐华是一个热衷绘画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他在南北求学过程中,受众多名家点拨。读博士期间阅读了大量的画史、画论,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画的大写意内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理论上的积累和沉淀应用于自身绘画的实践中,为其成为学者型画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作品朴实无华、阳光、淡雅,艺术品性和格调不凡。他的绘画多以淡墨、淡彩写之,即所谓“淡”美,墨色淡而有骨、淡中求变,有层次、有深度、有厚度。墨色中透着股淡淡的清香,格调不俗。画面既传统又现代,具有当下性。

李世南(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

徐华是画坛上比较活跃的年轻人,他在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方面做得很不错了。徐华的花鸟画在用色方面有他独到的地方,他用灰绿色的调子来营造画面的气氛,从传统的中国画花鸟画和现代人的所为水墨写意方面,徐华有自己的特点。他的花鸟画很清新,不怪诞,他的绘画不是走那种,胡涂乱抹的所谓个性发挥。他的花鸟画适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颜色比较清丽,绘画气很正,这是他花鸟画很大一个特点。他的山水画作品我感觉也很不错。这都和他长期注重在理论上的探讨和理论上的修养有直接关系。徐华现在还很年轻,今后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张之光(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原国画系主任)

徐华的花鸟画别出一格,有文韵。他不像一般的画家,画出来的花鸟形象、符号比较单薄。他的花鸟画不但有韵味,而且感觉很厚,有一种文质的东西,有一种文化上的那种厚度。

从他的花鸟画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思想型的画家。他早期的花鸟画很少见,但就其近期的花鸟画作品来看,他的花鸟画个性强、冲击力大。有风格、有文韵、有品味,在当代花鸟画家中值得一提。

徐华花鸟画风格这么独特是从哪里来的,我感觉,他主要是受长安画派的艺术气质的影响。长安画派石鲁就有直接用朱砂作画的习惯。他的有些作品就是直接用颜色所画。徐华的画里面呈现的是淡淡的粉绿,看上去又很厚。这种朴厚除了画家的心境之外,更多的则是来源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长期案头功夫,他的绘画作品,一般很难找出它的来源,他的绘画很优雅,有很独特,奇拙,它很强悍又很柔和,我认为这和他的文化基因有关系,跟长安有关系,又和求学国美的文脉有关系,他创造的这个以淡淡的粉绿格调的花鸟,在中国花鸟画上独树一帜。我在他的花鸟手卷上题跋说:“观徐华彩墨花鸟画,文韵质丽,清新淳厚,可谓徐家新体也,堪称当代花鸟之新气象矣。”

范华(陕西国画院院长 陕西美协副主席)

观徐华近期创作的一组没骨花鸟画作品。我认为,首先,色彩活润。众多评论家几乎都认为,徐华作画,善思而求变。这组没骨花鸟画恰恰印证了这种创新意识。在构图上不循规蹈矩,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将传统的黄金分割等既定规律抛却一边,利用色彩的动力体系完成全新的画面布局,所以说,在徐华的这组没骨花鸟画中,色彩是有生命的,是充满异样的活力的。其次,意境飘然。观徐华的没骨花鸟画,就如同读李白的诗。既有深沉含蓄的“写意美”,又兼具辽阔雄浑的“境界美”。徐华着重于花鸟的画意和神韵,他的每一幅画都如同一首首诗一般。赏画如赏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画中自有别样的世界,韵味悠长。

徐华的没骨花鸟,画面设色淡雅,结构严谨,一束含苞待放的芙蓉花,几只姿态各异的小鸟和空中飞舞蝴蝶,从容的动作表情,弥漫的绿色与粉色色调中,让画作充满了清纯之美,就像一首灵动的小诗,韵味悠长,不由感叹的同时,也想起了我们正在逝去的韶华,那段无处安放的青春,那些灿烂的日子,短暂美好,惹人流恋。

郭晓 ( 《艺术教育》杂志副主编 艺术评论家 )

