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

认证艺术家

关于徐华

2012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教授。现为《陕西国画院院刊》执行主编,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专家库成员,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华山画院副院长,陕西画院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

艺术领域

艺术年表
  • 2020年1月2日,应邀参加“素处以默”刘万鸣写生教学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山东师范大学);
  • 2019年1月3日,《美术网-徐华水墨专栏》《童中焘:中国画画什么?》; 1月10日,《美术网-徐华水墨专栏》《何水法:春暖花开》; 1月12日,应邀参加《水...
  • 2018年1月,作品《华山雪》参加“拯救地球绿色团”展览会"Save the Earth Green Corps” Exhibition; 1月24日-30日,在华山东峰观雪写生,第十五次...
  • 2017年2月1日,创作《月上华山》《天地山川有月华》《清风下棋亭》《流云》《下棋亭》; 2月9日,前往华山写生,创作《舌尖尖上的墨》《雪后华山》《笔尖...
  • 2016年5月,甘肃省博物馆·美术馆举办“行者——徐华画华山”国画作品展(甘肃美术家协会、陕西国画院、西北民族大学主办); 6月,国画作品应邀参加“七...

徐华:中国画写生观

访谈评论 2019-04-08 13:14 来源:美术网 作者:徐华 50419
“写生”一词最早出现在五代,当时就有“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的腾昌頫到宋“写生赵昌”此时的写生旨在品评之意。“写生”一词由“写”与“生”组合而成,其中以“生”字为词语的核心。

2019年3月31日翠华山写生活动之后,完善了自己两天的写生作品,随之就中国画写生谈谈自己的一点点认识。

“写生”一词最早出现在五代,当时就有“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的腾昌頫到宋“写生赵昌”此时的写生旨在品评之意。“写生”一词由“写”与“生”组合而成,其中以“生”字为词语的核心。关于“生”的概念,可溯源于《易经》中“生生之谓易”,又“天地之大德日生”。王阳明云:“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生生者,化之源”。艺术与生命精神密不可分。艺术是人的艺术,表现人对宇宙的认识,感受和体验,表现生命是中国艺术理论的最高标准。中国画家对静物不太感兴趣,大多重于表现物象的精神。

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就有“好山水爱远游”,且“每游山水,往辄忘归”。“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唐人提出“外师造化”对后世画家观察写生的理论和实践有深刻影响。宋代画家郭熙云:“天地宝藏所出,仙圣窟宅所隐,奇崛神秀,莫可穷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并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就是说直接到大自然去搜取。明代王履关于写生,提出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成为中国绘画“形”与“意”的重要理论。

“写生”就是向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学习,从客观自然中吸收营养,获得灵感,从而进行取舍和组织的再创造。“写生”广义上来说就是对物画画,中国画的写生有着自己特殊的含义。“写”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笔墨抒写,即所谓的表现方法。“生”是对画面的效果的一种要求,“生”也有生机、生气、生意、生命之意。“写生”就是用“写”的方式,来表现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生命之意。生命是一种精神,不是言其观念,而是就万物的本体而言。

《春上天池》34x17cm 2019年

《翠华山水库》 46x68cm2019年

中国画写生是体验物象的生意、生气和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其中也包括感知物象生长规律,从而达到物我合一。中国画写生是一种生命精神的体验画家游历山川感受生活,不光是用眼睛看,也要动脑子,要仔细观察感知物象中的细小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不被人们所重视。中国画是由心目而成,这其中包括内外、大小、上下,主客相融,最终运用到表现物象的“形”而非“型”。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写生来感知万物生长规律,搜妙创真。画家石涛搜集名山奇峰打草稿,但创作的正稿是根本看不出他画的是什么地方,他所画物象与真实物象完全不一样。画家黄宾虹先生也很重视写生,潘天寿曾这样讲:“黄宾虹在火车上写生,火车早已过去了,他还在画,画成的东西与对象不一样,他是不管的。”黄宾虹所画黄山、西湖也看不出其写生之地。黄宾虹写生是不拘泥于物象的。画家潘天寿也是很少做现场写生,最多只是用笔勾勾,了解一下生长规律和个性特征而已。中国艺术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全面的修炼、修行。中国画向来不关心画什么以及绘画过程,而重在你怎么画,你是否能表现出了生意,是否有寓意深邃的超凡的境界。中国画着意于“生”,放眼于“远”,它所表现的不光是我们眼睛直观看到的客体,它是黑白相生的“变化体”,它更是中国文化的“综合体”。

中国绘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所呈现的是一种“动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是指画家以画中人作画中游,在行动游赏过程中将自己融于自然之中,视物为我亦物、物我为一,观物如观人,观物性物态融人之情志、我之情志。以下为中国画观察方法。

以大观小:“以大观小”最初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批评画家李成仰画飞檐,之后则是用以成就中国山水画独特图式的思维方法。沈括在“以大观小”的论述中,“……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大”则“心大”。

“以大观小”是古典山水画空间结构的统摄之法。可以看出,“想象”是“以大观小”本质的特征。“以大观小”则是画者与所画对象距离很近,可以将自己的视角想象成,站在高空中来看原来的地方,这样可以把周围的环境一览无余,其中也包括有我们自己。“以大观小”是在写生过程中观察整合视觉的意象、创造性想象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现象。中国花鸟画、人物画也是相通的。“以大观小”不是对客体的简单再现,而是主体的自由创造;它是心理的,而非视觉的;它是平面的层次空间。

以小观大:它与以大观小法则是相反。

远观近取:在很远的地方看一片风景,但对风景的某个局部画得很清楚。因这是重点,大的布局定完之后,再把细节按近观所得描绘出来。近观远取:在近处看,画出来的是远观的大场面。

