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明

认证艺术家

关于李晓明

李晓明 1959年出生,祖籍河北任丘,现居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中心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艺术领域

水墨的交响——李晓明近作观感 ? ?

评论观点 2017-12-19 10510
李晓明
认证艺术家

从上世纪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八十年代大踏步的改革开放,中国文化艺术遗嘱处于东西方文化的十字街头。在中西文化、新旧文化的相互碰撞中,新文化总是急切的催促文化的变革。西方文化为中国文化树立起一面镜子,是中国文化艺术具有了“对照”的坐标。“东学西渐”或“西学东渐”都是文化交融的必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固步自封的文化是绝对没有前途的。若没有勇于创新者的“破坏”,再伟大的传统文化只能成为历史的封存。没有西方文化的浸入,东方文化只能是近亲延续,反之亦然。不继承无以创新,不创新无以自存。中国艺术家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信念,作了诸多尝试,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中国画领域可谓异军突起,不断有新星突现,真是满天星辰的景象。四、五十年代的画家已成事业中坚,其中优秀者已步入问鼎大师的行列。六、七十年代的画家已经显现出他的创造潜能,不断有新的创造型画家凸现出来。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大家对“固守传统”和“全盘西化”都有了正确的认知,以致“致力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龙瑞语)。在日前炎黄艺术馆举办的“水墨叙说”秋季邀请展上,李晓明的新作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李晓明的画具有一种音乐的抽象。初次亲观他的画,满枝墨线纵横交错,形象浑然。若退步远看,“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干、湿笔线,浓淡墨块,顷刻间现出原形:或树木、草木、或露气藤花,或光影隐现,或风雨交错无不生动鲜活。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肆意笔迹却凝记者他的苦心经营。李晓明多年甘为寂寞、严然。终于形成了“水墨交响乐”式的写意花鸟新画风。其可谓愈见之深、愈见之奇。这是由于他用中国山水画的景观意识去观花草树木,以佛家的精心去品大自然的空灵与雅逸的结果。

其二,“水墨叙说展”的开幕与重读经典——黄宾虹原作展闭幕之时不足一周。加之李晓明的画与黄大师的画在状态上有惊人的相似,自然是我“牵强附会”之心油然而生。在现代中国画史中,黄宾虹和齐白石无疑是两座大山,前者是“繁”和“黑”的大山,后者是“简”和“白”的大山。黄宾虹的最大贡献在他把水墨画的独立审美价值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使笔墨成为中国画的核心语言,同时他大大地扩展了中国画的画境。从李晓明的近作中我看到了黄宾虹等大师对他的影响。他作画事先并未作详细草图,他先是信手勾点,然后根据画中呈现出的气势去造势。他画的花草不是眼中的花草,使自己情感关照下的心中花草,其中必然充满了偶然机趣。画家试图将自然中的物象分解为笔墨形态,从笔的干湿与浓淡的对话中生发出出人意料、变化万千的一部部水墨交响乐。其三,笔墨之所以佳,一来自笔力的长期修炼,二来自修养的长期积累。李晓明的画之所以在清晰中透着浑厚的美,是因为他在笔法上力求“写”的精神。他的笔线或急或缓,或行或转,全然不受具体物象的束缚。既松灵又苍郁,真有宾虹先人的“浑厚华滋”之气端。

纵观李晓明的画,其形式语言已趋基本成熟,个人风格已经成型,而且形成自己的一套笔墨程式,在庆贺他成功的同时我还想指出中国画界的不尽人意之处,也是我自身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与画家和读者交流。在当前的中国画界已比二十年前更和平,更注重绘画语言的深度研讨,特别是四、五十年代的画家群。相比之下之六、七十年代的画家中呈现出两大倾向,一是成型过早,二是心浮气躁。任何画家一旦形成个人语言风格,一定要克服极度的个人澎涨,保持“文人”之心态,继续不断地补充“营养”,修炼笔墨,纯化笔墨,使自己朝着成大器的方向努力。黄宾虹、齐白石就是现成的楷模。前辈成大器者哪一个不是踏实做人,严肃写艺的。再者,中国画家的人品不仅与人品相关,也与做学问的画品相关,而且与人的年龄相关,这点我在二十年前是没有多少体会的。线条的老辣,笔墨的浑厚,画境的超逸,这一切都与上述密切相关,都与心气浮躁、急功近利相悖。