徐华是我下一代的画家,是一位很年轻的画家。他从小生活在宝鸡,这里是周的发祥地,传统文化底子深厚。大学是在长安学习,受长安画派艺术精神的侵润。随后他从西美到国美继续深造,所以他的绘画兼顾了北派和南派的艺术特征。

我们在品读他的山水作品时,会感受到其作品,既有北方绘画的苍茫之境又有南方绘画讲求笔墨温润的品质,这个我认为是对长安画派对北方画家来说是个补充。他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他从事中国画创作与实践,一方面又从事理论研究,所以他的绘画是带有一种学者型特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他最近画了大量的花鸟画,与他绘画的总体风格面貌是一致的。他画的折枝花鸟画与恽南田的没骨花鸟画的味道与图式有某种内在的传承关系,但同时他在色彩方面又有很现代的追求,色彩艳而能雅、华而不俗,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是很不容易的。作为一个年轻画家,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画家,他这条路走的很正。

我认为他的绘画在今后的发展是有很广阔的前景,看到他现在的成绩,我为他感到高兴。

崔振宽(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主席)

“莫高古韵,徐华仁棣以水墨写敦煌之莫高窟,得古韵又得风沙意趣,赏心悦目之致”为作品《水墨敦煌》题。

王伯敏(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国家画院院士)

读徐华的山水近作,已具大家气象。几年间,他守得住清雅格调,不温不火,一如其人。山水贵能养气,徐华的画可作如是观。他从西美到国美,转益多师,访名山,游古迹。视野既开,只要守得寂寞,闲时读书,大成近矣。

程征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著名美术评论家)

看来是“天意”成就了他研习传统的机会,这也让他对经典名作的理解较旁人先了一步,这一步是否跨得及时、重要,观其已经融入了很多山水画传统的创作画面就可以知道。当然,这并不暗指急补传统“活学活用”式的现实态度不好,而是以为,打着火把走路虽然比不上迎着朝阳走路,但总比摸黑强多了。可见阳光下的徐华对中国画发展的方向感没有错。方向对了,怎样走才能切合自己的本性呢?大凡很多画家都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相信直觉而放任自己的本性。我看徐华倒采取了读书“近文”的战略,当画家不能明辩是非可称为一件憾事。读书能明理、去执,并不是使自己的“个性”少了,而是“心境高了”,个性依于理,绘事才会如意,顺情而达理。一个画家领悟的画理有多大,就能预测他能走多远。徐华画中隐透出的理解力使人更相信其画风的成长前景。徐华作画,善思而求变,明悟一理而手追一境,并常有所得。故每观其作品都心有所动,其亮点也印证了本人之灵性。

中国美院自潘天寿先生始定下(中国画)打基础须从临摹开始的教学方针延续至今,不知成就了多少人,徐华应该是其中一个受益者。当他以一个北方人的材质受惠于南方的中国美院以学传统为本的教学体系时,对他画风成型的影响可能就不可限量了。果然,读着他的近作,更坚定了这个想法。雪景《物华》、《暮霁图》是他运用山水画基础语汇尝试表述自己对北国雪山大岭那种单纯、洁净而又雄浑的美感。这种运用基础语汇表述感觉的成功,极大地鼓舞着他的探索精神,接下来的《水流云长》、《苔痕有绿水》等作品就更能体现出他探索的多样性,而这种学能致用的态度,正是一个年青画家必不可少的过程。我不能拿他去和历代大师相比,但跟他同时代的青年画家比起来,他的画多了一份沉稳,少了许多浮躁,多明了一分画理,少了许多的稚嫩。他可能不是那种不学就会的“顿悟”之材,不过如果能修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净台”的境地,也应该是画家所向往的崇高境界。望着徐华这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总让人心里踏实了许多。

张伟平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

徐华的作品首先取得了气质上的成功。作品中的气质,非指题材和技法之类的表面文章,乃是指作品深层所透露出来的思想和格调,这最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追求。因为徐华追求的是艺术表现中深层的意义,所以他的作品能脱离陈陈相因的俗套和哗众取宠的噱头,从而表现出一种儒雅和诚恳的风范。