仰观俯察:对于要描绘的对象并不是在一个地方看,可以仰看,可以俯视,可以面面观。

由表及里:观察事物不能光看其表象,要通过其表象了解其心理、思想、性格和内在东西。

以动观静:要描绘一件事物,对方静止,要在其周围观察,四处观看。以静观动:看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人坐在岸边,看其流速、流逝,看其早晨、黄昏,自然界无穷的变化。

目识心记:画一个人或物,并不是对着人或物画,而是反复观察已经记住了,不用看就如在眼前。

《叠翠石林》34x17cm 2019年

《翠华山写生》 34x23cm 2019年

《翠华山写生稿》 34x17cm 2019年

中国画写生,故有“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也就是写生之前,首要是入深山,绕山一周,然后行至山顶,再绕山顶一周,然后翻入后山,对山体做全面的观察,对山体做出整体的认识。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赋予对象以人的感情色彩。黄宾虹主张,写生不能“凝滞于物”,而要发挥“我之精神性灵”。黄宾虹先生游遍大江南北,留下了游记式的山水写生小品数千本。这些作品生动传神,情景交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出了山水画创作的四个步骤:一、登山临水。二、坐望苦不足。三、山水我所有。四、三思而后行。其中的一二两点就是要求画家接触自然,对自然作全面细致的观察体验,既要与山川交朋友,又要拜山川为师,才能胸怀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白石老人曾说:“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道出写生之重要。

画家石涛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此语现多指对所画对象作“面面观”,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和感受,概括出它的整体面貌和本质,而后才开始“打草稿”进行写生。山水画家傅抱石所说的“游”,指的也是这个意思。他说: “写生时要深入细致地去观察, 前山后山跑遍,高低视点观察。还要注意时间、天气的变化。”石鲁说的更为具体:“观物当面面观,变动观,上下观,远近观,四时观,表里观,无所不观,无微不致,必熟能活。观察生活,洞悉物理,既要冷观,静观,更要热观,动观。要直观,又要默观。”画家只有对对象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才能达到“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山水画的对景创作性写生是写生和创作的一种融合。 黄宾虹曾说:“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状物,要懂得‘取’字,‘取舍’不由人,‘取、舍’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尽管是对景写生,画家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增加景物或自由移动景物,有些画家甚至是自己臆造。所以,李可染先生就山水画写生提出:“不仅要画其所见,而且要画其所知,还要画其所想”。这种对景写生的方法,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概括出能代表对象本质和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形象,一切旨在为意境服务。一个画家对生活没有强烈的感受,他所画的作品则不能唤起人们的共鸣。中国面写生中需要注意的是,不以写生为招牌,而是要真正认识中国画的写生写生观和写生方法。

中国画的写生是写生命之意,写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不论是师法古人还是师造化,最终都是表达画者的思想、精神和修养,而非客观的山和花,自然物象只是一个承载体,所以古人讲画家要“师心”要尊重内心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明理得道。

黄精

徐华

春天,山石的青苔又复苏了

干裂的枝上抽出绿芽

天池湖里,春风荡漾

清明如镜,纤尘不染

亭边花影下,惜墨如金的画者在写生

笔走龙蛇,欲扫俗态

石林下,有人把渐江怀念

玉树临风,枝头白玉,那是谁的杰作

含苞待放,淡香缕缕,那是谁把美丽雕刻

坡脚,一个女人在挑拣黄精

一截,一年

一年,一截

好东西

都是大地馈赠

2019年3月30日翠华山天池、石林写生所见,黄精,又名老虎姜、鸡头参。唐代诗人杜甫以“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的佳句来赞美它。百合科草本植物黄精、多花黄精的根茎,曾被李时珍誉为“宝药”。此次相遇,为自己所画花鸟画增加一个新的题材,徐华特意记之。

《三鹰守关》46x68cm2019年

《三鹰守关》写生一 46x68cm2019年

《三鹰守关》写生二 46x68cm2019年

三鹰守关

徐华

河谷,水流潺潺

一股急流,带几瓣红花顺流而下

在一块大宝石间

旋转,回荡

只有溪流,从石缝中挤出一股股细线

朝山口奔去

黑枝杨柳听着溪流

沿河道而上,吐着春野清新

一只灰雀

突然,从山石后射出

拖着长长的尾巴

滑过高空

拨动柳丝

砚边,传来阵阵鸟鸣

终南高空

三声鸣叫

素绢上,墨落成鹰

一只两只三只

三鹰守山关

水墨春云浮砚田

2019年3月31终南山太乙峪是人字形峪口,一条路通往天池、石林,一条通往地质博物馆。翠华山写生归途,与刘星老师驱车延山间岔路南行,进入河谷。抬头远望,天边高山白雪茫茫,这或许就是终南积雪吧。潺潺不断的溪流,从大山谷奔腾而来,带着丝丝凉意。步行数百米便是两山夹一谷的"三鹰守关",三只欲飞的鹰目视前方,做随时欲飞状,赏之、画之、记之。

《石林》34x20cm2019年

《终南之颠》34x23cm 2019年

徐华,1971年出生,199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2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班;200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教授。现为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陕西国画院·院刊》执行主编,华山画院副院长。陕西画院联盟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长期从事中国画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从1998年至今发表绘画作品四百余幅,论文四十余篇。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展览,并有论文及作品发表于《美术》《文艺评论》《今日中国论坛》《书与画》《艺术生活》《艺术教育》《西北美术》《美术界》《读者欣赏》《佛学文摘》《收藏》《水墨缘》《中国艺术》等刊物。2005年入选《西北五省国画百家》。2012年出版《水墨清华徐华国画作品集》《走近画家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