徐华很重视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理解和遵循,显然,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他在这方面的种种努力和探索。有了笔墨,他便有了自己艺术追寻的出发点和参照系。他的作品画面的松动和笔墨的灵变,说明徐华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深刻理解,我们有理由相信徐华今后会有更大的成功。

张士增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徐华一方面研习古代文学、历史、美学、中国画论等,提高综合素养;一方面精进传统笔墨功夫,他深知“传统笔墨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灵魂,传统笔墨其实就是绘画功力,传统笔墨是一个永恒的精神标准,在中国画中,传统笔墨体现着人性、人理、人文和艺能等,时代在改变,传统笔墨的标准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表现物象的外在形态。”(徐华语)诚然,笔墨不仅是绘画工具,更是传统文化的浓缩,是画家全面修养、个性才情、绘画功力的外化,画家笔墨能力的跃升决非轻易梦见。

经过凤凰涅槃式的努力,重入炉镬的徐华,从树石法起首,夯实基础,识见与笔墨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他的山水画创作将北方山水的雄强厚实与南方山水的讲究笔墨相糅合,如同其白皙文雅的外表包裹着刚毅质朴的志趣。简淡沉稳的笔墨,空灵洗练的构图,诗化梦寐的意境,清奇恬淡的风骨,表现着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诉说着画家丰富的情愫。生于黄土高原,长于黄土高原的徐华对家乡山水充满眷恋,每年假期,他都会打点行装,跋涉于大漠戈壁、山川野岭、草原乡寨,以苦行僧的坚执忍耐,捕捉、体悟大自然的生机灵变。自小惯见茫茫大雪的徐华喜画雪景,《陇原雪霁》、《山居图》等通透着如玉般的光润洁净,营构出安谧纯粹、人天合一的宁静世界。特别是《暮雪图》表现太阳西下之后的雪原,似乎为前人所未及,尤其值得进一步探索。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观看徐华雪意画后,欣然题写“陇西人,爱雪写雪”以褒奖鼓励。

从徐华画中,我们不难窥见画家的心境,他致力于领悟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画面折射出中庸、平和、自然、质朴的儒道思想菁华,追求优美隽永的境界,松厚朴实的笔痕既是天地万物的迹象,也是画家心灵的岁月履痕。

毛建波 (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美术评论家)

徐华很喜欢西湖,他认为清风波影中都弥散着一种文化,可能是吧。正如他的相貌,刚毅坚挺的背后抹煞不去的是那绵绵颂咏不尽的书卷,气息悠远亦为淋漓。看到他的山水作品传统的笔墨线条构图中不乏现代艺术表达气质,传统作品的演绎又分为清淡雅致与雄浑苍茫两个主要取向。有若他给人的视觉,清俊不乏浓烈,犹如那一湾西子的水,透明却又沉重一样。

除了画画之外,他很喜欢创作青花瓷,看到创作的青花长安系列作品,我的心气立即恬淡柔和了很多,当青花瓷器的传统器形与最为悠远的笔墨线条缠绕依偎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印记符号,我们只能把它观照成一个美人,从那大唐长安道上走来舞动霓裳羽衣倾国倾城露华浓浓的美人,丰腴隽美却又含羞怒放。

徐华是幸运的。有幸的是在他的故乡有着敦煌的飞天结伴,沐浴着丝路上华彩篇章,同时身在长安,亦能感受到大唐厚重的历史文化尘封中,华夏民族烟波浩翰的五千年文化里日渐积淀渗析出的养分,这都将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望伴随着时代的前行徐君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王佳宁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士)

【评论】

融会贯通 自成一格:评徐华的画

识徐华君,乃因故人介绍,友电告直言,徐华为人性情温婉,满腹诗书,坚持从事水墨创作多年,且对艺术史论有相当研究和不凡见识,为可交之人。因此,与徐华的交往是先识人,后识画。

徐华君90年代末期开始正式的水墨创作,其作品以山水为主,至今十年有余,积累了不少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面貌。他先是于关中金城习画,后又负笈杭城深造。在古时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情况下,两地山水画面貌各异,说得夸张些,几无相近之处,后又因学派之故,两派山水至今仍难打通。不过,近些年来,不少中青年画家亦有致力于此者。徐华是其中一位。但徐华之南北融会,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因生活学习创作环境变故使然。因此,在徐华的作品中,常常能见到淡墨少皴之法写三秦山水之作。近些年,徐华拜师杨晓阳先生,入门攻读博士学位。受其师影响,他于“写意”之创作和理论多有涉猎,且有成果。一方面,在自己的绘画中,强调“写意”之精神抒发,另一方面,又从理论的角度思考“写意”作为哲学美学范畴之当代意义。殊为难得。

无论是他的创作,还是理论思考,就“写意”而论,都有极其现实的价值。纵观近年来的大型的青年展、新人展,能一展写意之长且又有创新者,寥寥可数,而工笔则因题材、幅面、技法等方面的适应度而占上风。这么说并不是对工笔有何偏见,盖因艺舟双楫,缺一不可耳。写意精神作为传统之精华,不可不继承,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当代碰撞中,梳理和发展写意精神,更有其合理性。我想,徐华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故而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写意的梳理研究,主动思考写意在当代绘画中的运用、发展及突破问题。正是因为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推进,让徐华的绘画具备了相应的文人气息,脱开绘事之俗。

从语言和审美两方面看,徐华的绘画取得了应有的成绩,且与时下流行之山水范式有异,乃成创造。他的作品,常常是大笔淡墨先行,以表现主义之笔法写自然山川,在写北方山水时,注重营造缺少植被之山势丘壑,呈现其磅礴之气象,在写南方山水时,则以行笔带晕染,描绘烟雨蒙蒙之雾景。此外,徐华有时也以浓墨焦墨勾皴树石局部,突出物象,形成视觉观看焦点,强化淡墨形象不足之处,完整画面构图和整体氛围。墨之浓淡或侵润,或对比,亦为画面增色不少。审美范式和语言的突破是中国画发展的焦点,也是难点,在千年画史进程中,笔法墨法不仅高度程式,且一一对应着固定的物象对象,披麻皴只能画山,且只能画某种特定之山,他法亦是如此。徐华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高度对应之关系,乃成当代。

盛葳(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评论家)

意与境——我观徐华作品

对于中国画的创作现状,徐华与我颇有共识。他认为当前中国画写意精神严重缺失,集中表现为制作性、模仿性、趋同性、功利性,这使得中国画的创作正在背离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他还深刻地指出写意精神缺失在当前具体作品上表现是“假、大、空、满、细”。所谓的‘假’就是既无思想又无感情最终导致没有内涵;所谓的‘大’是尺寸越来越大;所谓‘空’是一样的东西不断重复;所谓的‘细’是制作越来越细密;所谓‘满’则是画的越来越多。他主张山水画创作应注重绘画背后的人文之意,而非自然风光描写与复制。

正如徐华认为,特别是山水画创作中应有人文之意。意境一直都是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山水画理论中所谓的“含道映物”,就是说在反映自然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主观境界。只有这样画家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掌握审美的主动权,将客观的物象转化为主客体统一意境的同时,潜在地注入作者之“意”。这个很重要。

我与徐华初次交往,这是一个热衷绘画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他在南北求学过程中,受众多名家点拨。读博士期间阅读了大量的画史、画论,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画的大写意内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理论上的积累和沉淀应用于自身绘画的实践中,为其成为学者型画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作品朴实无华、阳光、淡雅,艺术品性和格调不凡。

从徐华创作的《终南山系列》作品中可一窥其绘画精神。他笔下所描绘的终南山,历来都是众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等传世佳句。他的绘画以终南山为创作支点,我想他应该别有用意。终南山古有“寿比南山”、“终南捷径”之说,徐华正是钟情于源远流长的终南文化。他心追古法,意在当下,以冲淡清远之笔,书写《终南阴岭之秀》、《云起之时》、《白云回望合》、《日色冷青松》。画面追求一种超然洒脱之气,干净、静逸,色调是阳光笼罩下的淡淡的“冷”。这也许是他在繁华都市下,静思后的一种心境表达吧!中国山水画受儒道哲学思想影响颇深,“淡和”、“静空”之观自然沁入中国山水画中。苏轼将老子的“虚室生白”思想发挥为“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物”。而徐华的山水画则是在有意无意间将这种清和、虚空浸入其山水画中。他的绘画多以淡墨写之,即所谓 “淡”美,墨色淡而有骨、淡中求变,有层次、有深度、有厚度。墨色中透着股淡淡的清香,格调不俗 。

徐华也是一个勇于探索的画家。观其实验性的《水木兰庭系列》作品,“空”成为主题,作品中运用了中国文化中的亭子、围栏等单纯的语汇,画面空间布局自由随性,纯粹而富有禅意。整幅作品给人一种“一亭一净土,一念一清静”空灵之感,画面既传统又现代,具有当下性。这些画如果再随性一些,就更有意趣了。

自古西安多才俊,生活于此的徐华,定会在层层剥茧之后有新的升华。

李世南 (2012年4月于北京)

徐维屏为徐华国画作品题诗

为徐华画作《柳园》题

二零一三年十月八日

其一

柳抱庭院静

墙围亭台寂

朔月不惊梦

天色初露明

其二

春来柳色新

絮飞燕雀鸣

亭上观烟霞

荫下话古今

注:徐华,乳名海燕,甘肃镇原人,生于1971年9月28日(干

支辛亥年),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博士学位。现就职

陕西画院。《柳园》是其任西北民族大学美术系副

教授时在教学时的习作。徐华有着极强的事业心和高远的追

求,作为其叔父,我感触尤深。

为徐华《山高水险》题①

二0一三年十月八日

巉岩冲霄汉②

银河落九天

谷深狂飙吼③

龙腾云水翻

飞鸟惊无影

高桥步履寒

但见亭子间

斗翁捋须髯

注释:

①《山高水险》:系笔者题名。

②巉岩:高峻的山岩。霄汉:云霄和天河。

③狂飙:暴风。

自释:山岩高峻直冲云天,冲撞了云霄,惹恼了银河,银河

泄水欲淹山岩。水倾泻而下,气势磅礴,剧烈地冲击

山石,飞溅的水雾,回荡的声响,如暴风骤雨,似蛟

龙吞云吐雾。受惊的鸟儿飞得无影无踪,横跨山谷的

栈桥让人望而生畏,行走艰难。然而,却看见桥头的

亭子里有一戴斗笠的老翁,他神定气闲,泰然自若,

手捋着胡须欣赏着壮观的胜景。

这首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山高水险的自然风

光及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劳动人民对尘世风云变幻

的淡定。

为徐华仿《江山》题 ①

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日

山峦绵延似游龙

万里江天任自由

屿上松柏翠酒肆

杖藜扶翁过桥东

迎面微风拂拂吹

顺流扁舟款款行

乍看孤峰石松劲

细观形似虎狼群 ②

注释:

①“江山”系笔者题名,喻国家或政权。此画是徐华

施教仿作,故未署名。

②按语:江山如此多娇,本当属于人民,可往往为虎

狼之辈垂涎和觊觎(jìy?,非分地希望或企图得到)。

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瓜分中国,国内袁世凯、

张勋复辟,军阀混战,当今的贪官污吏、权贵之流

争权夺利,以及日本、菲律宾等国与中国旷日持久

的领海、领土之争等等,无不是此等虎狼之辈的所

作所为。所以, 爱国既要防外贼掠抢,也要防内贼

窃国,更要强国富民。

下一篇:解释新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